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統計表明,全球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中,《老子》(即《道德經》)是其中之一。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人,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0年(也有人說他卒于公元前471年),安徽渦陽人(一說河南鹿邑人),道家創始人。
老子小名叫“貍兒”
老子父親名叫老佐,傳說是宋國的司馬。在守衛彭城(今江蘇徐州)時,遭遇楚國軍隊的攻擊。老佐打仗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人家出征,總是把家眷安頓到后方,以確保安全;老佐則滿懷必勝信念,居然將夫人帶到前線,而且夫人當時已有七個月的身孕。兩軍相遇,楚國士兵的弓箭,射入老佐的胸部五寸,致老佐當場斃命。夫人在兩名侍女的攙扶下,坐著家將駕駛的大篷車,一直向西逃奔。
車到苦縣(今安徽亳州、河南鹿邑一帶),家將并不知道所在的位置,他們本來是想逃往宋國國都的,事實上已經偏離了方向。夫人受此驚駭,加上一路顛簸,感到腹痛難忍。家將立即將大篷車停在路邊,兩個侍女趕緊去附近的村里叫來助產婆。就這樣,一個男嬰出世了。
只見這個早產的男嬰頭大,體弱,眉間寬大,眼睛深陷,鼻梁是雙的,中間一條淺淺的槽痕,如同車轍,雙耳垂長,因此給他起了個名字“聃”。聃,耳朵長而大之意。
當時是庚寅虎年,于是就給他取了個小名叫“貍兒”。貍兒,是當地人對小老虎的一種叫法,音同“李耳”。后來的人把“貍兒”忘了,就稱這個男孩為“李耳”了。
春秋時,人們對知識淵博的人尊稱“子”,因此后人又稱李耳為“老子”。
老子的老師是誰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的老師名叫商容。商容,又稱“常樅”,這大概是讀音之誤。商容精通天文地理、禮儀外交以及王霸之術。他曾在齊國當官。臨終時,老子守在他身邊,問:“老師,您還有什么要對門下弟子交代的嗎?”商容沒有說話,而是伸出舌頭,問老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商容又問:“你看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不在了。”商容問:“這是為什么呢?”老子沉思片刻,答道:“牙齒過于剛強,早沒了;舌頭雖然柔弱,但它能長久。”商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緩緩地說道:“你——得道了。我沒有什么需要交代的了。”說完,商容溘然長逝。
老子根據老師的這個啟示,成功悟道。由此,老子認為水是天下最柔弱的物質,但是,就是這種柔弱的物質,能穿透堅硬的巖石,能摧枯拉朽、排山倒海。這種力量來自于水的韌性和堅持。水能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不變應萬變。無疑,老子哲學的精髓,源自商容的教導。
孔子眼中的老子
相傳在周景王十九年(前526),26歲的孔子帶著弟子南宮敬叔,從魯國出發,前往周朝求教時為周朝守藏室負責人的老子。守藏室,相當于皇家圖書館,老子就是這個圖書館的館長。
在老子的引領下,孔子經過一番考察后,感慨不已,說:“看了這些,我現在知道周公為什么可以成為‘圣人’、周朝為什么能稱王天下了。”
孔子準備回魯國,老子送別時,對孔子說:“常言道,富貴的人送別朋友,往往贈送他財物;仁義的人送別朋友,往往就送真誠的建議。我不富不貴,當然沒什么財物送您,但我有幾句話要送給您,那就是:當今之世,聰明人常常遭遇大難,那是因為他平時好指責人家的錯誤;好發議論的人常常惹禍上身,那是因為他平時好議論人家的短處。在朋友面前,不要總覺得自己高明;作為朝廷的大臣,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孔子聽了,說:“我一定記住您說的這些話!”
回到魯國之后,弟子們問孔子:“先生見到老子了嗎?”孔子說:“見到了。”弟子們接著問:“老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孔子說:“鳥,我知道它能在空中飛;魚,我知道它能在水里游;獸,我知道它能在山上跑。在天上飛、水里游、山上跑,都可以用網搞定它們。龍,它能乘風云上天,我不知道怎么搞定它。我見了老子,老子就像我腦海中的龍。”
龍,是傳說中十分強大的神物,能騰云駕霧,翻云覆雨,穿行在天地之間,這與老子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相契合。道家思想也如同龍一樣,涵義深邃,需要人們去領悟。孔子對老子的這一評價,既是對老子的贊賞,也是對道家思想的肯定。
渦陽天靜宮內的老子像。
在函谷關的停留
周敬王四年(前516),周王朝內亂,有人趁機將周王室典藏的竹簡文獻帶到楚國去了,而老子是守藏室的長官,因此有失職之罪。老子干脆歸隱西游,準備西出函谷關去秦國。
七月十二日,夕陽西下。函谷關守備官員尹喜見天空紫氣三萬里,滾滾如龍,知道有圣人光臨,就令人沿途打掃四十里,夾道焚香,隆重迎接。
來者是個老人,倒騎青牛,身穿素袍,鶴發童顏,眉毛垂鬢,雙耳過肩。尹喜迎上去,自報姓名,跪在青牛前。老子立即從牛背上下來還禮,彼此致敬后,尹喜說:“圣人都不會一直獨擁智慧,應該以普及他的智慧為己任!聽說您要西去歸隱,這會增加別人求教的難度。您何不暫留我處,將您的智慧寫成書,傳于后世,流芳千古?”
老子被尹喜的誠心所感動,就暫留函谷關,寫成五千多言的一部著作,分上下兩篇。上篇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叫《道經》;下篇開頭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叫《德經》,合起來,就是流傳后世的《道德經》。
倒騎青牛的象征
在很多老子畫像中,人們會發現老子總是倒騎著一頭青牛,這是為什么?不說騎馬,單說騎牛——最常見的牛有黃牛、黑牛,為什么騎青牛?又為什么要倒騎?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老子作傳時,并沒有給他配坐騎,只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意思是在周待久了,發現周的德行衰敗,于是就離開了。
給老子配上青牛的,是司馬遷之后的漢朝人劉向,他在《列仙傳》中說:“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不僅配備了青牛,而且還是青牛拉的車——青牛車。
首先,青色,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金為西方,指白色;水為北方,指黑色;火為南方,指紅色;土為中間,指黃色;而青色屬木,指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代表生機。其次,牛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也是最有用的畜力,是農耕文明的負載,是勤勞、穩重、耐力的象征。青牛,則是從東方而來,生機勃勃,西去之后,又會重新開始,寓示自然之道。
老子騎青牛的寓意,即老子是掌握了自然之道的東方圣人。為什么“西去”?那是因為日月皆西行,是自然之道。老子是掌握了自然之道的圣人,當然順應自然之道的方向,隨著日出日落,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倒騎青牛,則是不看方向,由青牛自己選擇方向和路徑,這是自然之道。它代表著人類的德性、人性的進步和時代的方向,前所未有,當然也是前所未見,但又會必然呈現——這就是“道”的方向。
換言之,老子要是轉過身來駕馭青牛或青牛車,那么,實際上就是駕馭“道”,讓青牛放棄自己的抉擇,這就意味著自然之道被人的欲望所控制,那就不是“自然之道”了。
因此,老子倒騎青牛的形象絕非偶然,而是道家文化的表達和象征。(豐吉) 張帆/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