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貓換太子》在元朝時僅是個民間故事;明清時被寫進小說,清末,被搬上京劇舞臺,廣受好評,被迅速改編成各種地方戲劇,傳播甚廣。故事講述北宋真宗與皇后劉氏一直沒有兒子,妃子李氏生了個兒子,劉后便串通太監和接生婆,以剝皮的貍貓換取李妃所生的兒子,自己撫養。這樣,李妃便因為生下“妖怪”而被貶入冷宮。李妃在眾人幫助下,逃往陳州,路遇在陳州辦案的包拯,攔路鳴冤。包拯將李妃帶回開封,進得皇宮,與已經繼承皇位的兒子宋仁宗見面,劉后自盡。包拯因案立功,被宋仁宗提為丞相。
故事及戲劇中劉后、李妃與宋真宗、宋仁宗之間的關系,歷史記載確有其事,但劉后并沒有用貍貓換太子,李妃也沒有被貶入冷宮,更沒有包拯為李妃“做主”辦案的事。那么,這段歷史與包拯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貍貓換太子》(連環畫)
“京漂”劉后
劉后原籍太原,后遷徙到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市)。父親劉通官至刺史,在北宋征討太原時陣亡。劉后是劉通的第二個女兒,生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劉后還在襁褓中,父母便相繼去世,成為孤兒。她天生記憶力很好,寄養在外婆舅家,讀了一些書史,尤其擅長搖撥浪鼓——這在當時是一種民間游藝,具體怎么搖玩,現在已經失傳。
稍長,劉后跟著民間銀匠龔美,一路靠賣藝為生,來到當時的大都市開封謀生,相當于今天的“京漂”。因為長得漂亮,15歲時,被皇家韓王趙恒選入府邸,成為韓王的女人。韓王這一年14歲。
趙恒的乳母知道劉后的身世之后,嫌棄她江湖出身,建議宋太宗將她趕出府邸。宋太宗是趙恒的父親,趙恒沒辦法,就將劉后安置在王宮禁衛軍官張蓍家。顯然,趙恒仍然與劉后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至道三年(997),太宗去世,趙恒繼位,是為宋真宗。真宗正式將劉后娶入皇宮,要立其為皇后,眾大臣紛紛反對,但這時候的真宗已經30歲,完全自己可以做主了,劉后終于成了劉皇后,但她與真宗一直沒有孩子。
司寢得子
劉后有個侍女李氏,杭州人,祖父、父親均為官。李氏平時莊重、寡言,被宋真宗選為“司寢”。所謂司寢,就是皇帝或皇后睡覺時,一直守候在側,以確保皇帝或皇后休息時得到妥善照顧。皇帝的司寢,名為照顧皇帝睡覺,可實際上,這是大家都會懂得的事——李氏懷孕了。
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氏的孩子出世,被劉后安排人抱走,視為己出。劉后與楊淑妃一起,共同撫養著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名叫趙禎。李氏后來還生過一個女兒,早年夭折。
對于劉后將自己的孩子領走之事,李氏從不敢聲張。“人畏太后,無敢言者”,即別人也因為害怕劉后,沒有人敢說一個字。李氏與這個孩子,雖然同在后宮,但一直不得相見。
明道元年(1032),李氏被進位宸妃。可就在這一年,李宸妃病逝,享年46歲。
垂簾聽政
劉皇后早年流浪,被招進韓王府之后,又遭貶出,坎坷的經歷練就了她的機警敏銳,加上天資聰明,史書記載其“聞事,能記本末”,即聽說一件事,能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全部記住。自從被立為皇后之后,真宗退朝,閱覽天下奏章,常常工作到深更半夜。這期間,幾乎對所有政事的處置,劉皇后都參與其中。從天禧四年(1020)開始,宋真宗因病不能上朝,很多事情都直接裁決于后宮,實際上,都是劉皇后做主的。
乾興元年(1022),宋真宗去世。臨終時留下遺詔,要求尊劉皇后為“皇太后”,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置。繼位的正是趙禎,即宋仁宗。可此時的宋仁宗才13歲,遇事不能決。可見,從這時起,劉皇后已實際執政了。
劉太后開始垂簾聽政,其間“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當時,有人想取悅于劉太后,比如丞相丁謂,直接奏請劉太后“御別殿”,即與皇帝分開辦公。劉太后不為所動,頒諭旨道:“皇帝視事,當朝夕在側,何須別御一殿?”即皇帝上朝處理政事,她本來就應當始終陪伴左右,何必另開辦公室呢?于是皇帝與太后一同上朝,仁宗在左,太后在右,太后垂簾決事。有人甚至上書請求劉太后效仿唐朝武則天的做法,并進獻《武后臨朝圖》,劉太后直接將這些勞什子擲在地上,說:“我不會做這樣有辱祖宗的事情的!”總之,劉太后對仁宗的輔佐是盡心盡力的。
京劇《打龍袍》劇照
厚葬李妃
宋仁宗一直不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明道元年(1032),李宸妃去世時,劉太后準備以宮女的身份安葬她,可這樣做是否合適呢?
劉太后召來丞相呂夷簡,想聽聽他的意見。呂夷簡說:“您就不為劉氏家族的未來考慮嗎?如果念及劉氏家族的將來,我建議您應該厚葬李宸妃。”劉太后聞言,立即醒悟過來,呂夷簡進而告訴經辦官員:“宸妃當以皇后的喪服安葬;棺材內宜灌滿水銀。如果你們不這樣做,到時候不要說我呂夷簡沒有說這話啊!”經辦官員依言而行。
李宸妃去世的第二年,劉太后也去世了,享年65歲。
直到此時,宋仁宗的叔叔、燕王趙元儼才告訴仁宗,說:“陛下,您的生母是李宸妃;李宸妃死于非命。”仁宗聞言,悲痛欲絕,幾天不能上朝,并下詔書自責;尊其母親為皇太后。移葬時,打開棺材,發現母親身著皇后喪服;因為有水銀養護,所以李宸妃面色如玉。直到此時,宋仁宗才確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叔叔的告誡是聽信了別人的謠言,只說對了一半。
此后,有人非議劉太后。對此,范仲淹建議宋仁宗“掩其小過,全其大德”,宋仁宗認為所言極是。
大戲頻頻
由上可知,劉皇后確實將李宸妃的兒子據為己有了,但她是直接抱養過來的,沒有搞什么“貍貓換太子”的把戲;她也沒有逼殺李宸妃;李宸妃也沒有流落在外喊冤;李宸妃終其一生也沒有與兒子宋仁宗見面……宮門深深,皇家這一出驚心動魄的大劇,全部在宮內上演,與包拯沒有半毛關系。
但是,或許是鑒于對李宸妃一生沒能見上兒子一面的同情;或許是鑒于對劉太后將別人兒子“占為己有”的痛恨,人們就編出了“貍貓換太子”這一出戲。可誰有將皇帝家事扳過來的本事呢?于是這一功勞就落到包拯的頭上,你說包拯是不是個“福人”?
再后來,宋仁宗錯認生母,下詔自責,理當有罪,論法律是該打板子的。可誰敢辦這個案件?自然又“輪到”包拯!可真龍天子怎么打得?于是,包拯變通執法,讓宋仁宗脫下龍袍,于是產生了京劇《打龍袍》,包拯又“辦理”了一件普天之下婦孺皆知的“打龍袍”大案!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