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逃亡臺灣后,在臺的安徽人組織了同鄉會,同鄉會里有一個“安徽通”,被尊稱為“安徽活字典”,此人便是博學多聞的孫雨航。
孫雨航,字道濟,1890年生于霍山縣上土市鎮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15歲參加童子試奪冠,1910年春考入安徽法政學堂,1906年經楊轡龍(霍山人,曾任民國安徽高等檢察廳廳長、代理安徽省長)介紹加入同盟會,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曾參加反張勛復辟、反袁世凱稱帝、反曹錕賄選斗爭,在反袁運動中遭通緝并被抄家。1917年回家鄉獅山中學(今上土市中學)教書,潛心研究史學、經學、文學、族系等。1926年北伐軍進入霍山后,孫雨航受柏文蔚的邀請,再次步入政壇,歷任北伐軍獨立旅旅長、省政府參議等職。
本人有幸在上土市鎮工作多年,現分享幾段孫雨航軼事,以饗讀者。
霍山東淠河濕地。
略施小計解難題
孫雨航在獅山中學教書時,學校擴建,校邊有一農戶需要搬遷,陳姓戶主坐地起價,獅子大開口,校方與之多次交涉無果,校長找到孫雨航,讓他以鄰居的名義打親情牌解決這個難題。孫雨航到戶下轉了一圈,攀談良久,誰知陳姓戶主仍油鹽不進,孫雨航只得無功而返,臨走時告訴他:鄉里鄉親的,我不騙你,還是搬走的好,你家這房基陽氣不足陰氣過重,公雞早晨不叫,住久了會得重疾。
若是平時孫老師的話陳姓戶主肯定會聽,但此時的陳姓戶主認為孫雨航是幫著學校來忽悠他的,肯定不信。不過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句“公雞早晨不叫”讓他還是記在心里,待到寅時他有意注意了一下自家雞籠,公雞還真的不叫,而左右人家的公雞早已“高亢激昂”了。他心中“咯噔”一下,看來孫老師言之有理,于是便自覺搬遷了。一時間孫雨航名聲大噪。
后來有人問孫雨航怎么看出陳家老宅陰氣重的,孫雨航故作神秘地說,天機不可泄露。原來孫雨航那天在陳家見木板釘制的雞籠過矮,早就看出了端倪,公雞在籠中抬不起頭,自然也就不能打鳴。
親植茶樹表孝心
孫雨航是位出了名的大孝子,尊老愛幼,屈己待人,聞名鄉里,他對待自己岳母更是視若生母。
1926年,岳母黃氏60壽辰,因岳父岳母在太平畈經營“厚德堂”藥鋪,平時為人厚道、樂善好施,所以去祝壽的親朋好友很多,而且大都帶著厚禮。只是到了快開席的時候,也不見壽星的乘龍快婿孫雨航的面。岳父何老先生心中犯起了嘀咕,岳母更是望眼欲穿,親朋也在議論紛紛。有人說,孫雨航知書達禮會來的;也有人說,孫雨航肯定是因事纏身來不了了;更有人說,道濟現在是柏文蔚身邊的大紅人,恐怕不會來了……就在眾人觀望猜測之時,只見村口有幾個壯漢抬著一個用紅綢包裹的物件,朝“厚德堂”走來,走在前面的正是孫雨航。
眾人不知孫雨航送給岳母的是何壽禮,打開一看竟是一棵碗口粗的苦丁茶樹,眾人不解。只有岳母大人心花怒放,心想:知子莫若母,道濟是給我送健康來了。原來孫雨航知道岳母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需常喝苦丁茶,他更知道“厚德堂”不愁吃不愁穿,缺的就是健康。孫雨航送的特殊壽禮,一是提醒岳母不要忘記服藥;二是祝福岳母四季常青,長命百歲;三是見樹如面,希望自己不在的時候,苦丁茶樹代表他陪伴在岳母身邊。
如今這棵航公親手栽植的苦丁茶樹,仍矗立在太平畈“厚德堂”故居邊,枝繁葉茂,紅果滿枝。說來也怪,1984年苦丁茶樹卻沒有結出一個紅果,而那年正是航公仙逝之時。
一副挽聯顯文采
孫雨航才思敏捷,文采斑斕,1923年,同鄉黃艮甫不幸英年早逝,他曾是清朝進士,同盟會會員,歷任淮上軍總參謀長、陸軍中將、省長公署參議等職,是霍山獅山中學創辦人之一。孫雨航在獅山中學親自撰寫《西鎮各界悼念黃艮甫之祭文》,千字祭文,一氣呵成,聲震江淮,讓人嘆為觀止。
1936年5月,畢生追隨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原主席胡漢民在廣東逝世,安徽派陳紫楓(壽縣人,曾任護法皖軍司令、國民黨安徽省黨部主管)赴粵吊唁,陳紫楓看了省府辦公廳準備的挽聯極為不爽,說,如此粗俗之作我怎么拿得出手?讓我的老臉往哪擱?辦公廳又找人重寫了幾副挽聯,陳紫楓還是不滿意,最后有人提議讓遠在南京的孫雨航來寫,孫雨航見家鄉來電找他寫聯,欣然接受。聯曰:
荊公學說,謝傅勛名,千載比肩兩安石;
海外從亡,粵東佐命,畢生低首一中山。
陳紫楓一看此聯拍案叫絕,大呼:道濟乃文曲星下凡也。果然此聯懸出,廣州各報紛紛報道,稱無出其右。孫雨航之名蜚聲華夏。
玉門人老未生還
1949年底孫雨航被列上了去臺名單,雖極不情愿,但也無能為力。到了臺灣之后,航公遠離政治,閉門潛心于經學、文學、史學的研究,其間著有《群經述要》《二十五史體認約言》《諸子述要》《愧我生廬聯語》《清代文獻考略》《慎馀軒文存》《新編近四百年來安徽學人錄》等近二十冊。他的多部作品在島內引起轟動,“安徽活字典”也成了島內外人們景仰的人物。1970年5月20日,適逢航公80壽誕,古稀之年的梁寒操登門為航公祝壽,并手書壽聯,聯曰:
平生真仁俠心腸,愿作世間甘雨;
到處見文章般若,功同海上慈航。
聯中嵌“雨航”二字,并對航公人品、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悠悠天宇曠,寒燈獨夜人。”航公創作之余便是思念故鄉,他多渠道打聽故鄉的情況,在同鄉會中講述故鄉的風土人情、掌故歷史,并經常表達強烈的歸鄉愿望。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提出結束兩岸軍事對峙,實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90高齡的航公激動得嚎啕大哭,哽咽中朗誦著余光中的《鄉愁》。
1982年5月,在92歲的生日宴上,航公面向大陸,魂牽桑梓,遙望鄉關,以詩抒懷:
卅年客思繞家山,
夢整歸裝喜破顏。
酣臥渾忘棲海角,
飛神似已入江灣。
一肩裹負惟詩筆,
兩眼前窺指故關。
九二期追班定遠,
玉門人老望生還。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這首《客夢治裝還鄉感賦》是航公留下的最后一首詩,讀著令人痛心。1984年孫雨航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留下了“玉門人老未生還”的人倫遺憾。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按照孫雨航的遺囑,骨灰一定要回故鄉安葬,實現他葉落歸根的遺愿。1988年清明前,孫雨航的骨灰從香港輾轉回到了上土市鎮,盡管羈魂海外,終得安寢故園。 (金從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