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前645),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他的名字叫管夷吾,字仲,后世敬稱“管子”。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富有謀略。他的父親是齊國大夫,到管仲時,家道中落,他開始做生意,為日后制定發展經濟的政策積累了直接的經驗。后經發小鮑叔牙引薦,做了齊桓公的上卿,即丞相,他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制度,使齊國逐漸強大。管仲建議齊桓公“尊王攘夷”,提倡治國“四柱”——禮、義、廉、恥,樹立了齊國的威信,成功地九合諸侯,挾天子以伐不敬,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因此有“春秋第一相”之譽。
潁上縣城里的“管仲老街”
千古頌揚管鮑之交
管仲幼時曾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但分紅時,管仲多得了不少,這讓很多人看不慣,說有失公道,管仲貪財,鮑叔牙卻不以為然。他知道,管仲的日子比自己難過多了;管仲三次當兵出征,三次臨陣脫逃,很多人說管仲是個膽小鬼,鮑叔牙也不以為然。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親,生活全依仗管仲;管仲幾次求職當官,都被國君驅趕出來了,人們認為管仲無德無能,鮑叔牙不以為然。他知道,管仲沒遇到伯樂;管仲也多次想幫助鮑叔牙做點事,結果不僅沒幫成,反而還添了亂,人們認為管仲是個不會辦事的人,鮑叔牙不以為然。他知道,那是機會沒到。
齊僖公三十三年(前698),齊僖公去世。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二子公子糾,三子公子小白。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不久,齊襄公私通妹妹文姜的丑事敗露,而文姜的丈夫是魯桓公,魯桓公豈能罷休?于是齊襄公干脆殺了魯桓公。這就把事情鬧大了。管仲帶著公子糾出逃魯國,鮑叔牙帶著公子小白出逃莒國。
果不其然,齊國不久就出現內亂,齊襄公被殺。管仲趕緊帶著公子糾回齊國,鮑叔牙也帶著公子小白回齊國,干啥?搶奪君位。管仲知道公子小白的行動之后,立即趕在半路上阻攔,箭射小白。箭射在小白胸前的鉤帶上,小白應聲落馬。管仲以為射中,就不慌不忙地與公子糾去齊國。
到了齊國,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就國君之位——這就是齊桓公。齊桓公殺了公子糾,活捉管仲,準備任用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堅決拒絕,說管仲可以輔佐、治理好國家,應該讓管仲任相。齊桓公真的不記那一箭之仇,讓管仲任相,稱管仲為“仲父”。
鮑叔牙則一直位居管仲之下。為此,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管鮑之交”傳為千古佳話。
用經貿戰拖垮敵國
齊桓公要稱霸,就必須征服南方的楚國。可是,楚國向來強大,兵精糧足,怎么打?幾位將軍自告奮勇,管仲說不可以輕舉妄動,因為兩國實力相當,真的打起來,姑且不論最終的勝負,一來糧食會耗盡,二來雙方均會付出無數生命。齊桓公認為有道理,就聽管仲安排。這樣,一出釜底抽薪的“買鹿”計劃出臺了。
管仲請求齊桓公向楚國高價購買梅花鹿,同時派人去楚國散布輿論,說齊桓公特別喜歡鹿。梅花鹿是楚國特產,但在楚國當地并不值錢,一個銅幣就可以買一頭鹿。經管仲這么一操作,轉眼間,一頭鹿賣到五個銅幣。楚成王和大臣們暗自高興,認為齊桓公將斷送江山。
管仲繼續推進自己的計劃,將一頭鹿的價格抬到四十個銅幣,遠遠超過千斤糧食的價格。楚國人發瘋似地扔下農田,傾巢出動上山打鹿。與此同時,齊國向楚國及其周邊國家高價購買糧食。銅幣源源不斷地流入楚國。此時,管仲突然宣布關閉齊楚邊貿,中斷所有商品買賣,率領齊、魯、宋、衛、陳、鄭、許、曹共“八國聯軍”攻打楚國。
此時的楚國,雖然有銅幣,但軍中已經沒有糧食;到周邊國家購買,齊國早已用更高的價格將那些糧食買盡。同時,齊國憑借霸主威望,要求各諸侯國禁止向楚國出售糧食。楚國人黃馬瘦,內外交困,不得不派出使臣與齊國和談,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齊國不費一兵一卒搞定楚國。
齊桓公準備攻打孤竹國,但軍糧不足,怎么辦?管仲又想出一個“金龜換糧”的計策。
他告訴齊桓公,北邊有個人挖到一只龜。他要齊桓公派出十輛馬車,載著官服和百斤黃金來到得龜人家,說這是一只神龜,齊王愿意用百斤黃金買下;官服是中卿大夫級別的,賜給得龜人。神龜被帶到宮中,隆重供奉,每天用四頭牛祭祀,大臣們都知道齊王得到了一個價值連城的神龜。
攻打孤竹國的戰斗就要打響。管仲要齊王找到國中儲藏糧食最多的丁某,告知丁某:國家準備用神龜作抵押,找他家借用軍糧。丁某不敢說什么,奉獻了糧食,還不敢接受神龜作抵押。齊國攻打孤竹國的軍糧,就這樣解決了。
管仲幫助齊桓公征服衡山國,用的也是這種辦法。衡山國是“兵器之國”,歷來出產寶劍。要是硬攻,肯定要費老勁兒。管仲建議齊桓公大量購買衡山國的寶劍,價格比往常提高二十倍。衡山國當然樂意賣。隨之,秦國、燕國、代國都來購買,出現“搶購”勢態。寶劍價格繼續上漲,衡山國百姓開始放棄本業,紛紛上山采礦打鐵。同時,齊國高價購買衡山國和周邊國家的糧食。
夏收季節剛到,衡山國人發現邊境上到處是齊國的士兵。原來,齊國突然宣布停購衡山國的寶劍和糧食,大軍壓境。這時,衡山國一無兵器,二無糧食,軍事和經濟全部癱瘓,只好降服于齊國。
征服魯國,用的也是這種計策。魯國與齊國是鄰居,兩國都出產絲綢,但名稱不一樣,魯國的叫縞,齊國的叫紈。用縞和紈織成的衣服,是當時齊魯貴族所青睞的。不知何故,齊國突然有令:齊國出產的紈,都要收起來,不要再穿用紈織成的衣服,全部換成魯國的縞。魯國人聞訊,立即嗅出巨大商機,加緊縞的生產。大量的縞涌入齊國,同時銅幣大量涌入魯國,魯國百姓紛紛棄農從紡。與此同時,齊國又高價收購魯國的糧食。一年之后,齊國突然停止購買魯國的縞。魯國的縞突然滯銷,糧食又短缺,于是慌了,趕緊拿出大量的銅幣來買齊國價格更高的糧食。這樣一折騰,魯國的經濟幾乎崩潰了,不得不屈服于齊國。
追求某些產業的畸形利潤,最終導致經濟癱瘓,不單是兩千多年前的楚國、衡山國和魯國,即便當代依舊存在,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啊!
管仲塑像
“無中生有”找項目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路諸侯擁立太子鄭為王,是為周襄王。周襄王繼位,因齊國有功,準備大行賞賜。齊桓公就利用這個機會,邀集各路諸侯會于葵丘,搭建大型受賜典禮平臺,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但這一番操作,花了不少銅幣,怎么撈回來呢?管仲與齊桓公一番合計,親自實施。
管仲來到洛陽,拜見周襄王,說:“我家主公這次想召集各路諸侯來參拜周先王宗廟,一來學習周禮;二來也是為您壯壯威風。”周襄王聞言,欣然同意。管仲接著說:“但是,請大王下令,各路諸侯來先王宗廟時,必須帶‘石破天驚璧’,以表忠心。”
所謂“石破天驚璧”,是齊國人在一片亂石崗采石雕琢的。有的石頭被雕成玉瑗形,有的被雕成玉珪形,按照尺寸大小,售價不一。這次周襄王有這樣的命令,使石破天驚璧價格飛漲。這樣,大量銅幣涌入齊國,讓齊國賺了一大筆錢。
周襄王發現齊國在活動中趁機撈實惠,當然有點介意,管仲心知肚明,就順便幫周襄王也撈一筆。他對周襄王說:“您那兒有楚國進貢來的青茅,其實也就是茅草,不值錢。您發布一下公告:下個月去泰山祭天,愿意去的諸侯請速報名。”要知道,春秋時期,諸侯是沒有資格祭天的,祭天的只有天子。要是能跟著周天子去泰山祭天,那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于是各路諸侯紛紛報名。此時,周襄王又提出一個要求:凡是隨同去泰山祭天的,必須帶一捆青茅,用作祭天時的墊席。不帶青茅的,一律不得進入。這一來,周襄王宮內的青茅價格立即井噴,一捆賣到幾百金,比平時貴了幾十倍。三天時間,撈回周王室七年的財政收入。
為找項目,周王曾傷透腦筋,今人也還在為此犯愁。管仲找項目的點子,差不多能“無中生有”。聽了這個故事,您就明白為什么很多商人供管仲為財神了吧?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