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西漢廬江郡舒縣人,當時的舒縣治所位于今廬江縣西南,而文翁的出生地則在今舒城縣春秋鄉。文翁自幼喜好學習,通曉《春秋》,后以廬江郡縣吏的身份受到提拔,于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末年開始擔任蜀郡太守,在四川干出特殊政績,并終老任上。2020年6月,文翁被確定為四川歷史名人,演繹出“安徽出生,四川出名”的歷史傳奇。
舒城縣文翁紀念館(舒城縣人民政府官網)
廬江文翁
文翁是西漢循吏第一人。二十四史中,有十九部史書設《循吏傳》(或《能吏傳》《良吏傳》)。何謂“循吏”?按照司馬遷的解釋,就是遵奉法律、按照情理辦事的官吏。在《漢書·循吏傳》中,能夠進入班固視野的循吏只有廬江舒縣人文翁、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黃霸、廬江舒縣人朱邑、山陽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市)人龔遂和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人召信臣。西漢五位循吏中竟有三位安徽籍官員,說明當時的安徽風俗教化成就斐然。這三位安徽籍循吏中,只有文翁任職四川,擔任蜀郡太守,蜀郡治所成都縣即今四川省會成都市。
2016年,四川省開始實施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2017年6月,經省內十五位知名專家初選,大禹、李冰、文翁、司馬相如、落下閎、揚雄、諸葛亮、陳壽、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張栻、楊慎等十四人進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候選名單,出生地并非四川的文翁入圍。2020年6月,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確定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成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文翁成為四川歷史名人,也是安徽的驕傲。
10位名人分別來自不同的歷史時期和領域,代表了巴蜀文化的杰出成就。文翁是漢代官員,以興政崇教著稱,首創官辦學校;司馬相如是漢代賦圣,文脈賡續百世;陳壽是西晉史學家,編撰了《三國志》;常璩是東晉方志鼻祖,撰寫了首部地方志著作《華陽國志》;陳子昂是唐代文壇雄杰;薛濤是蜀中才女,引領獨特風潮;格薩爾王是藏族英雄,史詩流芳;張栻是宋代理學家,躬行踐履傳道濟民;秦九韶是數學家,堪稱當時世界最高水平;李調元是清代全書式學者,撰寫了蜀文化巨著。
文翁化蜀
“文翁化蜀”是一個歷史典故,說的就是文翁治蜀的最突出政績。古蜀文明輝煌發達,尤其是“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神奇瑰麗,代表著古蜀文明獨特的氣質,它們也證實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一座寶庫,進一步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與生機勃勃”。戰國后期,秦滅巴蜀,使古蜀文化“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斷裂”,造成西漢初期“蜀地辟陋,有蠻夷風”的文化落后現象。
文翁“仁愛好教化”,上任后從郡縣小吏中選拔十多位“開敏有材者”,由張叔帶隊,到京城學習,為當地培養人才。行前,文翁親自召見他們,進行誡勉談話,希望他們學成歸來,報效家鄉。為節省郡府費用,文翁以低價購買刀、布等蜀地特產,送給京城博士,充作學費。到了長安,學員們有的隨博士跟班學習,有的專門鉆研律令。數年后學成歸鄉,文翁起用他們擔任比較高級的職務,然后在實踐中加以考察,根據工作實績依次選拔。通過文翁舉薦,一些德才兼備的人陸續走上郡守刺史崗位,領隊張叔后來官至侍中、揚州刺史。
同時文翁還在成都興建學校,生源主要來自蜀郡所屬各縣中好學上進的平民子弟,堪稱“有教無類”。如果說中國歷史上孔子是私學創辦第一人的話,那文翁則是官學創辦第一人,《漢書·循吏傳》就明確說,“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
為了讓學生專心學習,讓家長支持學習,文翁專門下令,為他們免除各類徭役。規定學習成績優異者,可以擔任郡縣官吏;稍次者擔任教民務農的鄉官。為培養學生的榮譽感,文翁常常選拔學僮在自己身邊“實習”,看自己如何處理公務,教他們如何解決問題。文翁出巡治下各縣,也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隨同,讓他們出入府門,傳布教令,為他們日后從政樹立威望。
經過不懈努力,蜀地民風大為改觀,民眾紛紛以入學為榮,富紳們甚至愿意出錢為子女求取上學資格,蜀地“由是大化”。有些學生不滿足于在本郡學習,奔赴京城深造,以至在長安學習的蜀郡學員在數量上接近了當時文化繁榮的齊魯地區。后來漢武帝參照蜀郡辦學經驗,令天下郡國都設立學校,使官學事業在全國得到推廣。
后來,作為歷史典故的“文翁化蜀”被文人頻繁引用,比較著名的就有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杜甫的《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梅堯臣的《魏屯田知楚州》“正遲文翁化,從來楚俗輕”。
成都市文翁石室(四川省情網)
文翁治水
文翁在四川的另一項突出政績就是治水。文翁治水的故事見載于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四川省情網《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三)——西漢穿湔口》介紹了文翁的治水過程及工程概況。
文翁上任后,發現大批受災民眾涌入成都。經調研得知,因沱江三大源頭之一的湔江上游皂角巖垮塌,堵塞河床,湔江斷流,導致上游洪水泛濫,一片汪洋,下游卻干旱無水,良田干裂。文翁于是聚眾商議治水之策,確定首先打通皂角巖,既排上游水患,又解下游干旱,然后再實施湔江治理工程。
方案確定后,文翁一方面上書朝廷爭取撥款,一方面在地方富紳中募集資金。不久,朝廷專項經費到位,當地不少富紳也自愿捐資,文夫人也慷慨捐出家中積蓄,傾囊支持丈夫治水。工程開工后,為防止有人徇私舞弊,中飽私囊,文翁下令,“治水錢款有限,若官吏有貪賄之舉,就地立斬不赦”,將湔江治理工程建成廉政工程。
文翁治水主要是治理成都地區西北部的水系,實施了無壩引水,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灌溉互為依存、各顯其效。經過治理,湔江上游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向下游,使上游澇災和下游旱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在都江堰灌區的基礎上,成都平原的河流灌溉面積得到擴大,農業經濟得到發展,更為四川盆地“天府之國”的說法充實了底氣。
通濟堰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坐落在成都市新津區南河、西河與岷江匯合處。成都日報《世界遺產通濟堰造福成都兩千年》曾報道說:“通濟堰建于公元前141年,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籍江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北山’,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運用時間最長的活動壩。”
后來文翁終老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文翁祠就坐落在成都市轄彭州市丹景山鎮湔江堰附近。文翁當年在成都興辦的學校被后人命名為“文翁石室”,沿革至今,現為成都市石室中學。 (周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