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戴震在科舉之路上,一輩子跌跌撞撞,29歲才考中秀才,40歲中舉,此后,幾乎參加了每一科的京城會試,但每次都落榜。按照科舉考試的正常途徑,舉人產生于省會的鄉試,中舉者為舉人;然后,舉人參加京城的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貢士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決出進士名次。戴震屢次參加會試,但從來沒有被錄取過,一輩子也沒有成為貢士,也就是說,戴震從來沒有取得過參加殿試的資格,那么,他又怎么會參加殿試呢?這要從乾隆皇帝倡修《四庫全書》說起。
位于黃山市屯溪區的戴震公園。
過目成誦善思辨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又字慎修。休寧隆阜(今黃山市屯溪區)人。父親是個道地的徽商小販,常年在隆阜與江西南豐之間販賣布匹。清朝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724年1月19日),隆冬的深山里,雷聲震天,戴震出世,父親就給這個兒子起名“戴震”。這個兒子生來特殊:到10歲才會說話,但記憶力特強,過目成誦。
徽商向來注重子孫讀書,父親讓戴震師從當地最有名望的先生,沒有一個先生不喜歡他。戴震敏于發現問題,善于思考。先生教到《大學章句》“右經一章”時,戴震問先生:“憑什么知道有些章句原本是孔子的話、而由曾子轉述的呢?又憑什么知道原本是曾子的話、而由他的弟子記錄的呢?”先生說:“這是朱熹說的。”戴震問:“朱熹是什么朝代的?”先生說:“宋朝。”戴震問:“孔子和曾子是什么朝代的呢?”先生說:“周朝。”戴震問:“宋朝與周朝相隔幾年?”先生說:“兩千年。”戴震又問:“那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先生無言以對,覺得“此孩非凡”。
戴震20歲時,見到老師、皖派經學代表人物江永。江永是婺源人,年齡比戴震大四十多歲,戴震來到他門下時,江永已經是花甲老人。江永的字也是“慎修”,兩個“慎修”成了忘年交。江永除了在經學、音韻學方面有極深造詣,在數學、天文學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把一輩子沒有弄明白的一些數學問題拿來與戴震探討,“累歲之疑,一日而釋”,一輩子的疑惑,一天就解決了,致使江永對戴震大加贊賞。
此后,戴震完成了著名的《籌算》《考工記圖注》等名著,聲名鵲起,但他在科舉考試的路上,卻走得十分艱難。
跌跌撞撞舉子路
戴震直到29歲才考中秀才。有人統計過,明清時期,秀才的平均年齡是24歲。明朝的張居正,12歲中秀才;清朝的袁枚,也是12歲中秀才;明朝四川人楊廷和更是12歲考中舉人!而戴震中舉是40歲時候的事兒。考秀才是科舉考試中最低的級別,考中秀才后,才可以參加下一輪的鄉試。鄉試是在省會舉行的,常規是每三年一次,遇到皇家大事,有時候增開一科,叫“恩科”。參加鄉試的前提,是必須取得秀才的資格。鄉試考中者為舉人。戴震直到40歲才考中舉人,至少考了四次!中舉之后,便取得了再下一輪的考試——會試資格。
會試,是在京城舉行的,由禮部主持。天下舉人匯聚京城,考取者,即成為貢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梁啟超等1300余名舉人來京城參加會試,正趕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與日本簽署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舉人們上書朝廷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可見,舉人的作用和影響不可小覷。戴震從40歲開始,作為一名舉人,參加了歷屆的會試,一共6次,每次都落榜!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批準修纂大型圖書《四庫全書》。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由皇帝親自過問,紀曉嵐等全國一流的學者全部參加,一共360多位,清一色翰林。翰林,是進士中的佼佼者,即他們不僅是通過了會試的貢士,而且是進士中的優秀者,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參加抄寫的人員達3800多人。叢書收入的著作,按照傳統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取名“四庫”。著作一律從內容、版本、字詞章句等方面進行校訂,有些書的內容涉及面很窄,對校訂人員的要求很高、很專業,比如天文歷算等文獻,懂得的人很少,需要大臣們不斷舉薦特殊人才,戴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被紀曉嵐等舉薦進入四庫全書館。
在乾隆朝,知識分子能被征進入四庫全書館,那是莫大的榮耀。戴震算是破格進入四庫全書館的,他在四庫全書館主要是校訂天文、算術、地理、音韻等著作,有《水經注》《九章算術》《義禮釋官》《方言》20多部,貢獻之大,為學術界所公認。
很多人研究戴震時,都不可避免地探討他才高八斗卻屢折公車的原因,大多認為戴震沒有“禮遇”考官;或者科舉考試要求舉子必須寫八股文,那一套條條框框,戴震不適應,等等。筆者以為這些或許是原因之一,但絕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應該是戴震的“業余”時間都在鉆研、寫作自己的著作,而真正用于鉆研八股文的時間太少了。看看他的著作,潛心學術研究的人應該就心中有數了:《籌算》《勾股割圓記》《六書論》《爾雅文字考》及《考工記圖注》《原善》《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詩經補注》《聲類表》《方言疏證》《聲韻考》《孟子字義疏證》等。他還應聘纂修過《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汾陽縣志》等。這些著作,沒有一部是“編著”,基本上全是“撰寫”。要寫作、完成這些文獻,還有多少時間用來啃讀八股文?他的“業余愛好”已完全成了他的“主業”了。
位于戴震紀念館內的戴震塑像。
參加殿試終圓夢
在四庫全書館,戴震校訂的著作質量之高,在整個四庫全書館內有目共睹。其他校訂學者遇到天文、地理、算術等問題的,也經常請教他,戴震成了著名的“百事通”,名聲也進一步大起來。
乾隆四十年(1775)春,四庫全書館外學子涌動,時逢新一科會試。如眾所知,科舉制度始于隋朝,按照正常程序,會試通過者即為貢士;取得貢士資格之后,才可以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通過者,為進士。可這種規定自北宋仁宗之后產生了一個變化。當時有個名叫張元的舉人,一連幾次參加會試,均成功晉級貢士;可在殿試環節,次次落榜,就是考不到進士。羞憤的張元干脆投靠了北宋的宿敵西夏,得到西夏國王的重用,一直官至相國,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北宋的策略,給北宋帶來了很多麻煩。宋仁宗知道這一情況后,認為這是進士考試制度的漏洞,于是規定:以后凡是錄取為貢士的,在殿試階段,不再裁汰,只考核等級,也就是說,考取了貢士,就是進士了,只是進士的等級不同。
進士分哪些等級呢?分三個等級,即三甲,一甲為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為“進士及第”,貌似“進士中的進士”,三人全部進入翰林院。狀元授官翰林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編修,正七品;二甲一般50名左右,為“進士出身”,其中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可入翰林院,授官正七品;其余二甲進士為庶吉士,即翰林院實習生,先在翰林院學習,經過考試并合格后,再授官翰林編修,或者外派到地方任職。三甲一般100余名,為“同進士出身”,類似于“享受進士待遇”,不可進入翰林院,可去地方任職。總之,在清朝乾隆年間,只要能取得貢士資格,就意味著是“進士”了,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只不過是根據殿試成績劃分進士的“等級”,只要能參加,就意味著不會有“落榜”的焦慮了。
戴震憑著自己在四庫全書館的業績,被乾隆帝破格“恩準”參加乾隆四十年(1775)的殿試。戴震高興到什么程度,這就由讀書人自己去想象了。在殿試中,他的發揮依舊不理想,最后的等級為三甲“同進士出身”。這一年,戴震53歲。
這之后,戴震依舊在四庫全書館校書。乾隆四十二年(1777),戴震“鞠躬盡瘁,死于官事”,病逝于四庫全書館。
豐吉 張瑞鼎 文/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