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桐城張秉文:捐軀濟南 滿門忠烈

張秉文(1585-1638)是桐城清河張氏第八代、張英的伯父,是本報昨天介紹的桐城張氏發跡人物張淳——“張一包”的長孫。張一包四個兒子,都沒有什么功名,因此,當他發現這個長孫“少朗俊,風格標異”時,便十分器重,親自教他讀書做人。張秉文不負期望,萬歷三十八年(1610)考中進士。任官期間,慈愛鄉民,為官廉正,清名遠播。崇禎十一年(1638)冬,清軍圍攻濟南。身為山東左布政使的張秉文在濟南保衛戰中寡不敵眾,與入城清兵巷戰肉搏,壯烈殉國。為了不致城破受辱,他的妻妾毅然投大明湖自沉,說是“殉夫”,實則也是殉國。可謂滿門忠烈,譜寫了一首震驚朝野、影響深遠的大義之曲。 

修復后的張秉文墓。

誓死守城 

張秉文幼時天資過人,讀書過目不忘。13歲時,考取縣諸生,也就是秀才。稍長,祖父就教他寫作八股文,每天堅持,張秉文“端雅醇厚”,頃刻寫就。萬歷三十八年(1610),他以三甲第64名的成績考取進士。這一年,他才25歲。 

起初,張秉文在刑部觀政,相當于實習。接著,被吏部授官浙江歸安縣知縣。張秉文沒有就任,便被調任徽州府學教授,正式步入仕途,先后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任地方官。每到一處,張秉文奉行“簡靜”施政方針,崇尚寬大待民,惠政為民,頗有其祖父張一包的循吏之風,受到當地鄉民的敬重和愛戴。離任后,有的地方百姓主動為張秉文建生祠紀念,尤其是在廣東任按察使時,對于不時發動騷亂的海盜,張秉文采取了有效措施,練兵緝賊,活捉海盜頭領,戰功卓著,受到朝廷的重視。崇禎九年(1636),張秉文調任山東左布政使,從南方來到北方。 

而此時,明朝社稷已日薄西山,一場災難正悄悄向張秉文襲來。 

崇禎十一年(1638)冬,清軍分幾路南下,其中以多爾袞為首的一路最為剽悍,他帶領清軍由河北的青山口迫近山東臨清。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指令山東巡撫顏繼祖帶兵前往德州,企圖阻截多爾袞。這直接導致濟南防守空虛,多爾袞過黃河南下,前鋒直指濟南。而濟南守軍已奉命前往德州,只剩下老弱殘兵500人、萊州趕來增援的700人,面對重重圍困的清軍,濟南危如累卵! 

作為左布政使(類似于“省長”)的張秉文,一面向朝廷緊急求援,一面發動城中百姓奮起自衛。他和受朝廷指派前來濟南協助防衛的御史宋學朱,以及山東參政鄧謙,以身作則,衣不解帶,目不交睫,晝夜巡視在城墻上,激勵軍民與城共存亡。 

60天過去,城中物資供應斷絕,箭石用盡,清軍依舊不斷攻城。大年初二,城破。宋學朱被俘后,被清軍綁在城門樓上縱火燒死。鄧謙在守城戰斗最激烈時,親自在城樓上架炮轟擊,直至“矢盡石窮”。城陷,依舊“執弓射殺清軍數人”。后負傷,被清軍殺害。張秉文一直堅守到城陷,與清兵巷戰肉搏,最后被亂箭射死。 

滿門忠烈 

張秉文在家是長子。濟南城被圍之后,他深感形勢危急,便給老母親和弟弟寫信,稱自己“身為大臣,自當死于封疆。老母年已八旬,請諸弟善事之。我誓以身報朝廷,以后恐不得服侍老母之側矣”。老母親聽了小兒子讀的信,叮囑小兒子回信,稱:“吾兒荷國家重任,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固其職也。吾有子為忠臣,吾何憾!”沒想到,這一次的通信,竟成母子永訣。 

濟南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張秉文的妻子方孟式帶著一家老小,守在大明湖南的布政使衙門內。有人勸方孟式帶家人趕緊離開濟南,方孟式回答道:“這是何等言語!吾去,人且謂主公無固志也!且吾何忍夫子獨危而吾獨安!城陷之日,乃吾必死之時!”即如果離開,城中軍民將認為張秉文沒有守城之決心,而人心一旦動搖,就會壞了大事。再說,方孟式也不忍心丈夫身陷絕地而自己茍且偷安。 

同時,方孟式也鼓勵丈夫:“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即你是國家的官員,應與職守共存亡;我是你妻,與你共存亡。 

戰斗打響后,有人跑來報告:“張公已逃走!”方孟式不緊不慢地說:“張公不會干這事的!”不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張公已戰死!”方孟式聞言,淚如雨下,說:“這是真的!”說著,就對張秉文的妾——兩位陳氏說:“我說過與主公同死生的。家中幼子就由你們照顧了!”兩位陳氏說:“你死,我們也陪你!” 

方孟式對“小陳”說:“你不能死,身邊的兩個小孩,大的5歲,小的才1歲。倘若我等都沒了,誰來撫養這么小的孩子?你不僅優于才學,而且又有身孕,萬一能僥幸活著,希望能善護幼小的孩子以報答夫子,我也能在地下安然瞑目了!”說完,方孟式與“大陳”一同投大明湖自沉。隨后,家婢侍女十余人也跟著走向湖心深處……大年初二,冰寒徹骨的濟南大明湖,見證了張氏妻妾撼天動地的壯烈一幕! 

小陳在老侍女的呵護下,躲進一家尼姑庵。清兵在濟南城肆意屠殺百姓,《明實錄》記載被屠市民十三萬余;(崇禎)《歷城縣志》記載被屠民眾數十萬;蒲松齡《聊齋志異·鬼隸》稱“北兵大至,屠濟南,扛尸百萬”。城里婦女為了避免城破受辱,投大明湖“溺死者數萬人,投井自縊者半之”。 

當時,桐城有亂,張家人避居在南京。張秉文的弟弟張秉彝(張英父親)聞此兇訊,只身北上,尋找到兄長和嫂子方孟式、大陳的遺體,找到了流落街頭的嫂子小陳及其子女,一路扶柩南下,跋涉兩千多里回到故鄉。張秉文及方孟式夫婦歸葬故里黃甲鎮汪河村。 

三個月后,清兵退出濟南城。臨行,將俘獲的德王朱由樞及官兵數萬一并帶走,同時放火燒城,濟南城被劫一空。 

清軍退去后,明朝廷追贈張秉文為太常寺正卿;妻方孟式、妾大陳為一品夫人;朝廷旌表建坊,褒額“一忠二烈”。這些來自朝廷的“紅頭文件”雖然已經出具,但張家未及建祠,也未及建牌坊,明朝就滅亡了。 

要知道,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忠烈人物都是大加褒揚的。滿人建立清朝不久就頒布規定:“凡前代死難、殉難諸臣,欽于褒恤。特恩褒祿前忠,春秋致祭。”康熙二十八年(1689),張秉文的神位進入濟南名宦祠。雍正二年(1724),“各省奉朝令興建忠孝祠”,張秉文被祭祀在桐城忠孝祠。濟川嗚咽泣忠魂,兩地共祭忠烈人。 

入清之后,清廷雖然對張秉文滿門忠烈行為和品格予以極高榮譽,但對于張秉文的三個兒子——克倬、克仔、克偁來說,清兵屠城濟南、殺害他們的父親,逼死他們的母親,畢竟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因此,張秉文的三個兒子孤高守節,終生不仕。 

1986年,桐城人清理張秉文墓。

方氏姐妹 

張秉文妻子方孟式(1582-1639),字如曜,樅陽人。出身世家,知書識禮。她比張秉文大3歲,嫁給張秉文之后,因無子,便給張秉文“廣置滕妾。隨舉三子,篤愛如己出”,即給張秉文找妾,而且不止找一個;妾與張秉文生的兒子,方孟式視如己出。 

桐城方氏素為望族。方孟式姐妹共三人,均有詠絮之才。方孟式為長,她9歲就會寫文章。去世時留有《紉蘭閣集》8卷,《紉蘭閣詩集》14卷。大妹妹方維儀,為同鄉望族姚氏媳婦,她的丈夫叫姚孫棨。方維儀嫁過去不到兩年,姚孫棨就病逝了,此時的方維儀才17歲,還沒有孩子。方維儀便回娘家,與弟媳吳令儀共同撫育侄兒方以智(她是方以智的姑姑),方以智后來成為大學問家,也有方維儀這個姑姑的教養之功。直到84歲去世,方維儀終身未再嫁,著有《清芬閣集》《閨苑》等。 

方孟式的小妹妹方維則,嫁給同鄉大族吳紹忠為妻。吳紹忠去世時,方維則才16歲,一生守志未嫁,有《茂松閣集》傳世。 豐吉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凌云县| 台前县| 桃源县| 沅陵县| 千阳县| 海城市| 扶余县| 双城市| 都兰县| 安新县| 凤庆县| 团风县| 大厂| 宜良县| 余江县| 汽车| 南京市| 封丘县| 阿城市| 务川| 鄂尔多斯市| 日照市| 会理县| 焉耆| 沁阳市| 静宁县| 滦南县| 赞皇县| 九龙城区| 苏尼特右旗| 宜章县| 丰镇市| 甘德县| 三亚市| 定西市| 阳曲县| 南充市| 应城市| 新郑市|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