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末封疆大吏,合肥人張樹聲頗有政聲。據《清史稿》記載,張樹聲于任上病逝后,朝廷賜謚曰“靖達”,在其任職過的直隸、江蘇及本籍合肥建專祠祭祀。
身為一名儒生,張樹聲文采出眾,有《張靖達公奏議》《張靖達公雜著》《廬陽三賢集》《敦懷堂洋務叢鈔》等行世。其中,《張靖達公雜著》為張樹聲的詩文與信札匯編,由于多種原因,其文稿“散佚者多矣”。筆者查詢相關文獻發現,張樹聲在蘇州撰寫的多篇碑記未被輯入其文集。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重建滄浪亭記》,這塊碑刻仍然立于滄浪亭門廳處,碑文在《吳縣志》卷三十九有載。
張樹聲《重建滄浪亭記》碑刻。
一
滄浪亭既是亭名,亦為園林之名,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一起被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全園布局巧妙、自然和諧,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相映成趣、融為一體。
北宋時期,范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失敗。慶歷四年(1044),因為支持改革,蘇舜欽遭到政敵構陷彈劾,獲罪被貶黜為民。翌年,仕途不順的蘇舜欽流寓蘇州。見五代孫承祐的廢園“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他以四萬錢購得。《楚辭·漁夫》有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有感于此,蘇舜欽將臨水而建之亭取名為“滄浪亭”,后人遂以亭名指代園名。蘇舜欽離世后,滄浪亭數易其主,還曾用作寺院僧舍。歷經滄桑,屢廢屢建。
滄浪之水清澈與渾濁,寓意著政治清明和時局混亂;帶纓之冠、赤腳而濯則象征著進退之別。亭,停留也。滄浪亭,因而蘊含著特別的意象,由此顯現的那種特立獨行的個性與淡泊名利、遠離世俗之爭的情懷,令人感佩。諸多文人墨客為滄浪亭留下詩文,有的堪稱經典之作。比如,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當年為慰藉文友,曾應蘇舜欽之請作《滄浪亭》詩。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所作名篇《滄浪亭記》被選入《古文觀止》。
滄浪亭石柱上刻有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此聯為集句聯,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引用蘇舜欽《過蘇州》“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之詩句。這副集引而成之聯,對仗工穩,渾然天成,廣為傳詠。
二
江蘇省,取江寧府和蘇州府的首字命名。有清一代,作為江蘇省最高軍政長官,巡撫并不駐守省會南京(江寧府,兩江總督府衙設立于此地),其治所在蘇州。
入清以后,滄浪亭幾次廢而復起,且被改造成為一處具有官方色彩、教化內容與紀念意義的官署園林。在功能方面,主要作為官府議事接待的場所。
張樹聲的《重建滄浪亭記》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歲末一個吉利的日子。據其所記:清康熙年間,時任江蘇巡撫的宋犖對毀壞的滄浪亭“葺而復之”,此處成為“觴詠之所,風流文采,藉甚于時”,無論是本土人士還是外地過客,“莫不瞻眺嘆誦,以斯亭為寵”。園中建有康熙皇帝賜詩御書的碑亭,以及乾隆皇帝御筆刻石的閑吟亭,可謂“宸翰天章,重光累曜”。
同治二年(1863),張樹聲帶兵收復蘇州。因為戰亂,“維時公私百物,一切蕩盡,求所謂亭者,已不可復指識”。同治十一年(1872),張樹聲主政江蘇,他和同僚們精心籌劃,復建此園,“用人之力六萬一千五百工有奇;良材堅甓、金鐵丹漆之屬,其用材略相當焉”,舊園為之煥然一新,除了立于山巔的滄浪亭保留清初舊觀,“余則以意為之”,“然邱壑景物土木之勝,僉謂視昔無遜焉”。
明道堂是滄浪亭主要建筑,原名寒光堂。重建之后,取蘇舜欽《滄浪亭記》中“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而更名。其面闊三間,屋宇寬敞,莊嚴肅穆,是文人講學之處。
張樹聲記云:“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鉅重修,巡撫陶公澍復得吳郡名賢畫像五百余人,鉤摹刻石,建名賢祠于亭之隙地,每歲時以致祭。”名賢祠所供奉的,是從春秋至清代蘇州地區的鄉賢名宦的碑刻畫像,意在“景行維賢”,讓這些立功、立德、立言的前賢名字和事跡世代留傳。只是,后來毀損嚴重。通過四處搜求刻像,覓得拓本,進行重刻、補刻與增刻,壁上嵌有594尊名人石刻像的五百名賢祠展露新姿。
在碑文中,張樹聲希望為官之人“益思名德之必不終湮,勉實循名,欽承列圣彝訓”,諸位士人則“景行先哲,群有奮乎百世之心,治道懋而風化興”,從而“上迓天和,阜成民裕,百廢俱舉,將遠追百年以前之隆”。顯然,官員們注重德行、秉承前賢教誨、恪盡職守,士子們敬仰先哲、投身于經世致用、致力于引導社會風尚,天下和諧,民眾富足,各個方面都振作有為,張樹聲所描繪的這種場景,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盛世畫卷,也是他內心深處的美好愿望吧。
《廬陽三賢集》之一:《包孝肅公奏議》書影。
三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唐太宗李世民《帝范》有云:“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見賢思齊,用高標桿激勵自我,能夠真正如此的官員,雖說未必杰出,但也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以書生起家投身軍旅”的讀書人,張樹聲熟讀儒家經典,歷史上那些忠臣良將與賢哲廉吏的事跡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
肥西的張老圩是張家老宅,坐落于周公山下。《(嘉慶)合肥縣志》有載:“周公山,在城西南七十里。舊志云:上有周瑜廟,為瑜讀書處。”為紀念這位文武兼備的三國名將,后人以“周公”作為山名。
在《過公瑾墓》中,張樹聲寫道:“鼎足功收一炬紅,白楊古墓嘯寒風。兩朝心腹推知己,半壁江山效死忠。遺恨直吞漳水北,豪情猶唱大江東。英雄兒女今何往,埋玉深深惜此中。”字里行間,抒發出對周瑜的敬佩之意和自己的報國之志。
滄浪亭的五百名賢祠,正堂匾額上書有“作之師”三個大字,意為這些名賢堪作萬民之師。與之類似的是,在張樹聲的家鄉,合肥包公墓園的享堂內,懸掛有“為政者師”的匾額。張樹聲作有《謁包孝肅祠》:“城南一曲尚清流,風送荷香檻外秋。遺像至今傳鐵面,直臣豈肯作金鉤。煙波浩渺藏漁艇,蘋藻馨香薦古洲。漫說閻羅關節重,青宮事業等安劉。”
“清流”與“荷香”,象征著包拯的正直廉潔。“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民間諺語,是指包拯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安劉”之典,引申為維護國家穩定之意。張樹聲借此表達對包拯品行的贊美。
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因繼母病故,張樹聲丁憂守制。在此期間,他懷著對家鄉前輩的尊重和崇敬,刊刻了一部《廬陽三賢集》,包括宋朝包拯撰《包孝肅公奏議》、元朝余闕撰《青陽山房集》和明朝周璽撰《垂光集》,共16卷。
在為《廬陽三賢集》作跋時,張樹聲寫道:“余刻三公書,不惟厘正卷帙,上承先志,抑亦使吾黨之士聞風而自振也。”秉承家鄉先賢之志,以他們為典范,是其對共事者的期望,更是一種自我期許。 (李學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