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內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名人專題類場館——安徽名人館,共展出95組108位歷代英杰。其中,老子位列大廳16米高群雕之首;花木蘭處于第二展廳最顯眼位置。而這兩人是不是安徽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不同的聲音。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戴健先生曾主持名人館人物遴選和建設布展工作,他在深入研究后提出首先證明老子、花木蘭是“亳人”的觀點,這或許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他呼吁有關各方擱置爭議,攜手合作,共同挖掘開發(fā)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為新時代旅游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
老子像
老子(約前571年—前470年),姓李名耳,字聃,謚伯陽,春秋末期人,孔子曾南下向他問禮。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道教尊為始祖,唐朝追為李姓始祖。其傳世作品《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多的著作之一。
老子是哪里人?爭議主要集中在河南鹿邑說和安徽渦陽說。
這里先介紹一個真實有趣的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就老子的籍貫問題,安徽和河南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由于名人帶來的效應還沒有后來那么彰顯,倒也相安無事。1990年夏,臺北中華道教學院馬炳文先生從臺灣趨鹿邑太清宮“老子誕生地朝拜始祖”。他此行拜老子后致函鹿邑方面,謂“太清宮之現有建筑,年久荒蕪,意欲發(fā)起募捐修護,未悉修護費需款若干……”面對這意外驚喜,鹿邑有關部門迅速將資金缺口情況告知馬炳文。馬先生隨后憑藉影響力以“重建老子故里”名義募捐,竟收到善款百萬美元之巨。而接下來到鹿邑的繼續(xù)考察,馬老先生由“應虛心客觀加以進一步之追尋”,轉變?yōu)椤按_認中太清宮為老子的確切出生地”,斷定渦陽才是老子故里,于是把錢投向渦陽。
以重修鹿邑西太清宮名義募捐的錢,被馬炳文轉投向中太清宮(渦陽還有東太清宮,又名天心宮)。鹿邑方面何止是失望,他們甚至質疑募捐款變更使用的合法性。
老子是鹿邑人?
支撐“老子是鹿邑人”最有力的證據,一是《史記》有記,正史;二是皇家來謁,正統;三是有歷代碑刻,國保。
史記有記。老子之名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鹿邑方面說“楚”就是古楚國,“苦縣”就是他們鹿邑縣,“厲鄉(xiāng)”就是縣城東今太清宮鄉(xiāng),“曲仁里”就是今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太清宮鎮(zhèn)。但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就存疑,因為《禮記正義·曾子問》引的《史記》說是“陳國人”;安徽大學名教授孫以楷考訂《史記》該段是后人改動的,原本作“老子者,楚相縣人”。相在今渦陽縣。
皇家來謁。專程祭拜老子的漢桓帝劉志到老子祠,后來有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到鹿邑太清宮。另有路過的魏文帝曹丕,伴君同行后來登基稱帝的武則天,領兵平息叛亂中駐扎在太清宮的后梁太祖朱晃。其中宋真宗趙恒謁老子規(guī)格最高、儀式最隆重、記載最詳細。這就是鹿邑方面宣稱的“八位皇帝來過太清宮”。
歷代碑刻。重新修建的太清宮內有歷代碑刻。2001年太清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渦陽中太清宮(天靜宮)
老子是渦陽人?
支撐“老子是渦陽人”最有力的證據一是天靜宮,二是圣母墳,三是關尹墓。
天靜宮。位于今渦陽縣渦北街道鄭店村的天靜宮,又名中太清宮,始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據說是因為漢桓帝劉志頒旨在老子故里建廟祭祀,作為供奉老子的道教祖庭,又稱為“老子廟”。有流星園和九龍井,《七真祖師列仙傳》記:“歷有考證,非無據也”。
歷史上早有老子因流星而誕(或老子母因流星而孕)的傳說。清《亳州志·古跡考》記:流星園在天靜宮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園,老子因而降誕?!眰髡f老子誕生時,天空突現奇觀,“萬鶴翔空,飛龍吐水,以浴圣姿,龍出之處,因成九井”。上個世紀90年代初,考古人員果然在村內尋找到八口井,但一時難發(fā)現最后一口,經一老人指點,1992年將塘內的水抽干清污,井露出,井邊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共17層。井底有數十片春秋時期的紅陶片??脊湃藛T確定該井是春秋時期的井。渦陽方面認為,九龍井環(huán)列于流星園內,就是老子出生地,還出土了“古流星園”石匾一塊。
圣母墳。今渦陽縣中太清宮東邊有一座高大的土堆,被老百姓叫為老子娘墓,又叫圣母墳。當地民間流傳老子娘懷胎八十一載。那年農歷二月十五,腹內嬰兒撞斷母親的三根左肋跳將出來,便是老子。兩千多年來,每到老子誕辰前后,老百姓都去老子娘墓祭奠,希冀圣母能給家人帶來福音。更有附會者說,老子感念母親九九八十一難的孕育之恩,其《道德經》就寫了八十一章,以為紀念。
關尹墓。天靜宮東行約2000米,有一個地名尹子孤堆,葬的是“外來戶”函谷關關尹,倒是渦陽縣獨有。曾任渦陽縣文化局局長的劉光蓉介紹,1950年代初期有個地方干部叫曹林,不懂文物政策,擅自帶群眾扒關尹墓,后被上級叫停。此事當時影響很大,“曹林扒墓”后來竟成詞典的詞條。
該關尹墓占地約1000平方米,高約9米。1992年渦陽縣文管所清理發(fā)掘,墓為磚石結構,有大型漢代方磚鋪地,并存有巨石墓門兩扇,每扇高170厘米,寬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獸首浮雕。因多次被盜,墓志銘及墓中物品多已不存。
筆者曾去河南函谷關和陜西終南山,考察老子應函谷關關尹之請留下《道德經》之處和騎青牛西去軌跡。傳那關尹為報答恩師教誨之恩,囑后人自己身后就葬到老子故里。
鹿邑西太清宮
“亳人”最妥帖
渦陽是1864年析亳州、宿縣、蒙城、阜陽四州縣的部分土地新設的縣。原屬亳州的那部分土地,與河南鹿邑接壤。所以老子之爭,說到底還是鹿邑與亳州之爭。
毫無疑問,研究歷史,司馬遷的《史記》有其權威性。但《史記》未必都準確,許多引用的是神話或傳說,現在被找出的錯誤有千處之多。司馬遷晚于老子約400年,當年太史公都沒有搞清楚的人和事,我們今天仍應深入研究。如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我從書櫥里檢出中華書局1959年版《史記》,發(fā)現這句話下有關鍵注釋——
《括地志》云:“苦縣在亳州谷陽縣東界有老子宅及廟,廟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縣也。”
唐代《括地志》已對司馬遷所說老子故里作了訂正。李唐王朝認老子為先祖,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改谷陽縣為真源縣,并親自來亳州太清宮朝拜和祭祀,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意思很明白,這里是先祖的誕生地,是真理的發(fā)源地,所以叫真源。
最早祭拜老子的皇帝是漢桓帝劉志。漢延禧八年(165年)他到的老子祠是亳州太清宮(在今渦陽境內),確鑿無疑。唐天寶二年(743年),鹿邑改紫極宮為太清宮,實際上是西太清宮。宋真宗趙恒在《御制朝謁太清宮頌并序》中謂:“擇元辰于攝提,詣殊庭于譙左”,這里“攝提”指甲寅;“殊庭”指仙人居處;“譙左”指亳州之東。即趙恒是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到亳州之東來朝謁老子廟的,在今渦陽范圍內。即便是其他帝王到鹿邑拜老子,往返間也多是過亳州地域,由亳州主官迎送,或者由亳州主官(如丁謂)在鹿邑主持接待。因為當時亳州是府的概念,鹿邑是縣的概念,亳州轄鹿邑。
亳州方面認為自己這里是老子的原籍,這大約沒有什么異議。但鹿邑方面說你那里只是“妊地”,不是“誕地”。老子娘懷上老子,跑到鹿邑地界去分娩?這就有點牽強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亳州市政協副主席、地方史專家顏語生前曾謂筆者:“苦縣為秦置,唐、宋、元等時代皆屬亳州管轄,這說明老子是古亳州人。”
鹿邑和亳州,地緣相近,不能因“老子”人緣相斥。10多年前筆者去鹿邑考察,由于史上黃泛帶來的地勢升高,太清宮幾座大碑“沉”在地下。找個梯子下去,分明看到有碑記載老子是“亳”人!由此想到不妨以“亳”介紹老子是哪里人,鹿邑和渦陽方面都可能接受。安徽名人館對老子的文字說明,從穩(wěn)妥起見,是“安徽亳州(一說河南鹿邑)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