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人類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據悉,二十世紀,全球因天花去世的有3-5億人,可見,天花是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從十六世紀(也就是中國明朝)開始,中國人使用人痘接種術成功預防天花。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正式消滅了天花,意味著肆虐人類數千年的天花,真正得到控制。天花,也成為人類真正征服的唯一傳染病。眾所周知,天花的謝幕,得益于人痘接種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人痘接種術源自皖南,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開始采用并推廣。具體發明人姓名失考,可就是這位“無名英雄”,為人類有效控制天花病毒、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天花的危害
一般認為,天花是漢朝時,隨著戰爭俘虜傳入中國的,因此,它又叫“虜瘡”。中醫界認為此瘡形似“痘”,所以又叫它“痘瘡”。天花病人的早期癥狀,是高燒、頭痛、全身酸痛、嘔吐,繼而會出現斑疹、丘疹、皰疹、膿包,最后結痂、脫痂。患者以兒童居多,未感染過的成年人也有患此病者。一旦感染,如果救治不及時,癥狀嚴重的“必死”;即便能幸存下來,也往往在臉上留下結痂的痕跡——麻子。
目前世界上最早記載天花的資料,可能是東晉時葛洪的《肘后備急方》,稱“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真實地記錄了天花流行時的恐怖狀況。
葛洪大約生活在公元283-363年之間。從那以后,中醫界一直致力于天花的防治與治療,歷朝歷代,出現過大量的痘科醫籍,雖然沒有從根本上攻克,但天花得到了一定扼制。相反,國外的天花卻似黑色的風暴,一陣又一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戰場上犧牲的人員遠比死于天花的少。第二年,前線將軍沙利文向華盛頓匯報:“我們已經無法執行任務,因為某些軍團的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歐洲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發現印第安人在賣給他們的土地邊緣騷擾,便用沾有天花病毒的毯子和手帕作禮品,送給印第安人,釀成“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丑聞。
病毒對人類的傷害,從來不分貴賤。清朝順治皇帝患天花,病重時,他的三兒子愛新覺羅·玄燁不敢進皇宮探視。順治皇帝24歲病逝,原因就是患天花。順治皇帝去世后,排行老三、8歲的康熙繼位,原因之一是康熙已在7歲時得過了天花。
皖南的名醫
人類在與天花博弈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只要患過天花并幸存下來的人,就終身不會再感染天花!那么,感染天花卻又能活下來,是不是就是人類攻克天花的一個“節點”?于是,中醫研究者便想到讓兒童“輕微”地感染一下天花,然后順利過關,讓過關的兒童從此終身無恙。這個探問,應該是萌生人痘接種術的前提。
傳說北宋宰相王旦(957-1017)幾個子女接連因天花去世,他決心找到預防天花的辦法。北宋一朝,很多大臣都精通醫術,司馬光、王安石、蘇頌等,官至宰相,無不懂醫。有人向王旦引薦了一名四川峨眉山的道士,居然用“種痘”方法,有效地預防了孩子們患天花。但是,千百年來,這種說法一直難以找到足夠的證據支撐,因此,很多人并不認可這一說法。目前學界公認的說法是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安徽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人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1727年,清朝人俞茂鯤曾著《痘科金鏡賦集解》,說“種痘法起于明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國人居多。”俞茂鯤是江蘇句容人,精于痘科。他說種痘法源于安徽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太平縣在明朝時屬于寧國府;至于發明人是誰,則不知道(姓氏失考);從明朝隆慶年間(最遲1572年)至俞茂鯤時,至少已經150年。在這150年里,種痘人仍然多是寧國人,這說明寧國府區域有著廣泛的民間天花防治基礎。
1663年成書的《三岡識略》(作者董含)記載“安慶張氏三代,以痘漿染衣,發輕癥”。董含出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上海金山人。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他記載安慶張氏“以痘漿染衣”使天花患者癥狀減輕,這也是典型的人痘接種術。從董含的記載看,至1663年,張氏已經“三代”,這表明張氏的“痘漿染衣”法至少可以向前推五六十年,即約在16世紀末已經成熟。這個時間,比寧國府太平縣的發明略遲。
1741年,張琰《種痘新書》記載:“余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數代,概念模糊,無法估計時間,但這里出現的“聶久吾先生”,是個十分重要的信息。聶久吾,自稱“江右清江人”,即今江西樟樹人,“江右久吾聶氏,名尚恒,生于隆慶末年。”原來,“久吾”是聶尚恒的字,聶尚恒出生于1572年。由此觀之,聶尚恒的“種痘箕裘”技術也晚于寧國府太平縣人的發明。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安徽旌德縣人江希舜為人痘接種術發明人。江希舜(1585-1668),世代行醫,精于痘科,順治十七年(1660)著成《痘疹元珠》,“首創種痘良方”。這種說法也值得商榷,原因是江希舜出生時,隆慶年號已經結束13年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痘接種術發明于皖南,不是旌德就是太平。有人說明清時期旌德縣屬太平縣,這是妄說。明清時期,旌德縣與太平縣是兩個獨立建置的縣。而人痘接種術發明時間是明朝隆慶年間,最遲不會遲于1572年,比江希舜年代略早。
至于“姓氏失考”的這位發明人到底是誰,在沒有新的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將這頂桂冠戴在年紀稍小的治痘專家江希舜頭上。
全球的傳播
人痘接種到底是如何進行的?1742年,清人吳謙在《醫宗金鑒》中專門有一卷《幼科種痘心法要旨》,詳細介紹了常見的兩種人痘接種法,即痘衣法和鼻苗法。鼻苗法中包括痘漿法、旱苗法和水苗法。這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人痘接種操作文獻。
痘衣法就是取天花患兒的貼身內衣,或者用天花患者的痘漿沾染在衣服上,讓未出痘的兒童穿上,兩三天之后,即可達到種痘目的。接受痘衣法接種的兒童,在9-11天之間,會出現發熱現象,這就可視為接種成功。上文明朝董含記載的安慶張氏三代,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鼻苗法,顧名思義,就是將疫苗放進兒童的鼻腔里,分痘漿法、旱苗法和水苗法。痘漿法是從天花患者后期皮膚皰疹中提取漿液,將浸有漿液的棉花塞進接種兒童的鼻腔,引發感染;旱苗法,是先將天花痊愈者脫落的痘痂陰干研碎,然后吹入接種兒童的鼻腔里,誘發感染;水苗法,則是將痘痂研末,調水成漿,以棉花蘸之,塞進接種兒童鼻腔。
吳謙在《醫宗金鑒》中說,相比而言,這四種接種法“水苗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應驗,痘漿太涉殘忍”。其所謂“痘衣多不應驗”,是指痘衣接種法效果不穩定;“太涉殘忍”,是說風險較大。再后來,人們發明了在上臂外側擦劃傷痕,在傷痕處接種疫苗的方法。現在的兒童,一般在一至兩周歲之間注射天花疫苗,能有效防止天花感染。
清朝徽州人俞正燮在他的《癸巳存稿》中說,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羅斯派人到中國來學習痘醫,學成回國后,再傳到土耳其。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看見孩子們在接受種痘,她就讓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種痘。此前,這位大使夫人的弟弟死于天花,她本人也感染過天花。此后,種痘術被引入英國。英國人又將這種醫術傳到歐洲其它國家,并傳到他們的亞洲殖民地——印度。在東方,人痘接種術于乾隆年間傳到日本和朝鮮。
雍正四年(1726),人痘接種術傳到法國。著名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8)曾說:“我聽說中國人實施種痘已經一百多年了。這樣做,好處極大。中國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好管理的人……倘若我們法國也施行這種醫術,或許會挽救千千萬萬人的性命。”
1805年,在澳門的葡萄牙商人將英國人發明的牛痘接種法傳入中國。此時,距離寧國府太平縣人發明人痘接種術至少晚233年。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