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盤(以下簡稱虢盤)是西周青銅重器,但清中葉以前竟湮沒了兩千多年不知去向,一如唐人李商隱詩中的“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據《續修廬州府志》載劉銘傳文,該盤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虢川司(今寶雞市陳倉區),旋被時任眉縣縣令徐燮鈞以“百金”購得,離任時運回常州老家。太平軍占據常州,虢盤落到護王陳坤書手中。淮軍大將劉銘傳進駐護王府,發現淪為馬槽的該盤,底部文字雖“讀之不能盡曉”,然認定“非尋常物也”,遂運回老家合肥西鄉盤龍墩秘藏。1871年,劉銘傳以病乞歸建大潛山房(后稱劉老圩)特辟盤亭安放,后因世事詭異而深埋。1950年初虢盤重新“面世”是當年文物和博物館界的一件大事,3月3日(元宵節)虢盤在北京首展,距今正好75年。
國博古代史館展柜內的虢季子白盤。 戴健/攝
劉銘傳持拓片往訪吳昌碩
1983年,筆者從事文史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與編輯《合肥史話》。約稿中有劉銘傳曾孫劉緝之《國寶歸國》文,內容就是虢盤在劉家秘藏到交出的過程。因當時限于資料缺乏和成書篇幅,稿件僅3000字。此文隨書出版后,激發筆者深入鉆研的興趣。近年來持續跟進陸續發掘了一些新史料,包括劉銘傳與吳昌碩的交往。
筆者曾在上海浦東吳昌碩紀念館采訪吳昌碩之孫吳越。作為清末民初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集“詩書畫印”于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1882年他雖只有38歲,但已頗有名氣。賦閑在鄉的劉銘傳專注“悠游林下”,時而也跑跑大碼頭見見世面。但武將出身的他到蘇州往訪小他8歲的吳昌碩,卻不好“擺勢子”。設若解甲歸田的劉銘傳掏出“前直隸提督”的名片,吳昌碩不一定睬他。他攜帶的見面禮是虢盤銘文的拓片。
吳昌碩觀覽拓片驚嘆是稀世真跡。后書“余最為心愛”“晨夕展玩,寢食幾廢”,一再臨摹。他應請為字省三的劉銘傳刻了四方印:“臣銘傳印”“省三父”“大潛山主”“文采風流”。劉銘傳雖出身草茅,但善學習,愛書法,尊重文人。同光體詩派領袖陳衍曾謂:“晚清諸將惟合肥劉公省三能詩文詞”,是對劉銘傳“有文化”的最好注腳。
后來吳昌碩的名氣越來越響。筆者統計他至少為合肥名士龔心銘、龔心釗、李國松、蒯壽樞、張廣建、張文運、劉澤源、張敬文、張子開、張充和等治過印。
劉肅曾打消顧慮同意獻寶
有一個問題曾長期困擾筆者:開國大典前,百廢待興,萬般要務紛繁,為啥要急于尋找虢季子白盤?
經逐日查找1949、1950年報紙,結合筆者書房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和編年史工具書《新中國萬歲》,終于有了答案。原來最初是在1949年8月,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根據一些學界聞人的提議,呈文華北人民政府(當時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北平各高校和文博單位歸其主管,暫無文化部、高教部),請求查明“虢季子白盤”下落。新中國成立后,經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批準,文化部文物局與皖北行署函電初查,回復政務院,謂虢盤有可能仍在合肥劉銘傳老家其后代處。
話分兩頭。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后,人民政權的潛山鄉鄉政府到劉老圩內借住辦公。對“換了人間”的新社會,劉銘傳第四代傳人劉肅曾還在觀望中。
1949年歲末的一天,皖北行署文教處處長兼皖北區政協秘書長戴岳向區政協副秘書長郭崇毅出示政務院直接發給“皖北曾宋”的電報,大意是“聞你區劉銘傳家有虢季子白盤,望速查找并動員獻送北京”。戴岳說這已是政務院的第三份來電了,要其根據電報精神速去肥西劉老圩,勸劉家將虢盤獻給國家,政府會妥善安置他們一家的。當時安徽省委、省政府尚未成立,皖北區黨委書記曾希圣、行署主任宋日昌是江淮地區的最高領導。自幼生活在劉老圩一帶的郭崇毅攜“最高指示”即往老家趕去。
經郭崇毅和肥西縣鄉兩級政府多日耐心細致的宣傳開導,并說明交出國寶是由國家珍藏保護,劉肅曾與夫人李象琇商議后終于打消了顧慮,同意獻盤并說出藏盤地點。吳桂長鄉長連夜組織人力開挖并武裝看護,翌晨挖出虢盤后當即由陸春陽副鄉長解送肥西縣政府。皖北行署接報迅速馳電向政務院報告。
北京電報、地方政府坐鎮、郭崇毅動之以鄉情戚誼,完美契合促成國寶歸國。曾長期擔任安徽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的郭崇毅生前曾和筆者多次聊到此事。
市委書記親自看管虢盤
《人民日報》1950年1月29日報道:虢季子白盤“業經發現”,“藏主劉肅曾自愿捐獻與人民政府”“政府以其捐獻有功,已送給大米五千斤,并設宴招待……地方人士以此器重見天日,還諸人民,要求留合肥公開展覽一個月。展覽中每日觀眾達八百余人”。
時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李廣濤生前曾多次和筆者談及虢盤的往事。1950年1月19日虢盤運抵合肥后,為安全起見,干脆“入住”段家祠堂李廣濤的辦公室,白天他親自看管,晚上讓警衛員睡在辦公室。兩天后適逢合肥解放一周年,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接見并設宴款待劉肅曾,表示將妥善安排工作,解決他們一家的生活問題。復旦大學肄業的劉肅曾初被安排到皖北文獻委員會從事文物研究保管,又將家藏的近30000冊古籍及書畫等捐出。他1954年入職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館,1978年病逝。
劉肅曾家藏的《盤亭小錄》有劉銘傳跋文:“寂寂青山,悠悠白云,一重闕案,百尺孤亭,世有識奇好事如揚子云者,覽而補訂之,則更幸甚!”劉銘傳僅憑一己之力,斷不能盡釋虢盤年代和文字。他曾在寧滬一帶遍尋學究考辨,又延請大家在鄉“坐亭”。
當初,劉銘傳不貪功,考虢盤不忘將金石家吳云等識者具名,值得今人學習。
1950年初皖北災情嚴重。皖北行署組織大批干部前往救災。適逢虢盤來合肥,于是市文化館將虢盤銘文拓印50份備用后,在明教寺的古教弩臺上舉辦臨時展覽,藉以引起各界關注并煥發愛心。同時參展的還有劉肅曾獻出的諸葛亮戰鼓。至于虢盤在北京的展出,《人民日報》1950年3月10日第3版作了新聞報道:
【北京訊】周代古銅器“虢季子白盤”由捐獻人劉肅曾和皖北行署派員護送到京。文化部文物局于三日上午在團城承光殿舉行特展。董必武、郭沫若副總理,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和專家、學者陳叔通、范文瀾、唐蘭、馬衡等都前往參觀……沈雁冰部長對捐獻人劉肅曾并頒發獎狀,表示獎勵。……捐獻人劉肅曾于六日分謁郭沫若副總理,沈雁冰部長,周揚、丁燮林副部長,各首長對劉氏保存國寶,避免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劫,解放后毅然捐獻給國家,公諸大眾的精神,極為稱勉……該盤即將撥交故宮博物院長期陳列,以供學術界的研究和各界人民參觀。
特別指出,虢盤1959年由故宮博物院移駐中國歷史博物館,不是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兩館合并,今為國家博物館。 (戴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