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公子季札是春秋時期知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音樂家,與孔子基本生活于同一時代,孔子兩次盛贊其為“天民”,即“先知先覺的人”(《辭源》)。季札初封于延陵(今江蘇省常州市),后加封于州來,封地即今安徽壽縣,稱“延州來季子”,季札于是成為淮南歷史亦即安徽歷史上第一位留有姓名的地方主官,為淮南以至安徽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厚重一筆。
《吳郡名賢圖》中的季札畫像。
季札讓國何止三次
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幼子,“季札三讓”國君之位是春秋歷史上的著名典故。
吳國具有“讓國”祖風,開國之君泰伯、仲雍是周太王之子和周文王伯父。周太王準備傳位幼子季歷,泰伯、仲雍“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以避季歷”,受到當?shù)赝林用竦膿泶鳎菄ǘ济防铮ń窠K省無錫市新吳區(qū)梅村街道),此即吳國歷史上的“前三讓”。壽夢是吳國第19任國君,公元前585年即位之后開始稱王,吳國從此迅速崛起。壽夢生有四子,依次是諸樊、余祭、余昧、季札,季札最賢,壽夢生前就想傳位季札,但是被季札拒絕。公元前561年,壽夢去世,臨終前讓長子諸樊攝政,并留下“兄終弟及”的遺命。諸樊治喪已畢,讓位季札,季札以“有國,非吾節(jié)”的理由辭謝,諸樊強行要季札繼位,季札以棄家室而逃亡來表明態(tài)度。
后來諸樊在吳楚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次兄余祭又請季札即位,季札再次拒絕,余祭無奈,即位后將季札封于延陵。余祭去世后,余昧又讓季札為君,季札仍然拒絕,于是余昧又加封季札于州來。州來最早是淮夷方國,其都邑深埋于戰(zhàn)國壽春城遺址之下。余昧加封季札時,州來已被吳國占領40多年。此即“季札三讓”的完整過程,相對于泰伯、仲雍的前三讓,這是吳國歷史上的“后三讓”。明代詩人岑徵在季札廟憑吊時曾用此典故作詩:“三讓依然有祖風,金閶俎豆萬年同。虎丘山上吳光冢,衰草離離一望中。”
詩中的“吳光”即吳王闔閭,這又引出季札讓國的后續(xù)故事。公元前527年,吳王余昧去世前,“欲授弟季札”,季札第四次辭讓“逃去”,于是余昧長子姬僚即位。公元前515年,吳王諸樊長子姬光(即闔閭)以刺客刺殺吳王僚,又“致國乎季子”,請季札即位。這下季札更找到推辭的理由,他說,“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意思是,你弒殺了我的國君,我再接受你的王位,不就等同于我們兩人結伙發(fā)動了篡逆政變嗎?于是季札在吳王姬僚的墳前痛哭一番之后,承認了闔閭對吳國的統(tǒng)治,以自身的影響力保持了吳國的政局穩(wěn)定。由此可見,季札讓國的次數(shù)累計達到五次之多。
重情信諾的外交家
季札加封州來之后,州來之地歸屬變化頻繁。公元前538 年,楚靈王向吳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州來重新歸楚。公元前529 年,吳國乘楚國內亂,又“滅州來”,州來再度歸吳。公元前523 年,楚平王再度奪回州來。僅過4 年,州來于公元前519 年被吳國永久占領。
州來的歸屬變化雖然無常,但季札的“州來季子”或“延州來季子”的封號始終未變。據(jù)《左傳》記載,公元前515 年,吳王姬僚打算伐楚,還“使延州來季子聘于上國,遂聘于晉,以觀諸侯”。公元前493 年,吳王夫差協(xié)助蔡國遷都州來并改名下蔡,說明州來已不再是季札封地,但季札“延州來季子”的名號繼續(xù)保留,《左傳》還有公元前485 年“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的記載,這時的季札已經是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了。
次年季札去世,至此,他頂著“州來季子”的名號雖有59年,但吳國實際占有州來并由季札擔任州來最高主官的時間不會超過37年。季札封在州來并未留下什么政績,反而作為吳國的外交官出訪過許多國家,會見過齊國晏嬰、魯國叔孫穆子、衛(wèi)國蘧伯玉、鄭國子產、晉國叔向等聞名當時的政治家,互相之間分析政治,傳播禮樂,評價詩書,討論學問。著名的“季札掛劍”故事也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季札出訪晉國的途中路過徐國,順便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君觀賞季札佩帶的寶劍,嘴上沒說什么,但臉上透露出羨慕的表情。劍代表了外交官的身份和威儀,只有佩帶寶劍才能完成出訪任務,季札在心里默許,待完成出訪任務返程時,一定要將寶劍贈送給徐君。誰知道季札出訪返回再過徐國,徐君已經故去,于是季札將寶劍贈送給徐國新君。新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寶劍。”于是季札趕到已故徐君的墳墓,隆重祭奠后,將寶劍掛在墳墓邊的樹上而離去。徐國人因此贊美季札,專門作歌贊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江蘇丹陽市季子廟(選自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網站)。
閎覽博物的君子
司馬遷盛贊季札是“見微而知清濁”的“閎覽博物君子”,于是“見微知著”和“閎覽博物”兩個成語誕生。“閎覽博物”的意思是博覽群書,見識廣博,能夠辨別各種事物,直接因司馬遷評價季札而誕生。“見微知著”則有個演化過程。東漢史學家袁康在《越絕書·德序外傳記》最先使用這個成語,“故圣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但見微知著的“發(fā)明權”卻不在袁康,其前身有多種變異形態(tài):如春秋范蠡《范子·計然傳》說,計然“博學無所不通……少而明,學陰陽,見微而知著”;如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說,“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而司馬遷的“見微而知清濁”也是見微知著的前身形態(tài)之一。
孔子要比季札小20多歲,兩人曾有過一次面對面的交流。據(jù)《禮記·檀弓下》記載,季札出使齊國返程途中,長子不幸去世,乃就地安葬于今濟南市與泰安市之間。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后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通曉禮法的人”,于是立即率領弟子們前往觀摩季札安葬長子的葬制禮儀。葬禮非常簡樸,規(guī)定動作結束之后,季札就匆匆回國。事后,孔子一些弟子認為季札葬子的禮儀過于草率行事,孔子則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延陵季子的做法,是完全合乎周禮的啊!”
根據(jù)季札的行動和孔子的評價,說明兩人對待同一件事是心有靈犀。在《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一書中,作者徐敏直稱季札是“春秋時與孔子齊名的圣人”,將之與孔子并稱為“南季北孔”。季札還是位音樂家,他奉命出使魯國,觀賞了周代詩歌和樂舞,邊聽邊加以分析,借此評論東周王室和列國諸侯的盛衰大勢。《吳太伯世家》大量記載了季札評價《詩經》和有關樂舞的四字詞語,如勤而不怨、憂而不困、思而不懼、樂而不淫、怨而不言、直而不倨、勤而不德……這種“A而不B”結構的四字句大多屬于成語,其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愁)、樂而不荒、施而不費等,直接就被收入商務印書館的《漢語成語大全》之中。 周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