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合肥人李天馥官拜武英殿大學士,有“合肥相國”之稱。他是詩壇名家,著有《容齋詩集》《容齋千首詩》《古宮詞》等。少為人知的是,李天馥還是書法高手,其題畫詩翰入選《倦舫法帖》。法帖,指書法名家的墨跡拓印本,供人臨摹或欣賞,具有范本功能。由此法帖,不僅可以領略李天馥的翰墨風采,還能探知其有關借書的風雅之事。
李天馥《題辰六借書圖》(《倦舫法帖》)
《倦舫法帖》
八卷本《倦舫法帖》由清人洪頤煊(晚年自號倦舫)、洪瞻墉父子選輯摹刻而成,共收錄明清兩朝百位名家書翰,即一百位名人的詩書簡札和題跋等。因系學人所為且選摹俱精,此帖為學界所重。容庚《叢帖目》與李學勤《四庫大辭典》均作收錄。清末民初的書法名家張伯英評此帖曰:“百家之書皆真且精,學者之制,自遠非俗子所能逮;且端州佳石,足傳永久,亦近代叢帖之美者矣?!?nbsp;
明清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是清代,被稱為“書道中興”的朝代,名家輩出,氣象萬千。躋身此間法帖,堪稱出類拔萃。
此帖卷六開篇,即為李天馥書跡。這幅書作源自洪氏“小停云山館”所藏《越辰六借書圖》冊,該圖冊題詩跋文者有47家之多,但洪氏父子僅取梁清標、王士禛、李天馥等八家書翰入帖。由此可知,《倦舫法帖》對于原本要求之高,既有書者名望方面的考量,亦重書藝水平、風格特征等,可謂求真求精,寧缺毋濫。
所選李天馥書作是七絕五首,詩曰:
閑憶韓祠正揣摩,南窗忽見小奚過。文江學海方無際,笑問君瓻有幾多。
短裋尪驢西復東,朱扉綠笥映花紅。傍人若問何文字,盡在芙蓉數筆中。
三管銀斑繪五云,流觀那復有遺文。相爭若證誰生熟,只恐縹緗盡屬君。
標持端不讓前修,旅食京華又倦游。勉讀中央周四甪,莫輕投筆憶封侯。
珥筆依然舊筆耕,窮鉛竭槧愧無成。長安不是藏書地,怪汝虛傳鄴架名。
款識:題《借書圖》,為辰翁老年臺并正。朝霞李天馥。下鈐兩方印章:白文“李天馥印”與朱文“湘北一字容齋”。
以上五首七言絕句在《容齋詩集·容齋丙辰詩》中可見,題為《題辰六借書圖(時寓昌黎公祠)》。丙辰,即康熙十五年(1676)。在《容齋千首詩·七言絕》中,有《題辰六借書圖,八首存四(時寓昌黎公祠)》,缺第一首。略有不同的是,所題詩翰的第三首第三句“相爭若證誰生熟”,在兩部詩集中,均為“倘將書質誰生熟”。
北京國子監街,曾建有供奉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又稱昌黎公祠。由上述詩題自注,可知江闿寓居此處。詩中,李天馥描繪了江闿身穿粗布短衣、趕著病弱之驢四處借書,并命童仆(小奚)忙于送酒答謝的情景,贊賞其刻苦攻讀,同情其當前困境,勸說其不可輕易投筆、切勿放棄人生追求。
古代的毛筆書寫以實用性為主,讀書人普遍善書,字里行間帶有書卷之氣。區別在于,有的文人潛心于學問卻無意于書法的藝術性,有的學者則力求筆墨之中融會晉唐法度,展現翰墨的流韻風致,試圖表達自己的意趣情懷。
有行家點評李天馥書作,稱其由董其昌而追宋人意趣,書風莊重,有廟堂之氣。此帖為楷書之作,結字清正秀雅,運筆舒緩有致,線條爽利,骨力勁健。
虞沅《牂牁生借書圖》(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藏)
“借我架上書”
徽州人許承堯的《歙事閑譚》卷八之《江氏諸人詩》,在提及詩人江闿時,引用了被稱為“老名士”的尤侗之言:“吳園次有婿江辰六,風流吐納,不減乃翁。余謂先生文亦佳,嘗讀其《借書圖記》,奇逸有別趣?!?nbsp;
江闿(1634-1701),字辰六,別號牂牁生(牂牁,也作牂柯,古地名,位于貴州境內),安徽歙縣江村人。年少時投靠姻親越氏,入貴州新貴縣(今貴州貴陽)籍,改名越闿,后復姓江。清初著名詞人、詩人??滴醵辏?663)舉人,康熙十八年(1679)薦舉博學鴻詞。歷任益陽知縣、均州知州等,后擢員外郎,未及赴任即卒。著有《江辰六文集》。
江闿喜好讀書,因生活拮據不能蓄書,多向親朋好友相借,人遂以“書癖”稱之。他的《借書圖記》,寫的是其寓居京城古廟四處借書之事,以及有人據此作畫之狀。
《牂牁生借書圖》(也稱《越辰六借書圖》)是一幅人物畫,為清初畫家虞沅所繪,現藏于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此圖以山石芙蓉為背景,畫中有儒生手執書卷,當為江闿,五個童子奔忙其間,有人牽著負書之驢而至,有人負囊而行似外出還書,有的整理書籍,有的洗滌酒瓻,有的抱瓻而行,形態各異,眉目生動,筆墨精妙傳神,仿佛呼之可應。
在《借書圖記》中,江闿寫道:“時茌平王給事住東頭,去廟二里許;永城李學士住西頭,隔三里。兩公素愛積書,亦素善生。生偶欲某書,亟賃驢走索,不得驢即徒步往,或令童子去。學士固善成其癖,雖盛夏,必親至架前抽卷軸付之,更仆頻索終不厭。給事亦愛其癖之類己,遇所請則假之無,必命駕購諸肆以應。再請若再無,必再購,遣小力持以報?!逼渲械耐踅o事、李學士即時任給事中的王曰高與侍讀學士李天馥。
離京南歸之際,江闿作詩寄答二人。其《寄答永城李詹事》詩云:“詹事愛文辭,賓客充堂宇。延攬不辭煩,鶉衣雜圭組。器量亦何深,非徒忘爾汝。借我架上書,宿我花間墅。燭影燦金卮,朝光下犀塵。知深累月中,道義空今古。游倦乃思歸,雨雪征途苦。蕭摵正愁人,歲暮添離緒?!痹谙蚶钐祓ケ磉_謝意的同時,流露出會試不中的惆悵與失意。
這幅借書圖冊,由康熙時期詩壇領袖王士禛題寫引首,數十位文士為之題詠,影響頗廣。魏象樞稱其“少年有志帷裳下,縹囊湘帙真盈架”。徐乾學贊曰:“讀盡五車堪鼓腹,珠還櫝在足怡神?!蓖跏慷G則為之求助:“誰人解似宣城守,手為江郎革半氈?!被蛟S,涉及借書之事,極易引發讀書人的共鳴吧。
繪畫與題詩中出現的“瓻”,是一種陶制酒壺,反映出當時習俗?!都崱酚性疲骸肮乓越钑?,借書饋酒一瓻,還書亦饋酒一瓻。”借書與還書之時,贈酒以示謝意,成為一種不成文的約定。據此,可知古人對書本知識所具有的無形價值的認可,以及讀書人之間禮尚往來的風氣。
“四獻長楊賦”
古代印書不易,得書亦難,書的價格非一般寒門士子所能承受。由于擔心破損丟失,出借圖書通常比較慎重。雖說不乏主張“不借不如不藏”的開明人士,但也有不少藏書者謝絕外借。借書人遭受冷遇乃至吃閉門羹的現象并不少見。
江闿前來借書,李天馥和王曰高有求必應。親自查找付之,并且不厭其煩,甚至在沒有所借之書時,專門為其購買。如此照拂關愛,實在令人感動。
康熙三年(1664),江闿首次進京參加會試落第。康熙九年(1670),因母親去世沒有應試。康熙十五年(1676),江闿已經四十三歲。至此,他四次負笈趕考,結果頻頻下第。為了前程而遠離親人,屢次赴京卻接連落第,江闿為之賦詩感懷。其《丙辰下第用癸丑原韻解嘲》共四首,詩中有云:“十年爭一隙,指屈羨吾身。幾見金門客,還為朝野人?!薄八墨I長楊賦,何堪鍛羽翰。天教鳩鸚笑,人老鵔鸃冠?!?nbsp;
《長楊賦》為西漢辭賦家揚雄所作。獻賦,有文人自薦希望受到皇帝賞識之意。詩中的“四獻長楊賦”,即指其四次趕考皆名落孫山。幾分失落、幾分無奈,幾許郁悶、幾許迷茫,幾多猶豫、幾多不甘,盡在字里行間。
屢敗屢戰,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絕不言棄,有時只是執迷不返。然而,那種矢志不渝、自強不息的上進精神,那種心懷天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不懈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來者為了實現人生抱負而不斷進取。顯然,好學上進的江闿,是那個年代讀書人的典型代表。
李天馥等人慷慨借書之舉,則體現出傳統士大夫的名流風范。身居廟堂,體恤下情,愛才惜士,熱心相援,這樣的故事,至今仍不失為佳話。
李學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