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英魂紛飛含恨逝雄心未竟長太息 ——丁汝昌“生養死葬”三縣探源

丁汝昌,世人所知道的是寫在歷史教科書中的清朝北洋水師提督,但人們所不熟悉的是,丁汝昌出生在廬江北鄉石嘴頭,成家定居巢縣高林汪郎中村,死后安葬在無為縣小雞山。即“生養死葬”分別在相毗鄰的廬江、巢縣、無為三縣。何以至此?筆者經查閱家乘譜牒并實地探訪,獲得與各版本丁汝昌傳記有所不同的坊間資料,現予以整理,以助我們多角度了解丁汝昌。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出生廬江丁家坎 

據《潛川丁氏宗譜》載,其先祖世居安徽鳳陽。元至正四年(1344)徙居廬江北鄉石嘴頭。歷四百余年,漸成望族。因廬江縣別名“潛川”,故世稱“潛川丁氏”。又因其村落位處巢湖南岸河堤崗坎之上,便得名丁家坎(今石頭鎮石頭社區丁家坎村民組)。 

清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于一農戶人家,系潛川丁氏第十六世裔孫,“先”字輩,取名丁先達,希望長大成人能富貴利達。(后自己改名為汝昌) 

丁汝昌出生數月,其母亡故,由祖母撫養。三年后祖母又病逝,只剩下他與父親丁志瑾相依為命。七歲入私塾,因家境日窘而輟學。十歲起便幫人放鴨、擺渡船、做豆腐,無工錢,只管溫飽。咸豐元年(1851),父親病逝,時年十五歲。 

據傳,改變其命運者,源于一場嬉戲:咸豐四年(1854)春,一日,丁汝昌在家門口塘與村民在一起挑塘泥。一外地商人路過,看到幾個小伙子在泥塘里嬉戲打鬧,便笑說道:這塘里有個“紅頂子”,誰戴上誰將來即可做官。只見一個同齡伙伴當場就在泥塘里找到一片枯萎的荷葉,往丁汝昌頭上一蓋,戲弄道:“送個紅頂子給你。”眾人大笑。丁汝昌性起,當即說道:“我將這根扁擔撂向空中,扁擔如果站著,我就去參軍戴紅頂。”說罷,便將手中的扁擔拋向空中,扁擔落地果然筆直插在泥塘中。自此,丁汝昌萌生參軍之意。 

是年,太平軍攻打廬江縣城,由于兵力懸殊,團練首領吳廷香戰敗身亡,廬城失守,丁汝昌被征入太平軍,隸屬駐守安慶的程學啟部下。咸豐十年(1860),曾國藩率湘軍5萬余精銳部隊圍攻安慶。安慶失守,丁汝昌隨程學啟投入湘軍。因“每戰令居前,屢獲捷”,獲封“哨官”,繼而升任“千總”(從六品武官)。咸豐十一年(1861)冬,曾國藩命其門生李鴻章招募淮軍,并將程學啟所率人馬全部轉入淮軍。丁汝昌也就這樣加入了淮軍行列。 

是年,丁汝昌25歲,回老家完婚。其妻錢氏(1838-1872),為丁家坎村南二里錢家岡村人,系丁父尚在世時為其定下的“娃娃親”。婚后次年,長子丁代齡出生。 

同治元年(1862)三月,程學啟、丁汝昌作為首批淮軍,隨副將劉銘傳參與援滬作戰。見丁汝昌作戰悍勇,劉銘傳便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到自己“帳下”,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升為副將。 

遷居巢縣高林 

18歲離家從軍,短短10年時間就成為“副將”,令丁家坎的族人為之驕傲! 

誰知就在當年,丁汝昌卻決定將家室搬遷到巢縣汪郎中村(今巢湖市散兵鎮高林社區汪郎中村)。為何做出這樣的決策?在當地流傳至今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古今武將‘諱’地名”之故。即武將的姓名、字號與地名不可“相沖相克”。 

丁汝昌的家鄉廬江縣,“廬”字讀音為lú,諧音“爐”,丁汝昌姓“丁”,“丁”諧音“釘”,“釘”怎么能放在“爐”里面呢?丁汝昌對此深信不疑。但他又眷戀故土,畢竟生于斯、長于斯。于是他請來一位風水大師,大師提議他沿巢湖南岸向東,只要走出廬江縣境即可,無需遠離。于是他便與堂兄丁先遠沿巢湖南岸向東,不足半日,來到與廬江縣毗鄰的巢縣境內的高林山。 

《讀史方輿紀要》稱:高林山在“縣南六十里。山盤伏數里,林木高聳。山下有高林市”(即今之高林鎮)。此地系廬江縣東北角、巢縣南鄉。環視四周:東南有山,西北瀕臨巢湖,近有商貿集市(高林市)。尤其是此地距祖居地丁家坎,策馬揚鞭只需半日路程。如是,丁汝昌當即拍板:遷居此地! 

時丁汝昌剛入淮軍,軍務在身,選好地址后便返回軍營。遷建之事交由夫人錢氏、堂兄丁先遠操辦。鳩工庀材,“櫛星沐露,芟荊剪榛。郢匠陶夫,各就其列。”經年,府邸落成,時人稱之“丁公府”。 

當年的“丁公府”建筑規模如何?劉公島景區官方網站上有一篇《走進威海百年建筑——丁汝昌寓所》的文章。文章介紹道:清光緒十四年(1888),在海軍公所西200米處的向陽坡上,北洋海軍依照安徽巢湖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布局,建設了提督丁汝昌寓所,民間稱“小丁公府”。“小丁公府”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三棟三進三出青磚小瓦建筑,全清式舉架木磚結構。占地面積14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70平方米。由此可知汪郎中村“丁公府”當年的恢弘氣度。 

初始搬遷時,僅有夫人錢氏及其子代齡、堂兄丁先遠與其子代祺,其他宗親均留居丁家坎。同治八年(1869),夫人錢氏生次子代禧。 

同治十三年(1874),清政府決定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致書抗議。劉怒其不執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星夜馳歸巢縣,在“丁公府”整整閑居三年,幸免一難。光緒三年(1877)秋,因“陜甘叛亂”,擬起用淮軍舊部“征剿”,丁汝昌“奉旨發往甘肅差遣”。后經李鴻章斡旋,留用于津門(今天津)籌辦水師,派赴英國學習海軍。清光緒七年(1881),李鴻章奏準“以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 

廬江縣丁家坎“丁汝昌紀念館”

安葬無為小雞山 

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丁汝昌拒絕投降,服毒自盡,以身殉國,時年59歲。靈柩從煙臺運回巢縣高林汪郎中村。丁汝昌生前最寵愛的魏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 

由于朝廷諭旨“籍沒家產,毋庸議恤”,丁汝昌便成為整個甲午戰爭失敗的替罪羊。刑部下令將其棺柩加三道銅箍捆鎖,磚丘于村頭,不得下葬。直到宣統二年(1910),清廷才以“力竭捐軀,情節可憐”,開復原銜,以示昭雪。 

由此,丁汝昌的靈柩才得以解除銅箍,與魏夫人合葬于今無為縣境內小雞山。 

為何安葬到無為縣境內的小雞山呢? 

丁汝昌原本兄弟二人,其兄丁先聯早年夭亡。丁汝昌又兼祧堂叔丁志宏為嗣。他“一子雙祧”,先后共娶有五房夫人:生父房下,娶了兩房夫人,即原配錢氏,繼配魏氏;在堂叔丁志宏房下,先后娶徐氏、趙氏、王氏三房夫人(均無后)。同治十一年(1872)農歷二月,原配錢氏病逝,終年34歲。不幸的是,同年農歷八月,在丁志宏房下的第一位夫人徐氏也因病不治身亡,年僅3l歲。一年內兩位夫人逝去,丁汝昌告假回家料理喪葬之事,并親自勘察墓地。 

“丁公府”所在地高林山,系巢縣與無為縣之界山。山之陽,有一“小雞山”,山之麓有一“梅花地”,背靠高山拱衛,面朝向陽平川,丁汝昌當即決定將錢、徐二位夫人合葬于此。并吩咐其家人,自己“百老”之后亦葬于此地。令人唏噓的是,1960年,丁汝昌墓遭到了破壞。而如今只在原地重新修建一“紀念冢”。與此同時,當年巢縣汪郎中村的“丁公府”,也遺跡無存。 

值得欣慰的是,在廬江縣石頭鎮丁家坎,當年由丁汝昌捐資建造的丁氏宗祠部分保存完好。2014年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地方政府將其修繕復建為“丁汝昌紀念館”。2023年再次進行提升改造。該館通過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展示手法,讓游客對丁汝昌的生平和事跡有更深入、更直觀的了解。

汪德生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 南雄市| 西和县| 洱源县| 朝阳区| 普格县| 崇信县| 朝阳市| 泗水县| 石阡县| 太和县| 阜宁县| 甘泉县| 永仁县| 遂平县| 梨树县| 上蔡县| 军事| 龙游县| 芜湖县| 武义县| 崇阳县| 留坝县| 丹棱县| 多伦县| 体育| 顺平县| 桂阳县| 泰顺县| 太康县| 高碑店市| 苏尼特左旗| 涿鹿县| 西充县| 富裕县| 临湘市| 玛纳斯县| 措美县| 宁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