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昆在徽州期間,還有可能深埋一個大大的“謎”——很多人認為,《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極有可能是汪道昆。
明中后期社會相對寬松,不時有小說、話本和戲曲出現,大多不署名或署假名,因為官方倡導的還是禮教那一套,署名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此外,社會主流輕視小說話本,認為其低賤和世俗。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云:“聞此(《金瓶梅》)為嘉靖間大名士手筆?!边@句話,似乎為這本書的由來,提供了某種佐證。圍繞著《金瓶梅》的作者,除了汪道昆之外,說法還有王世貞、湯顯祖、李開先、屠隆、馮夢龍、徐渭等。
人物原型的猜想
以汪道昆對應《金瓶梅》,條件是充分的:無論以汪道昆的才華,還是對社會狀況和商業人物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儒釋道的融會貫通,都能寫出這部小說。汪道昆的優勢還有:天生不羈、才華橫溢;受“陽明心學”影響,思想認知和生活態度相當開放,對于人性了解透徹。汪道昆還是風月場的“老手”,對于煙花柳巷生活極為熟悉。汪道昆對于《水滸傳》也耳熟能詳,曾于萬歷十七年以“天都外臣”之名為徽州刻本《水滸傳》作序。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今新安所刻《水滸傳》善本……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蓖舻览ト∶疤於纪獬肌焙苷?,因為他老家就在黃山腳下。“天都峰”當時被認為是“黃山第一高峰”?!督鹌棵贰肥菑摹端疂G傳》衍生出來的故事,作者不僅需看過《水滸傳》,還要對《水滸傳》的人物、事件、線索耳熟能詳?!督鹌棵贰穯柺罆r,袁無涯刻本《忠義水滸全傳》尚未出來,讀過《水滸傳》的人并不多,而汪道昆恰是符合這個條件的少數幾人之一。
《金瓶梅》中西門慶的“原型”,更進一步的說法是豐南當時的徽商吳天行。汪道昆性格豪爽,喜結交三教九流,被彈劾回徽州后,與諸多回鄉的徽州籍富商打得火熱,熟知這些人的生活和發家史。所交友人中,就有傳奇性的富商吳天行。吳天行名允復,天行為其字。父親名吳逸,世代在揚州從事鹽業,家貲百萬。到了吳天行這一輩,富敵王侯,曾獻餉豫親王,被授員外郎。吳天行在豐南老家建有“十二樓”,傳說為著名畫師祝允明設計。明時《新安名勝》中有一景曰“豐南別業”:
爭道延陵氏,名園十二樓。
水中峙臺閣,窗外撫松楸。
選勝高蹤過,分題野客留。
春秋時檢點,一步一丹丘。
《豐南志》記載:“(吳天行)侍御姬百人,半為家樂,遠致奇石無數,取‘春色先歸十二樓’意,名其園曰‘十二樓’?!眳翘煨凶蕴枴鞍冁魅恕保B有家班,女主李宛君亦伶亦妾,原本為秦淮河名妓。此后,吳天行聽說南京莫愁湖畔有一位名妓,叫瑣瑣娘,花巨資贖出納為妾。豈料天妒紅顏,瑣瑣娘不久暴病而亡,吳天行相思成癖,將瑣瑣娘埋于自家花園,筑土成臺,上種諸多牡丹。吳天行一生縱欲,卻沒有子嗣。吳天行死后,該園為同鄉鹽商吳養春所購。有人建議將“十二樓”改為“果園”,意為子孫滿堂、碩果累累,還專門請董其昌題字。有人以為,汪道昆在徽州聽說吳天行的故事后,以吳氏家族為原型,撰寫了《金瓶梅》。
《金瓶梅》中,西門慶生前同樣沒有子嗣,只留下一個遺腹子?!督鹌棵贰愤€有一點意味深長:書中情色描寫那么多,卻對西門慶和吳月娘之間的床笫生活諱莫如深。無他,原因在于吳月娘的正妻身份,此習俗與徽州頗為相像——在“理學”樣榜之地,人們是有這個禁忌自覺的。
《金瓶梅》的發生地,有人以為就是徽州府歙縣。西門慶所居之地府縣同城,且是山城和碼頭,跟歙縣的狀況相同。歙縣街道依山而建,上街即是上坡;最為著名的斗山街坐落在城北,順山勢建造。至于水路,歙縣南門外就有練江邊的漁梁碼頭,離縣城只有三五里路?!督鹌棵吩~話》中李瓶兒死后,葬南門外五里源的山頭,與徽州城相吻合?;罩莩悄祥T外到處都是山,也有一個地名叫“五里牌”。
也有人試圖從《金瓶梅》中諸多風情描寫和方言中,找到徽州的痕跡。比如書里有取暖的工具,稱為“火熜”(cong),以為是典型的徽州方言。“火熜”由竹篾編織而成,中間放一個鐵膽,里面盛一些炭火,嚴冬之時徽州人家一般用來焐手腳。還有一些水果和物件,都是江南才有甚至徽州獨有,比如“香榧”“冬筍”等。當然,“火熜”的說法不專屬于徽州,南京官話也是如此稱謂,至于南京官話是否來自徽州方言,就不得而知了。
朋友圈里的“推理”
從《金瓶梅詞話》的成書時間上,也可以找出關聯——史志上最先提及《金瓶梅》一書的,是袁宏道《與董思白》尺牘,該信寫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十月。在信中,袁宏道曾就《金瓶梅》一書,非常感興趣地問詢董其昌:《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云霞滿紙,勝于枚生《七發》多矣。后段在何處?抄竟當于何處倒換?幸一的示。
當是時,袁宏道在蘇州府吳江縣,急切地去函徽州,這表明袁宏道清楚地知道董其昌在徽州。從函件內容可看出,袁宏道所讀之《金瓶梅》抄本,應是從董其昌處得到的?!督鹌棵贰樊敃r是否完成,又是否發自徽州,這是一個謎。如果這部書是董其昌發自徽州,那么,這部書出自汪道昆或徽州人之手的可能性就更大。由此可以推出:董其昌很可能知道《金瓶梅》一書的來龍去脈,也有可能與署名“蘭陵笑笑生”的作者熟悉。一段時間后,袁宏道還特地趕到徽州,不知是否跟《金瓶梅》有關。
繼續推理:若去掉抄寫郵寄等時間追溯,基本可以將《金瓶梅》成書時間定于萬歷二十一年左右。也就是說,《金瓶梅詞話》的寫作時間大約是萬歷十七年至萬歷二十一年。這段時間,恰巧汪道昆在歙縣。在此之前,65歲的汪道昆遭受了第二次彈劾罷官回故里,之后以“天都外臣”的筆名為刊行的《水滸傳》作序。萬歷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汪道昆去世,終年69歲。在這四年左右時間里,居于徽州的汪道昆很有可能在整理編校好《水滸傳》后撰寫《金瓶梅》。諸多學者公認,《金瓶梅》作者對《水滸傳》有精到的研究,整體框架結構跟《水滸傳》很相似。當然,這一切都是推測。明史專家吳晗也說:“假使我們可以把他牽就為王世貞,那么我們又為什么不能把他歸到曾著有雜劇四種和托名天都外臣編有《水滸傳》的汪道昆?”
可以作為參考,卻不能作為證據的,還有另外一件事:在那段時間里,一個旅外的徽商程大約致函歙縣縣令彭好古,請他為自己所作《程氏墨苑》作序。程大約在信函中還提及了一件“小事”——因為讀過《金瓶梅》,程大約很想認識一下作者,懇請彭縣令安排一下。彭好古爽快地答應了,隨即安排“笑笑生”與程大約在杭州相見。由此可以推斷,彭好古是認識“蘭陵笑笑生”的。值得一提的是,彭好古與告老還鄉的汪道昆關系極好,兩人經常在一起聚會聊天。
《金瓶梅》到底是何人所撰?“蘭陵笑笑生”是汪道昆嗎?一切尚無定論。邏輯推理是一回事,只要沒有鐵證,就不能稱為定論。至于“蘭陵”,也有考證說指的是新安江靠篁墩那一帶的一個小地名,后來不再用了。考證是否屬實,就不得而知了。
好在《金瓶梅》在中國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和文學地位已成定論。不管怎么樣,就中國社會和文化而言,《金瓶梅》的誕生至少可視為一種性靈的解放愿望——表現為禮教壓迫之下的社會,開始正視打量“另一半”了?!督鹌棵贰吩谂院腿诵陨纤M之筆墨是最多的,沒有《金瓶梅》在前面的墊場,就不會有《紅樓夢》的橫空出世。 (趙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