宣城地處皖東南,公元前109年西漢在此設丹陽郡,歷代為郡、州、府、路治所,先后被稱為宣城郡、宣州、寧國府。唐朝時宣州與蘇州、杭州并列為江南三大中心城市。開元十三年(725),詩人李白出川,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在李白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曾七次往返宣城,每次寓居時間都比較長,甚至把家也搬到了敬亭山麓,“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李白一生游歷的地方眾多,為什么對宣城情有獨鐘并多次到訪呢?
周斯躍/攝
追隨先賢
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于是便孕育了李白,故起名李白、字太白。成年后的李白集仙氣、俠氣、霸氣于一身,就是這么一個詩界“天花板級”的人物,也有他欽佩的對象:南齊詩人謝朓。
謝朓,字玄暉,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又稱“謝宣城”。建武二年(495),謝朓出任宣城太守。他關心民間疾苦,深得百姓擁戴。離任返京后,百姓在陵陽山建高齋(后稱“謝朓樓”)以紀念他。李白每次來宣,都會在謝朓樓會見朋友、飲酒作詩。歷代文人墨客為“謝朓樓”賦詩題詠的,難以計數,尤其以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和《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兩首廣為傳誦。
謝朓曾多次到“吟無虛日”的敬亭山游覽,寫出了“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等眾多名句,令李白愛不釋手,反復吟唱。所以他對謝朓相當膜拜,不辭辛勞來宣追隨先賢的足跡,有10余首詩直接提到謝朓,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等。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曾寫過一首《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的確如此。李白曾表示死后要與謝朓結為“異代芳鄰”,因此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山水吸引
宣城既有山川之勝,又兼海陸之豐,史載“平生聞說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就”。宣城青山綠水、千巖競秀、重巒疊嶂,更是謝朓詩中的“山水都”。
李白七來宣城,七到敬亭山。敬亭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李白首次登臨,便寫下了千古名篇《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詩究竟是寫人還是寫景,向來備受爭議,不過卻寫出了李白曠世的孤獨。李白的這首詩與謝朓的《游敬亭山》傳唱至大江南北,從此“江南詩山”敬亭山聲名鵲起,直追五岳。之后,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顏真卿、韋應物、蘇東坡等大家慕名而至,吟詩作賦繪畫填詞,“宣城自古詩人地”由此而來。
今天,在敬亭山南青翠的半山腰,建有一座“太白獨坐樓”。登上此樓,人們不僅能飽覽宣城的自然美景,更能感受到蔥蘢敬亭、煙雨敬亭、詩意敬亭的獨特魅力。
據統計,李白在宣留詩80多首,占到他一生詩作的近十分之一。他晚年以宣城為中心,不時地在涇川、徽州、秋浦、南陵、當涂、金陵一帶漫游,每探幽覽勝,必尋仙問道、賦詩抒懷。
親情召喚
一天,李白收到在宣城任長史的從弟李昭來信,說敬亭山來了一位神秘道姑,輕紗遮面,舉止高雅。李白疑是玉真公主,他不由得想起了和玉真公主初次相識的情景。
那時李白20多歲時,經著名道友元丹丘(《將進酒》中的丹丘生)引薦,在四川青城山拜見了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李白為她作《玉真仙人詞》,極盡溢美之詞。30歲時,李白前往終南山別館欲與玉真公主再次會面,不過沒有見到,郁悶中作下了《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后來,李白在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極力推薦下,得以覲見唐玄宗。玄宗愛其才,令李白供奉翰林。李白被寵,因此遭到了宮中人的嫉恨和讒謗。于是,玄宗逐漸疏遠了李白,天寶三載(744),他被玄宗“賜金放還”。玉真公主找她哥哥理論,玄宗不予理睬,她一氣之下,辭去了公主封號,讓出食邑,離開京城,云游四方,不知所蹤。
李昭還在信中寫道:“弟佐此郡,政清且閑,每登高齋,時游敬亭。臨風懷謝之章,舍兄其誰哉?!”李白在《寄從弟宣州長史昭》中也說過:“爾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閑。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此外,李白的遠房叔叔李陽冰在當涂做縣令,李白也想去拜見他。彼時,當涂屬于宣城管轄。于是,李白在天寶十二年(753)的秋天,循著謝朓和玉真公主的清晰印跡,懷著即將見到親人的喜悅之情,水陸兼程,首次來到了名郡宣城。
尋訪公主
唐朝的公主很多,玉真公主算是其中名氣比較大的一個。名氣大的原因之一是,她的爺爺唐高宗、奶奶武則天、爸爸唐睿宗、哥哥唐玄宗都是皇帝。玉真公主從小就綾羅綢緞、衣食無憂,但是她沒有驕奢淫逸、高高在上,而是選擇了不婚不嫁、入道修行。
名氣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玉真公主和李白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絲絲情愫。李白29歲時,見到了38歲的玉真公主。才華出眾的李白,深得玉真公主賞識。他們都信奉道教,自然而然就成了同道中人。玉真公主是著名畫家吳道子的徒弟,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同喜歡吟詩、喝酒、作畫的李白比較投緣。第一次親密接觸,兩人就成了知音。
安史之亂爆發前后,李白和玉真公主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這時,李白已經南下宣城,公主聽說之后前來找尋。李白剛走兩天,公主就到了,兩人擦肩而過。公主見宣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索性就在敬亭山的翠云庵住了下來,邊修道邊等候李白。李白得知公主在敬亭山,每次來尋時,公主恰巧都出遠門了。那時通信落后,次次如此,李白很是悲慟,寫下了“相思不可見,嘆息損朱顏”的詩句。在李白的眼中,玉真公主也是他的親人。
李白從53歲至62歲十年間七次游歷宣城,均未見到玉真公主。公元762年,李白最后一次來到敬亭山,見到的卻是玉真公主的墳塋,公主已于3個月前去世了;就在同一年的12月,李白駕鶴仙去。
敬亭山東側的一片竹林里,是玉真公主的安息之地,包括皇姑泉(相思泉)、皇姑墳、玉真公主塑像和皇姑橋等處。相傳公主香消玉殞之后,李白肝腸寸斷,常到公主墳前祭悼。一天晚上,李白做了一個夢,夢見公主對他說:“念你待我情深義重,我特意從黃山引了一泓清泉,專門供你上山煮酒烹茗之用。”第二天,人們就在皇姑墳后面不遠的地方發現了清澈的泉水。此泉清碧甘洌,常年不竭,被后人稱為皇姑泉,又叫相思泉。李白塑像靜靜地斜臥在泉邊,仿佛在和心中的公主演繹著一世的情緣。
良友美酒
李白天性浪漫豪放、瀟灑隨性,每每踏入宣城地界,以酒會友、以詩許客的活動就開始了。
約天寶十四載(755),李白收到宣城轄下的涇縣名士汪倫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汪倫這時才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白大笑一番。既來之則安之,李白在汪倫的陪同下,暢游了涇縣的山山水水,好不痛快。當晚,汪倫送了李白良駒八匹、官錦十端。臨別的早晨,李白登船正要離去,忽然聽到一陣歌聲由遠及近,原來是汪倫帶領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李白很受感動,于是在船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贈汪倫》。
李白七游宣城時,得知善釀老春酒的紀叟已經作古,他十分傷心,作《哭宣城善釀紀叟》一詩來悼念這位老人:“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曉日,沽酒與何人?”李白的悲痛刻骨銘心,就如蘇軾在《西江月》里面所說的一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李繼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