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近代中國在與世界工業化進程碰撞后,清政府公費派出第一批出洋留學生,旨在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統治。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為償還戰爭賠款,財政狀況逐步惡化,難以繼續維系由政府資遣出國留學的原有方式。于是,外務部的一位高級官員毅然站出,領銜奏請朝廷允許自費出洋留學,開啟了中國近代時期較大規模化的留學之始。此人就是安徽省籍、時任外務部榷算司郎中霍翔。
清光緒《奏定學堂章程》。
舉薦入仕
霍翔(1846-1908),名德煦,考名翔。廬江縣泥河鎮(洋河村霍家大院)人。出生書香門第,世有清德。其曾祖霍崑源,太學生;祖父霍鳳喈,廩善生;父親霍佩藍,太學生,五品頂戴,候選州同。
霍翔自幼聰明睿智,好讀詩書。光緒五年(1879)參加“順天府鄉試”,中己卯科舉人。隨即因考績優異被舉薦,清廷授任為工部主事(正六品銜)。
經年,霍翔應試禮部,考升總理衙門“章京”(總理衙門主管大臣的秘書)。時總理衙門“章京”職位共四人,由滿族、漢族各遴選二人擔任,霍翔為漢族二人之一,足見其才華之超眾。
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成立鐵路礦務總局,霍翔即被選任總局“提調”,次年保升刑部候補郎中。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依據《辛丑和約》:“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按照諸國酌定,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上。”是年,外務部成立。霍翔即以高品之官銜補低品之缺,借補到外務部出任和會司員外郎(為各司之次官)。由于霍翔才兼文雅,業績超群,旋即又被奏請補用外務部榷算司郎中(其職位僅次于丞相、尚書、侍郎的高級官員)。時清廷外務部下轄四司,霍翔在近8年時間內,先后出任“和會司”外郎、“榷算司”郎中,“掌機密文移,綜領眾務”,“掌審議法令”,“嘗援交涉之舉,歷稽歐美之書”,實可為外務部之重臣。
領銜呈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為償還戰爭賠款,財政狀況逐步惡化,難以繼續維系由中央政府和洋務企業負責資遣出國留學的原有方式。身為清廷外務部官員,霍翔深知閉關鎖國帶來的民族之苦,于是便領銜呈請,親筆草擬《遵議推廣學堂章程》(簡稱《章程》),由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上奏奏請朝廷開啟自費出洋留學。
其《章程》指出:“朝廷變法自強,首以人才為本……應遴派內外職員及各類學生出洋留學。”但從過去經費使用和成效來看,完全官派游學并非上策。因“所派游學員生,皆須國家資遣,既入外洋學堂,每年用項不資,又皆官為接濟。經費只有此數,派往不示限制,既慮所費難支,過示限制,成才又嫌不廣。且游學者,不出己資而用官款,中材以上或可感激自奮,否則,藉此糊口,虛糜經費,因循無成,恐亦不免。”故此,奏請朝廷要允許優秀學子可以自費出洋留學,并應采取鼓勵性措施:“唯有歆動鼓舞,特降諭旨,凡有財力之吏,或各大員及各省富商子弟,自備資斧學于外洋,卒業后領有學成文憑,經出使大臣驗明,咨送回華,詢事考言,破格錄用。”
在沒落的清王朝末期,“自備資斧學于外洋”之舉,為清廷的門戶開放,促進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和社會轉型,推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晚清總理衙門(外務部)。
守正不阿
霍翔自中舉后,曾先后在工部、刑部、總理衙門和外務部供職。在已腐朽不堪的晚清末年,京官們相互勾結,貪贓舞弊,徇私枉法,唯霍翔“出淤泥而不染”,不茍且,不攀附,不徇私,更不枉法。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霍翔位居外務部“榷算司”郎中,按清廷禮制,他出入享有專用車輛并有侍從護衛的待遇。霍翔卻始終堅守清廉儉樸之官德。“弊車羸馬,未嘗改易。”公務外出,一律輕車簡從。以致路人一看便知“霍部郎來了!”皆紛紛主動讓道以致敬意。
霍翔為官三十余年,守正不阿,無任何貪腐之跡。按清廷考核京官制度,吏部每三年組織一次“京察”(考核),以“四格”(守、才、政、年,即操守、才干、政績、年齡),“八法”(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為升降標準。對霍翔的每次“京察”,皆為“稱職”“勤職”。吏部“開繕履歷清單,呈送皇帝。”皇上御覽,“龍顏大悅”,親下諭旨:加四品銜,誥授“中憲大夫”。其父霍佩藍“以子翔主事加級、封資政大夫”,祖父霍鳳喈“以孫翔主事加級、晉贈資政大夫”,曾祖父霍崑源“以曾孫翔主事加級、貤贈資政大夫”。一門三代榮獲封贈,史志留名。
心系鄉梓
霍翔自入京師國子監讀書,離開家鄉三十余年。兒子霍翔雖在京為官,“閭里榮之”,但其父“謙不自居,若無所事”。乃至清廷“以子翔主事加級、封資政大夫”,霍佩藍卻“授例得官亦不仕”,在家“督諸孫課,殷殷不倦。”晚年在家鄉小鎮(今泥河鎮)經營一商鋪,自食其力。
霍翔雖久居京師,但他極其關注鄉邦的文獻整理和文化的傳承。光緒九年(1883),廬江縣啟動續修縣志。時值霍翔回家省親,知縣錢嶸知曉,即刻親自登門拜訪求教。盡管省親假期有限,霍翔還是熱情參與,應邀協助“人物”篇章的資料搜集整理。
光緒十一年(1885),續修《廬江縣志》告竣,全志除卷首外,分輿地、學校、武備、職官、人物、藝文等15卷,其中“人物”獨占5卷。現存明、清歷代縣志,光緒版《廬江縣志》開志書“主人物之頂峰”,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彌足珍貴的人文資料。20世紀80年代,全國開啟首輪續修地方志書,清光緒《廬江縣志》被方志界專家學者們推崇為“學習參考書目之一”。
霍翔自幼濡染家學,嫻詩禮,工文詞。早年曾與清末著名詩人吳保初,清末狀元、教育家張謇二人同處一室。在京城又結交了晚清著名書畫家、蘇州知府王仁堪,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馮文蔚等。霍翔與他們亦師亦友,詩文交流切磋,相互唱和,撰有《潄藝山房詩存》一卷。
他的詩作多寄情于家鄉山水和地域風情,然亦不乏明志之作。如其中有一首《謁包孝肅公祠》,家國情懷盡顯:
乾坤有正氣,粹然畀我公。
我公持勿失,以之全孝忠。
侃侃居臺閣,權倖避其鋒。
譬彼百川潰,公也為之東。
本此清心治,矢此直道躬。
雖著閻羅稱,毋乃生佛同。
我來謁遺像,長跪仰音容。
端嚴不可犯,卓卓大臣風。
河清如有日,應笑白云中。
(汪德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