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作為安徽省府的安慶,于咸豐三年(1853)2月被太平軍占領,成為太平天國都城(南京)的西邊屏障,同時也是重要的糧源之地,直到咸豐十一年(1861),安慶被湘軍攻破。攻破安慶之前,湘軍采取“圍城打援”的策略。這種窒息般的包圍,一直持續了一年多時間,致使城內太平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最后被徹底消滅。那么,被包圍這么長時間,為何總攻時間選定在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子時?仔細研究湘軍資料,筆者以為這不是偶然,而是曾國藩精心選定的,他迷信這個“五星連珠”的時刻。
曾國藩畫像
圍城打援,攻克安慶
咸豐九年(1859)冬,湘軍首領曾國藩坐鎮池州市東流,湖南巡撫胡林翼坐鎮太湖,曾、胡聯手,兵分四路,開始圍攻安慶。安慶,是太平天國心臟之地天京(今南京)的西邊門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曾國藩、胡林翼采取的戰略思想是圍城打援,如同下圍棋,圍一塊,吃一塊。對此,太平軍則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以應對,一意攻打武漢,以期湘軍撤走安慶的圍軍去救援武漢。殊不知,曾國藩在接到咸豐帝詔令,要他去救援江蘇常州等地時,都沒有聽從,何況太平軍的“調虎離山”?
咸豐十年(1860)5月,曾國荃率8000湘軍攻占安慶城西北的集賢關,在城北、城西開挖兩條繞城戰壕:內壕圍城,外壕拒援。既不讓城內的太平軍出去,也不讓外面的太平軍援軍進來。湘軍像一條巨大的蟒蛇,將安慶城緊緊纏住,曾國荃由此得名“曾鐵桶”。
太平軍被如此圍困的風險是極大的。如果時間長了,城內彈盡糧絕,不用進攻,安慶便成為一座“死城”。城內的太平軍數次組織突圍,均被內壕湘軍擊退。英王陳玉成率領太平軍從西北方向的廬江來救援,也被外壕湘軍阻住。6月20日,以楊岳斌、彭玉麟為首的湘軍水師占據下游的樅陽,切斷了太平軍沿江而下的退路。至此,安慶成為一座孤城,徹底失去補給。
陳玉成救援受阻之后,前往安慶西北的桐城與洪仁協商下一步計劃,致使其丟下的10000余名太平軍成為無帥之師,被湘軍水陸夾擊,全軍覆沒。殺戮之殘忍,讓一向不手軟的曾國荃發誓此戰之后,永遠罷兵,回家務農。
安慶城被鐵桶一般包圍,時間長達一年多,終于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唯一由下游而來的外國商船,所載糧食被湘軍水師以高于城內價格買走,安慶城內徹底失去糧源。
咸豐十一年(1861)農歷八月初一,公歷9月5日,時間剛過寅時,東方現出魚肚白。在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中,安慶城北邊城墻被轟塌,湘軍蜂擁進城。原來,圍困安慶一年多來,湘軍日夜不停地從內壕開挖地道,直通城墻根下。9月4日子夜,湘軍點燃埋在地道內的幾萬斤炸藥!一開始,地道內傳出隱隱悶爆之聲,人們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隨后,便是劇烈的爆炸。城中以葉蕓來為首的16000余名太平軍早已餓得有氣無力,宣布投降。
五星連珠,良辰吉時
湘軍自咸豐九年(1859)冬天開始包圍安慶,一直到咸豐十一年(1861)9月5日才出手,為何“準備”這么久?當然,切斷四周的援救、補給,也確非易事,可事實上,其背后還另有“隱情”。
曾國藩本來是個讀書人,28歲中進士,以文入官。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洪秀全的太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官府八旗軍和綠營軍望風而逃。在這種形勢下,咸豐帝允許43名朝廷大臣協辦南方團練,朝廷不提供銀子,也不征兵,一切自籌。曾國藩是43名協辦大臣之一,他是以在籍禮部侍郎的身份辦團練的,相當于副部級官員。曾國藩連基本的兵家知識儲備都沒有,可他組建的湘軍,居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成為鎮壓太平軍的先鋒,這絕不是偶然的。
他在招攬人才、識別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妙之處。這與他飽讀經書、悟透世故是分不開的,而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曾國藩是很有研究的。且看他咸豐十年(1860)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記”:“夜測字占卦,問左軍利鈍。卦象不吉,焦灼之至。三更,又專人去左處,囑其不可分支。”左軍,指左宗棠部。當時,左宗棠正與胡林翼在一起,共同帶兵在湖南寶應,以應對石達開的三十萬太平軍;又值左宗棠剛剛經歷被人彈劾、差點兒被咸豐帝殺頭的風波,曾國藩對上游的戰況十分擔心,這才有他深夜為左宗棠軍“測字占卦”的事。
曾國藩除了用《易經》之卦,還關注朝廷欽天監對天象的實際觀察,用現在的話說,叫重視自然科學實踐。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三十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是日,閱欽天監奏折,知八月一日日月及水、火、木、土星俱在張宿五、六、八、九度之內。金星在軫,亦尚在三十度之內,可謂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祥瑞也。”欽天監呈送皇帝的“瑞兆時刻”——五星連珠,被曾國藩悄悄用作與太平軍決戰的時辰!
欽天監,是個很神秘的朝廷機構,職能是負責觀測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秦漢之時稱太史令,后又稱太史曹、司天臺、司天監,明朝之后開始稱欽天監。在講究“天人感應”的時代,欽天監觀察或推算到天空異象,是必須及時匯報朝廷和皇帝的。如果欽天監工作疏忽或失職,將會給皇帝、朝廷對大事的決策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欽天監的奏折,是朝中要員必須及時閱覽的。
果然,曾國藩第二天的日記寫道:“申刻,沅弟專弁來,知安慶于昨日卯刻克服。賀客紛紛,至燈后始畢。”專弁,專門急送文書的武官。所謂“卯刻”,就是現在的早晨5-7時。
曾國藩當時的重要謀臣趙烈文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八月一日,朔日丁巳。晴。日月合璧,五星連珠。三辰之瑞,吾在滬已聞之。合璧在卯初,吾起卯末,已不見連珠,四星皆在高度,不能了了,唯金星照耀明朗,此在古昔為異端。近則道光初與今凡兩見矣。三國張臶曰:‘祥瑞之興,皆在事前。’國家小年已及二百,夫豈中興之兆邪?瞻仰昊天,一喜一懼。傍晚得信,皖城于昨日三鼓克服。”朔日,每個月的第一天。三辰,指日、月、星辰。趙烈文說他在上海時就聽說八月初一卯刻有“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異端”出現,這在古代就被視為“祥瑞之兆”。遺憾的是,趙烈文預言稱這一“祥瑞之兆”在卯初出現,可他起來的時間是卯末,沒看見“合璧”異象。正在又喜又怕之際,傍晚果然傳來喜訊:安慶(皖城)已于前一天三鼓(夜11:00-次日凌晨1:00)被攻陷。
可見,湘軍攻陷安慶的時候,是在八月初一卯刻:正是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出現的異端時辰,是曾國藩精心選擇的“高光時刻”。
“五星連珠”示意圖
神秘時刻,科學解密
所謂五星連珠,即“五星聚”,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時出現在天空一方的現象。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運行到一條線上,金星稍微偏出。這種天象不常發生,古人以為是祥瑞之兆。
五星連珠天象的出現,現代天文學知識已經將這個謎解開。
五大行星的公轉周期各自不一,那么,它們的運行軌跡要出現在同一個面上,就是求它們公轉周期的最小公倍數。水、金、火、木、土五星的公轉周期分別是88天、225天、687天、4328天、10767天。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即是一次“五星連珠”。當然,這個運行軌跡平面,很難絕對“平整”,而是存在一個角度,這個角度一般不超過45度。這樣,五星連珠的出現時間,就不是絕對的五星公轉周期的最小公倍數了,而是要比這個最小公倍數測得的次數多,從而顯得并不罕見,也并非“異端”。
由此可知,五大行星中出現“三星連珠”“四星連珠”都是有可能的;八大行星中出現“三星連珠”“四星連珠”甚至“七星連珠”“八星連珠”都有可能,這僅僅是萬千天象中的一種。古人在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時候,賦予這種天象種種神奇的猜想,這是很正常的。曾國藩是公認的清末大儒,他懷著敬畏之心,探尋著來自欽天監的神秘奏報,是有著深刻歷史背景的。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