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合肥豆選,七十多年前的往事回眸

漢語中的有些詞匯,往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其興也勃,其消也忽。比如“豆選”這個詞,在現代民主政治生活中只不過存在了二三十年。追本溯源,是1933年4月5日在地處陜甘交界的照金縣,民主選舉紅軍政府。兔兒梁打麥場上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參會代表,大多不識字。選舉開始后,各位候選人坐成一排,身后都放著一個大碗。每位選民發一粒黃豆,中意誰就把手中的黃豆投進誰身后的大碗里。“豆選”隨后在延安一帶廣泛采用。更大規模的“豆選”則集中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各地建立新的基層政權時,如今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李樹基油畫《大地的主人·豆選》 首選各界人民代表

1949年1月合肥解放,4月合肥成為皖北行署駐地。開國大典前夕,皖北區黨委和行署要求合肥市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率先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全市上下對開會前的首選人民代表高度重視,機關學校和社會各界通過推出黑板報專號、張貼活動標語和漫畫、上街演講和扭秧歌等形式,廣泛宣傳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宣傳“人民當家作主”。籌委會經過動員、醞釀和協商,適時推舉了候選人。 

正式選代表前,問題來了。當時合肥市民中文盲占了大多數;有文化的,程度也是參差不齊。不識字,如何選舉和被選舉?幾經討論,決定還是實事求是,對至少認得名字的人,采取“不記名票選”;不識字的,采取“豆選”。兩種方法,在不同界別不同階層分別實行。其中總工會各行業、農民、園民、婦女、攤販等界別的選舉人,采用“豆選”方式。 

“豆選”開始了。候選人登臺“亮相”,有的人還做了簡單表白,而每個候選人座位的背后則放著一只碗。選舉人陸續上前,先向發豆人領豆,而后繞到并排坐著的候選人的背后,把豆投到自己認可和信賴的候選人身后的碗里。因為候選人的臉朝前,所以他們并不清楚豆子到底投給了誰,實際上也是“無記名”。最后由計豆人統計每個候選人碗中的豆數,按應選人數,得豆多者即當選。主持人當場宣布結果并張榜公布。 

那時候,民風很淳樸,但對于可能出現的舞弊,組織者還是作了防范并有相應的制約措施。例如為防止夾帶,事先準備了黃豆、綠豆、蠶豆,讓你搞不清要用哪種豆子;為防止多投,甚至將豆子染色,你總不可能“夾帶”并掏出顏色相同種類亦相同的豆子吧? 

“豆選”順利選出了人民代表,給原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群眾以極大的鼓舞。解放了,翻身了,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用投豆來行使自己的神圣權利,不識字的人也可以當選人民代表了。特別令全市1000余戶小攤販感動的是,起初沒有“攤販”這個界別,第二次籌委會會議注意到他們的代表性,在名額已分的情況下,決議從政府界別中讓出5人增設攤販界別,讓他們也有說話的機會。當家、做主人,這一天真的到來了。 

首選代表雪泥鴻爪

1949年9月25日至28日,合肥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舉行。主席臺上的毛澤東、朱德彩色畫像,是曾在陜北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過的合肥籍畫家周蕪所繪。會場四周掛著社會各界贈送的錦旗和賀詞。開幕時18位各界人士作為主席團成員端坐臺上,150位代表認真審議樹海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日收到的75件提案當即交付辦理。中共合肥市委書記李廣濤提出建設新合肥的四大任務,與會者認真討論,爭相提出意見和建議。9月26日的《皖北日報》,頭條消息是《團結人民建設新合肥合肥市各界代表會揭幕》。 

筆者在省圖書館查閱同時期報紙膠片,上面刊登了合肥17個選舉單位(界別)150名代表,涵蓋方方面面。其中,中共合肥市委5人、市人民政府10人、警衛團5人、民主人士1人、總工會各行業28人、工商界27人、青年團5人、學生10人、文化教育界9人、園民5人、城郊農民6人、婦女5人、回民1人、中西醫2人、慈善團體1人、攤販5人、區域25人。如今他們絕大部分都已謝世,但他們不應該被遺忘。例如: 

王少舫29歲當選合肥市人民代表時,還在三河鎮演戲、唱京劇,已經頗有名氣。1952年以王少舫、潘璟琍為首的安慶民眾劇團和以嚴鳳英領銜的勝利劇社,參加安徽省地方戲觀摩演出團赴滬演出一炮打響,安徽迅速在合肥組建黃梅戲劇團,王少舫任副團長。隨后黃梅戲參加華東區匯演,出國訪問,被拍成多部電影,蜚聲中外,被譽為“東方戲曲”。 

民盟盟員郭崇毅作為唯一的民主人士代表,曾為合肥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他后來擔任省政府參事27年,曾最早向中央反映安徽農村包產到戶情況,為推進農村改革鼓與呼。2008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通稿《真言如金——記安徽省政府原參事郭崇毅》。第二天《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同時發表長篇通訊《郭崇毅——政府參事的楷模》。 

金容甫是中西醫界別代表,合肥金家第六代傳人。他未及弱冠就問診開方,被視為“秤砣雖小,能壓千斤”。新中國成立后他聯系各科名醫成立聯合診所,加入國有醫院。他又一改不帶徒的舊習,把家傳典籍秘方傳授給青年人,遺著有《金容甫醫案醫話選》。 

參加“豆選”別人、又被選出自己,有三個人很特殊。婦女界別的前兩位竟是“張大嫂”“楊大媽”,區域界別也有一個“張大嫂”。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有姓無名。但她們又是幸運的,趕上了新時代,甚至連名字也未來得及取,就當選為人民代表了! 

金寨路上張貼的選民榜

首選三孝口居委會

1952年初,安徽省人民政府尚未成立,華東軍政委員會頒布了《十萬人口以上城市試行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皖北行署要求合肥試點推行,市政府決定首先在西市區籌備成立三孝口居民委員會。那時合肥還是文盲占多數,曾有笑話說不識字的人總把報紙文件拿倒了。為什么?他們以為樹杈朝上,想當然“字杈”也應朝上,其實許多字的兩只腳恰恰朝下!不識字如何選舉?組織者決定還是沿襲“豆選”方法。 

此前,三孝口地區已有17個居民小組(每組15~30戶不等)。居民小組先選代表(基本上是組長),后召開居民委員會成立大會。7月25日,成立大會在三孝口天主教堂禮拜堂召開,17位代表(候選人)每人背后放一個小碗,碗口用紙糊起來,中間留一個小洞,選票用豆子代替,每個代表發7粒豆子,選7位委員,每個被選人員只能投一粒豆子。輪到被選人員投豆,也可以投自己。豆數多者當選。7位委員中設正、副主任各一人,5個委員分別為民政、治安、消防、調解、協稅(主要是房地產稅)委員。 

到當年11月10日,合肥市先后成立了八個居民委員會和兩個村民委員會,都采用“豆選”。當時的居民委員會從主任到委員都不拿一分錢工資,居委會也沒有辦公經費。直至1956年冬,市政府才確定由地方財政給每個居民委員會正、副主任每月合計40元的“生活補貼”即工資,其中主任22元,副主任18元。每個居委會每月還撥10元辦公經費。 

新中國成立前后,從淮北到江南,安徽許多地方都采用“豆選”產生人民代表,“豆選”延續過一段時間。筆者還存有1964年《安徽日報》攝影記者馬昭運在皖西拍下的農民投豆選舉當家人照片。 (戴健)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溪县| 信阳市| 昌黎县| 临漳县| 河东区| 竹溪县| 贵南县| 景谷| 榆中县| 洛浦县| 淳化县| 石阡县| 全南县| 二连浩特市| 拉孜县| 搜索| 宣恩县| 静海县| 陆丰市| 三江| 甘泉县| 浏阳市| 任丘市| 左云县| 改则县| 保山市| 胶州市| 黄龙县| 兰考县| 乌拉特后旗| 桂林市| 长沙县| 思南县| 莆田市| 新晃| 南宁市| 碌曲县| 迭部县| 宽甸| 沙河市|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