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蘇州,有“人間天堂”之譽,合肥張氏家族與其頗有淵源。尤其是淮軍名將張樹聲長孫、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張冀牖(又名張武齡)的不凡成就,以及鼎鼎有名的大家閨秀——“合肥張家四姐妹”的出眾才情,引起廣泛關注。
2021年11月,由蘇州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聯合舉辦的“九如巷三號張氏文獻展”在蘇州開展。其中一件由張樹聲撰寫的《重建紫陽書院記》碑刻拓片令人注目,此文在《張樹聲文集》未見。如今,這塊碑刻仍立于原址(現蘇州中學校園內)。
蘇州樂益女中早期校門。
一
張樹聲(1824-1884),清末淮軍將領、督撫重臣。字振軒,合肥西鄉(今肥西縣)人,廩生出身。早年興辦團練,同治年間加入李鴻章組建的淮軍,成為淮系集團的“二號人物”。
舊時,府州縣所辦官學的生員即為庠生,別稱“秀才”,分為廩膳生員、增廣生員和附學生員三種(簡稱廩生、增生和附生)。廩生是通過歲、科兩試,在秀才之中成績名列前茅的優秀者,由官府提供膳食津貼。由此可知,張樹聲品學超群。
雖以武功發跡,但是在骨子里,張樹聲卻是一個崇文之人。作為亂世英豪,一眾淮軍將領大多出身低微,有的甚至起于草莽。在此之中,張樹聲“學歷”較高,是個“知識分子”。
因作戰有功、才識出眾,張樹聲在淮軍諸將中較早成為地方大員。歷任直隸按察使、江蘇巡撫、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署理直隸總督等職,病逝于廣州任上,謚“靖達”。
張家是讀書世家。張樹聲的曾祖父張世科,是進入國子監就讀的太學生。其父張蔭谷也是一位秀才,在家鄉頗有聲望,“以高材為府學生員,而三舉不第,重闈待養。遂棄詩書,督家政,孝友任恤,推之族姻里閭,敬愛如一家。充然巨鄉碩望矣”。(李鴻章《誥贈光祿大夫江蘇巡撫加一級張公墓表》)
身逢亂世,張樹聲沒有沿襲科舉之路繼續前行。因為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里,命運的安排,使得張樹聲成為帶兵廝殺的一員猛將,繼而成為鎮撫一方的封疆大吏。
二
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書院占有重要地位。朱熹,是南宋理學集大成者,別號紫陽。為紀念和祀奉這位大師,以“紫陽”命名的書院應運而生。自宋元至明清,各地所建紫陽書院逾百所。
作為著名學府,蘇州紫陽書院屬于官辦性質。在《重建紫陽書院記》中,張樹聲首先介紹了這所書院的歷史。蘇州紫陽書院“始于儀封張清恪大人”,即由號稱“天下第一清官”的江蘇巡撫張伯行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創建。此舉得到朝廷嘉許,康熙皇帝授予御書匾額“學道還淳”,乾隆皇帝亦頒賜“白鹿遺規”匾額。
咸豐年間,書院毀于戰火。李鴻章督撫吳中期間,指令下屬擬訂書院章程,聘請教師,借用民房作為講堂。張樹聲奉命在此主政的次年,即同治十三年(1874),專門派員負責,召集工匠,購辦建材,在原址重建講堂、齋舍、門庭、廚房和浴室等,建筑規模有所增加。同治皇帝應其奏請,頒賜“通經致用”匾額。
碑文最后,張樹聲寫道:
余惟教化行而后學業興,學業興而后人材出。書院之設,關乎教化者綦重,振興固無難,而廢弛亦甚易。寇亂以來,諸生奔走疲苶,學業得毋荒落?而儀封至今百有余年,科目之盛未之或改,今郡中又得大魁矣,則諸生中豈無秀而賢者可以踵美前人?要在自勉而已!雖然儀封之所以為教,不徒沾沾于科目為也,諸生誦習朱子之書,即以朱子之學為學。今煌煌宸翰,勉多士以“通經致用”,正與紫陽之學相發明,諸生果能本所學以發為文章,將見處可維風教,出可裨政治,仰副稽古右文之治,而無負儀封命名之意。彬彬乎儒雅之林,以視前人何多讓焉?是則余之所厚望也夫。
他希望進入書院學習的諸生牢記朱熹老夫子的教誨,不忘張伯行大人的諄諄訓勉,延續吳地“以文章大魁天下”的態勢。強調求學不只是為了科考,應將所學化作文章。即使不做官,也可以維持淳厚之風、致力于教化民眾;如果將來出仕,則可以治理有功、造福黎民百姓。同時,希望日后求學者的“文治”功力不遜前賢,并對此抱以厚望。
張樹聲主持重建蘇州紫陽書院,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創建,到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江蘇兩級師范學堂,這所書院共歷191年。書院因名師執教、治學嚴謹、規模較大,且培養出大批學者名流而受到盛贊。合肥逍遙津公園門匾上,蒼勁有力的“古逍遙津”即為晚清東閣大學士、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題寫,這位同治十三年(1874)的狀元就學成于蘇州紫陽書院。
此外,同治十二年(1873),張樹聲還籌資重建了位于可園之地的正誼書院。正誼書院,以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辦學宗旨,亦因戰亂被毀。完成重建后,張樹聲奏請同治皇帝御書“正誼明道”匾額,懸掛于書院大廳。此書院后改為蘇州正誼中學堂。
傾心于辦學育人,對于張樹聲而言是一以貫之的。同治十年(1871),他與劉銘傳、周盛波、丁壽昌等人慷慨出手,捐銀獻田,聘請名師,在家鄉興辦肥西書院,還請李鴻章、左宗棠題寫匾額,入學者最多時達六七百人。光緒年間,他任兩廣總督時,還在廣州黃埔開辦了規模程式兼用中西的“實學館”。
難能可貴的是,張樹聲這種高遠豪邁的辦學情懷在其后人那里得到發揚光大。
張樹聲《重建紫陽書院記》碑刻拓片。
三
蘇州九如巷三號,是張冀牖故居。“九如”之名,源于《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中連用九個“如”字,含有祝賀福壽延綿之意。也許,以此亦可寓意文化傳承的賡續不絕和生生不息。
受近代新思潮的影響,從合肥傳統仕宦大家庭中“出走”的張冀牖,畢生致力于新式教育。舉家遷到蘇州后,他取“樂觀進取,裨益社會”之意,捐資創辦了樂益女中,1921年9月正式開學。1925年,張冀牖又創辦了一所男子中學——平林中學。
樂益女中在蘇州教育史和地方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其開放包容的學風、關注底層學子的教育理念,成為推動當時蘇州教育改革的新風。張冀牖所延聘的侯紹裘、葉天底、張聞天等青年教師,在校內成立了蘇州第一個中共獨立支部,播下了蘇州革命的紅色火種。如今,在樂益女中舊址,設立了中共蘇州獨立支部陳列館,成為黨性教育實訓基地。
張冀牖的十個兒女均才華橫溢、氣度非凡,在各自專業領域里頗有建樹。四姐妹秀外慧中,知書達理。元和嫁昆曲藝術家顧傳玠,允和嫁語言學家周有光,兆和嫁作家沈從文,充和嫁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彼此志趣相投,琴瑟和鳴。六兄弟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以及他們的配偶也都學有所長,在文史、音樂、植物、教育等領域均有突出貢獻,堪稱一門風雅。
蘇州的紫陽書院與樂益女中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在蘇州這座古城的記憶中,相距不遠的二者之間所具有的關聯性顯得意味深遠。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延綿不絕,合肥張家這種與血緣聯系相關的文化傳承故事,成為其中別具特色的亮麗片段和精彩縮影。 (李學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