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鍘美案》之經典,已毋庸贅言。對于京劇,無論您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陳世美、秦香蓮的名字,或許都聽說過。京劇中,秦香蓮是陳世美的妻子。陳世美進京趕考,考取狀元后,被招為駙馬,全然忘記了在家含辛茹苦帶孩子的糟糠之妻。秦香蓮帶著孩子進京尋夫,陳世美不僅不認,還設計陷害、暗殺!直看得觀眾憤憤不平,連連喊殺。當然,該殺的,不是秦香蓮母子,而是陳世美!公主出面求情也不行。最后,包拯用龍頭鍘鍘了陳世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鍘美案》劇本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明代人根據元雜劇《包公故事》編輯出短篇小說集《包公案》;清代人石玉昆根據這些民間故事,寫成章回小說《三俠五義》,并續(xù)作《七俠五義》。《鍘美案》的內容來自這兩部小說中的相關情節(jié)。
包拯“專用”的三把鍘刀。
改編《琵琶記》
戲劇《琵琶記》創(chuàng)作于元代,戲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河南書生蔡伯喈辭別年邁的父母和妻子趙五娘,進京趕考,高中狀元,被牛丞相看中,要招他入贅。蔡伯喈言明自己已有妻室,一再辭謝。牛丞相大怒,上奏朝廷,居然搬來圣旨不準蔡伯喈辭婚。無奈的蔡伯喈只好娶了牛小姐,成為相府女婿,開始了他全新的榮華富貴生活。
蔡伯喈離家之后,河南便連年旱災,家中無糧,趙五娘就典賣首飾,換點糧食,父母吃米,自己吃糠。父母去世,無錢舉喪,趙五娘剪掉自己的頭發(fā)換錢,安葬了父母,然后,身掛父母遺像,一路抱著琵琶賣唱,進京尋夫。
《琵琶記》的結局是牛丞相和牛小姐最終都同意讓蔡伯喈與趙五娘團圓,回家鄉(xiāng)為父母守墓。
清朝順治年間,益州(今四川)出了個進士陳年谷,在京為官。他的秀才同年胡夢蝶和仇夢麟一直困頓于鄉(xiāng)下,就進京找陳年谷求官。陳年谷感到為難,就每人給二百兩銀子,打發(fā)他們回籍。滿肚子怨氣的胡夢蝶和仇夢麟回鄉(xiāng)途中,巧遇當地正上演《琵琶記》。當他們看到蔡伯喈被牛丞相招為女婿時,想到在京風光的陳年谷,就與編戲的、唱戲的商量,將蔡伯喈的名字改為陳熟美(陳年谷字豐之,號熟美),趙五娘被改名秦香蓮,牛丞相成了皇帝,牛小姐成了公主;劇情也作了改動,由蔡伯喈與趙五娘團聚,改成陳熟美派人暗殺秦香蓮。總之,陳熟美成了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負心漢。胡夢蝶和仇夢麟這么干的目的,是一泄私憤。他們自認為改編后的戲超過了原來的《琵琶記》,于是命名《賽琵琶》,也叫《秦香蓮抱琵琶》。
至此,不論是陳年谷還是陳熟美,也不論是牛丞相還是皇帝,其間都沒有包拯的事。
包公來“救場”
從上可知,《琵琶記》從元明到清朝,一直說的是讀書人中榜之后與前妻的關系之事,怎么將這些人和事聯系到宋朝的包拯身上了?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目前流傳著這樣的說法:
兩臺戲同時上演,一臺是《秦香蓮抱琵琶》,還有一臺是包公戲。當《秦香蓮抱琵琶》演到高潮時,臺下觀眾一片喊殺,并向臺上扔石頭,場面一時陷于混亂。這邊的包公戲剛剛結束,還沒來得及卸妝的演員,聞聲跑過來看究竟。劇組人一看,包公來了!讓他上臺“頂一下”,于是就讓包拯上臺,殺了陳熟美,平息了臺下觀眾的情緒。對情緒激憤的普通觀眾而言,一時顧不得考慮陳熟美是清朝的還是宋朝的,壞人被殺,才是解氣的。
從此之后,《賽琵琶》或《秦香蓮抱琵琶》就演變成了《鍘美案》。
而在河南均州,曾有個清朝進士陳熟美,陳熟美與“陳世美”僅一字之差;陳熟美有個妻子(第二位夫人)叫秦馨蓮,而秦馨蓮與“秦香蓮”也僅一字之差,因此,這很容易讓人對號入座。但事實上陳熟美本人并非《賽琵琶》中陳世美的原型。現實中,陳熟美為官做人都是杠杠滴,他與妻子秦馨蓮相親相愛,不存在拋棄妻子的事,因此,陳氏后人看了《賽琵琶》演出后十分氣憤。無疑,這是對陳氏族人感情的傷害,于是《賽琵琶》的演出活動在河南均州受到陳家的抵制,均州一帶再也沒有《賽琵琶》演出。
由劇本中東漢時的蔡伯喈、趙五娘,到北宋的陳世美、秦香蓮,再到清朝順治年間河南均州進士陳熟美、秦馨蓮;由蔡伯喈與趙五娘最終的團圓,到陳世美最終被包拯鍘殺——朝代的變化,人物的變化,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全然不可以從歷史角度考量,原因是這畢竟是“戲”。這一部沒有了事實背景的“戲”為什么能傳播廣泛?那是因為它具有鮮明而豐厚的社會背景——社會上一直存在男人功成名就之后,拋棄原來的妻子,攀求富貴的女人。公眾痛恨這種嫌貧愛富、喜新厭舊的社會現象,希望這種丑陋的現象得到遏制,因此,借助于戲劇來一泄此恨,這就不難理解了。
《鍘美案》舞臺劇照。
“開鍘”順民聲
不論是北宋的陳世美還是清朝的陳熟美,他們拋棄妻子,本來根本就沒有包拯的事,但是,成為皇親國戚的陳熟美或陳世美即便犯下拋棄妻子的大錯,又有誰能審判、誰敢審判?應該說,是平民大眾抬出了包拯。
但是,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包拯使用的行刑器具——三把鍘刀(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這三把鍘刀最早出現,是在小說《三俠五義》中。小說中稱這三把鍘刀是皇帝宋仁宗欽賜的,由公孫策設計;包拯動用這三把鍘刀,享有先斬后奏的特權。
三把鍘刀的鋒利程度各不相同。龍頭鍘刀刃最鈍,行刑勢必很慢,這是要讓受刑人多受罪、活受罪。因為龍頭鍘是專門針對皇親國戚的,而皇親國戚本來應該以身作則,是法律法規(guī)的模范執(zhí)行者,更不應該犯法,因此在行刑時,讓他們慢慢遭受劇痛的煎熬。駙馬陳世美、國舅龐昱,都是被龍頭鍘殺掉的;狗頭鍘最鋒利,行刑速度最快,它是專門針對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的。在給這些人行刑時,迅速結果他們的生命,顯示公平公正,以平民憤,包公侄兒包勉就是被狗頭鍘殺掉的;虎頭鍘的鋒利程度介于兩者之間,它是專門針對大臣中的貪官污吏,這些人是知法犯法,在接受刑罰時,要讓他們遭遇一定的痛苦,但又不會立即死去,以達到懲戒和警示的目的,《貍貓換太子》中的太監(jiān)郭槐,就是被虎頭鍘殺掉的。
戲劇演出中,一當包拯審案,就會抬出這三把鍘刀,肅穆威嚴,往往包拯一聲喊“開鍘”,就是該部大戲的高潮情節(jié),觀眾群情振奮,拍手稱快。
用虛構的情節(jié)來反映真實的社會問題,這是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常見現象。包拯屢屢被民眾賦予不畏權貴、公正無私的辦案機會和榮譽,你能說這不是他的“福氣”嗎?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