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90年前,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出發,開始了偉大的長征。長征路上,黃鎮(安徽樅陽人)主要從事文藝美術宣傳工作,他精心創作了一大批戲劇、歌曲和漫畫作品,這不僅鼓舞了紅軍將士的革命斗志,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紅色藝術品。
過湘江
戲劇
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在云南、貴州一帶甩開了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經過急行軍,開始搶渡金沙江。剛剛調回紅五軍團政治部的黃鎮是最后一批過的江。在通往四川會理的路上,黃鎮遇到了殿后的紅五軍團劇社主任潘望峰、政治部宣傳干事黃士彥等人,他們是老戰友,大家邊走邊談。發現一路上散落了不少破草鞋,黃士彥隨口說了一句:“你看敵人尾追我們,什么也撈不到,僅能撿幾雙破草鞋。”這句話頓時引起黃鎮的思考,便說道:“那我們來編一出《破草鞋》的戲吧!”
于是,黃鎮認真構思了劇中的人物、場景和臺詞。紅軍在會理休息了三天。黃鎮抓緊時間寫出了劇本,并由他導演,趕排此獨幕話劇。1935年6月,紅軍進入大雪山地區,先頭部隊翻過了第一座雪山——夾金山,在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了。此時,黃鎮接到指示,要他為會師慶祝大會做準備。黃鎮乘機向中央縱隊政治部匯報了編排《破草鞋》的情況。政治部認為該節目甚好,可作為主劇在慶祝會上演出。黃鎮立即拍電報通知紅五軍團猛進劇社幾個排演過《破草鞋》的宣傳隊員趕到懋功,做好為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慶祝大會表演節目的準備。
1935年6月16日,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下到達懋功地區,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21日晚上,兩軍舉行會師慶祝大會。獨幕話劇《破草鞋》作為慶祝大會上的主劇第一次正式演出。
幕啟時,嘴里還哼著曲子的宋美齡(留著長發的小劉飾)正在彈鋼琴,蔣介石(孔繁斌飾)大罵貴州軍閥王家烈無能,要調嫡系部隊來,于是讓參謀長(潘望峰飾)叫來薛岳(張青云飾)、吳奇偉(黃士彥飾),命令他們率部隊追趕紅軍。一會兒,聽到遠方的槍炮聲時大時小,時起時落。幾次電話鈴響,薛岳、吳奇偉向蔣介石報告軍情:進展順利。蔣介石大喜,命參謀長下達命令:“限期薛岳、吳奇偉在云、貴一帶全殲紅軍。”接著而來的戰報卻是:紅軍進行迂回運動戰,四渡赤水河,闖過婁山關,巧渡金沙江。最后,薛岳、吳奇偉各提幾雙破草鞋回來了:“報告委員長,紅軍詭計多端,時出時沒,我們什么也沒撈到,只撿了幾雙破草鞋。”……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以及兩大主力紅軍官兵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節目。剛剛爬過雪山的紅軍指戰員們看到描寫自己戰斗生活的節目,加上兩大紅軍會師,大家特別高興。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士氣,增強了對長征必勝的信心。
獨幕諷刺話劇《破草鞋》劇本在軍團機關報上刊登后,各部隊宣傳隊紛紛排演,成為長征中最受歡迎的一出保留劇目,被人們譽為“長征名劇”。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黃鎮(胸前五角星章為資深紅軍紀念章)。
歌曲
長征途中,黃鎮不僅編導了獨幕話劇和活報劇,還創作了不少革命歌曲。
1935年8月,紅軍長征到達松潘地區的毛爾蓋時,因遭到敵人騎兵的襲擊,損失較大,上級要求總結與敵騎兵作戰的經驗教訓。為此,黃鎮和陸定一及時合編了《打騎兵歌》。這首《打騎兵歌》曾在紅軍中廣為傳唱,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1935年10月,黨中央、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陜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合。當時,軍中傳唱著《中央紅軍十二月長征歌》。這首歌是陸定一和賈拓夫共同創作的,曲調采用民間歌曲常用的上下句對應體,每四拍一個樂句,流暢易上口,大家都愛唱。于是,紅二十五軍的一些同志提出請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黃鎮也給紅二十五軍寫一首長征歌。黃鎮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他詳細研究了紅二十五軍從河南羅山縣開始的長征經歷,很快寫出了《紅二十五軍長征斗爭歌》,這首歌按月份敘述了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9月到1935年11月的事跡,很快就在部隊中廣泛傳唱開來。
1936年1月19日,中央軍委下達東進抗日的命令,紅一方面軍主力組成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決定實施東征戰役。2月20日夜,紅軍開始渡黃河,拉開了東征戰役的序幕。渡河后,黃鎮負責帶領宣傳隊打前站,一路做宣傳和民運工作。為慶祝東征勝利,黃鎮與陸定一很快編了一首歌曲,使用了陜北民歌調,配上新詞:
密云遮星光,
萬山亂縱橫,
黃河上渡過了民族英雄們,
摩拳擦掌殺氣高,
我們的鐵紅軍。
猛虎撲羊群,
沖鋒向前進
……
黃鎮創作的這些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是英勇紅軍將士的真實寫照,成為我軍宣傳工作的珍貴文化遺產。
上海風雨書屋出版的《西行漫畫》。
漫畫
在長征途中,黃鎮除參加戰斗,做戰場宣傳鼓動工作外,還常常畫宣傳畫、漫畫,走到哪里畫到哪里。黃鎮先后畫了四五百張畫,但由于行軍打仗、風餐露宿,僅有24幅幸存了下來。這是紅軍長征時期唯一保存下來的形象史料和藝術珍品。
現在留存下來的這24幅畫的內容,一部分是長征沿途的風俗民情,反映長征途經地區各族人民的勤勞質樸,以及他們對紅軍的支援,有《貴州苗家女》《紅軍彝族游擊隊》《在藏族的村寨里》等8幅;一部分是紅軍行軍作戰的實況,是紅軍長征全過程的縮影,有《夜行軍中的老英雄》《遵義大捷》等16幅。這些都是筆法簡練又栩栩如生的速寫畫。
1938年,這些反映紅軍長征戰斗生活的繪畫的照相稿,幾經輾轉,從遙遠的陜西帶到淪陷了的上海,落在上海從事救亡文藝運動的中共黨員、作家阿英(錢杏邨)手中。那時,阿英正堅守在上海主持風雨書屋,編印宣傳抗戰的《文獻》月刊。阿英認為這些照片非常珍貴,考慮到這些畫的歷史價值和宣傳長征的意義,便和幾位同志商量,要不惜一切代價盡快出版。同年10月,畫集以《西行漫畫》為書名,在上海出版。初版精印2000冊,很快銷售一空,絕大部分流傳在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和新四軍活動的地區。阿英不知漫畫的作者叫黃鎮,只聽說這些畫是經蕭華從山東根據地轉到上海的,而蕭華本人又參加了長征,所以畫集初版時署名作者是“蕭華”。此后不久,風雨書屋被日本人查抄,這本畫冊就沒有機會再版了。
195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同志在北京廠甸一個小書攤上偶然發現了這本畫集,后來又在北京圖書館查到同樣的一本。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邵宇非常重視這些紅軍長征唯一留下的素描和速寫,認為這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是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材料,為弄清作者是誰,先后走訪了阿英和蕭華,都沒有搞清楚。阿英建議重新出版。人民美術出版社接受了這個建議,在同年12月,借用阿英珍藏的底本,重印了3000冊,并請當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寫了序。因不知出自誰手,這一次出版沒有署作者的名字。
阿英在上海出版《西行漫畫》后,一直在找尋畫的原作者。新中國成立后,阿英多次同好友李克農談起此事,請他留心打聽。李克農也曾向黃鎮提起過他在長征中畫的那些畫。但直到1961年,黃鎮回國擔任外交部副部長后,這個謎底才終于揭開。那時釣魚臺國賓館請了一些畫家為釣魚臺繪畫,黃鎮在代表外交部宴請致謝時,邵宇和黃胄向他說起這本畫集的事,并說第一幅就是林伯渠提著馬燈拿著手杖在夜行軍。黃鎮說他畫過這樣的畫。后來邵宇拿著原印本專門去問黃鎮,證實了它的作者的確是黃鎮。黃鎮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當我翻開《長征畫集》的第一頁,畫上的形象使我激動不已……往事歷歷在目。這幅畫喚起了我的記憶,一頁頁翻下去,好像又走上了艱苦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行程。”
1962年,為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周年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5周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再次精印這本畫集。正式定名《長征畫集》,第一次署上了原作者黃鎮同志的名字。(孫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