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視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5日下午,曾執導《中國文房四寶》、《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紀錄片導演吳斯做客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欄目。1月7日起,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年首,一部全景式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以安徽金寨縣59位開國將軍為主體人物的大型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和安徽衛視先后開播,央視頻、學習強國、嗶哩嗶哩、西瓜視頻等平臺也跟進播出,收獲上佳口碑。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便是吳斯。
搶救性拍攝詹大南少將
微動一動手指感慨萬千
導演吳斯
徽派:《八月桂花遍地開》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剛剛落幕,有收到印象深刻的反饋嗎?
吳斯:節目播出期間,微博話題#八月桂花遍地開# 閱讀量突破5000萬,金寨59位開國將軍的后代,紅二代和紅三代,他們非常感動,在群里給我們留言,從來沒有如此全面的反映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歷程的完整紀錄片,包括101歲的萬海峰上將,他不是我們安徽人,但是他跟我們的這些將軍們一起扛過槍,我們特別通知了萬老收看,他的秘書說301醫院的病房看不到央視紀錄頻道,他們就想辦法,在電腦跟前看,萬老看得非常認真,令我們感動。包括去年去世的我們安徽省最后一位開國將軍詹大南少將,他原來是南京軍區的副司令員,他去世時是105歲,我們通知了詹將軍的女兒詹化文老師,詹老師說和家人每晚都準時收看,希望節目組制作一些光盤,我們就說盡快制作,一定送到你們手里。另外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很多年輕的觀眾喜歡,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有大學生留言說,要以革命前輩為榜樣,做到有信仰、有追求、有行動,實現價值。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衷就在于此。
徽派:聽到這些肯定很開心,這是紀錄片的力量。
吳斯:對,我們團隊還是很興奮的。
徽派:這不是你們團隊第一次做這種題材了吧?
吳斯:之前有過,過去可能是單個人物,這次是大體量的重磅嘉賓,群像式反映,以金寨縣為原點,反映鄂豫皖根據地,反映大別山地區,這個應該在全國來說也不多見。
《八月桂花遍地開》劇照
徽派:大量的人物需要尋訪,主要的困難在哪里?
吳斯:一開始臺領導就定下來,我們和金寨合作。開始我是計劃從中抽取一二十位比較豐富的,有代表性的,做6集,這樣從容一些。但是領導要求,59位開國將軍一個都不能少,這個就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立項的時候,58位將軍都已經去世了。在世的就剩詹大南將軍,而且他當時已經在病床上不能說話。我們馬上就進行了一些搶救性拍攝,這些將軍的第一手資料是極其珍貴的,所以我們第一時間趕到了南京。詹大南將軍一直關心家鄉的建設,全家人省吃儉用,捐助了金寨的希望小學,我就設計,通過希望小學校長,帶兩個學生,去南京看望詹將軍。他的意識忽有忽無,家人照顧很好,當他女兒詹化文老師在他耳邊說“爸爸,咱們老家楊橋小學的代表,來看望您來了”,我聽到那個聲音其實也挺感動的,因為詹化文老師也70多歲了。詹將軍聽完手指動了一下。包括一些金寨籍、六安籍的老紅軍,我們都進行了一些搶救性拍攝。
追溯歷史從當下現實入手
重返過去讓參與變成洗禮
海報
徽派:很多將軍已經不在了,怎么做紀實性的還原和敘述?
吳斯:我們進行了一些搶救性的拍攝,去世了怎么辦?我們在對他們的后代采訪的時候,他們經常會說,老人家很少和我們講這些事情。真的很難。尤其是紅四方面軍的后代,說他們從來不說自己的故事。我說為什么呢?說他們很知足了,多少戰友犧牲在戰場上,自己從一次次戰斗中活下來,能夠活到新中國,過上這樣的生活,很知足了。
徽派:所以他們選擇不把那些苦難的記憶傳達給后代。
吳斯:是的,不說,也很少寫,我們掌握的資料非常少。我們看很多國外的片子,士兵會寫日記,但是我們紀錄片的主角,來自大別山的將軍,一大批是農民過來,文化底子比較薄弱,實際上最重要的是他們覺得不要說,他們已經很幸運了,活下來了。
徽派:樸實且偉大的一群人。
吳斯:對。我們翻閱各種資料,徐向前元帥的《歷史的回顧》,寫得非常詳實,紅四方面軍發展壯大的脈絡特別清晰,真實度特別高,我們以這本書,包括《金寨紅軍史》這些文字中去尋找,看有哪些可以挖掘的素材。
徽派:前期準備特別復雜。
吳斯:對,一個是通過大量調研,一個是充分的案頭工作。
徽派:準備工作有了,接下來紀實性的故事怎么才能講好又是挑戰了吧?
吳斯:六集體量300分鐘,時間跨度很大,從建黨之初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最后結束是在1955年的第一次授銜。這么大的跨度,將軍們的故事是發生在過去。怎么做好歷史的故事,吸引當下的觀眾?從當下現實入手,通過尋訪的手段,譬如紅二代、紅三代,有一些黨史軍史的研究者,中學思政課老師,作家、畫家、演員和軍迷,不同人物以不同身份,帶著各自的任務進入,就會特別身臨其境,就是從這里渡河的嗎?吃的就是這個野菜嗎?就是這個戰壕?就是從這里降落的嗎?有些地方還在大山里,有些地方變成了學校,有些地方變成熙熙攘攘的街道,把觀眾代入歷史發生地。
尋訪攝制中(資料圖)
徽派:這些尋訪者和我們的紅色故里有淵源么?
吳斯:首先是感興趣的人,另外,他們有不同的任務,比如演員王雅捷,當時她正在準備一個紅色題材的作品,她的父親王和泉老師是《再見了,大別山》的詞作者,他帶著女兒去尋訪,我們覺得特別好。包括一個年輕的作家帶著出書的任務去的,每個人跟這段歷史都有關聯。
徽派:有他們好奇的部分,追根溯源的部分。那這個經歷,讓他們自身發生變化了嗎?
吳斯:前幾天我們見到了李業坤老師,他跟我們第三集的導演張魁去了紅四方面軍戰斗的線路,最苦的線路,最后實在受不了了,翻山越嶺、懸崖峭壁,他說吳導,我去之前還是做了功課的,我作為一個黨史研究者,沒想到那趟下來有很多意外收獲,收獲非常大,再苦再難還是值得的。
強調電視化的表現手法
用聲音重塑將軍們性格
吳斯在徽派講述紀錄背后的故事徽派:通過他們的視角也看到你們的不容易。您拍了很多紀錄片也獲了很多獎,關于紀錄片真實性和故事性,你如何融合和平衡?
吳斯:我做這個節目,最強調的是電視化的表現手法。我們不是黨史軍史研究者,不要沉浸在材料中,充分運用電視化手段表現,不要走偏了。觀眾接受你,接受你要展示的故事。整個節目的結構和布局,59位將軍之外,還有和金寨革命相關聯的人物。我們金寨的第一位共產黨員蔣光慈,是從俄羅斯開始講述的。蔣光慈和劉少奇、任弼時一起去了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我們找到蔣光慈的檔案。我們邀請了一位俄羅斯著名的研究者,他會中文,給我們溝通帶來了極大方便——老師和同學對蔣光慈的評價,他的俄羅斯名字是什么,非常詳實,這些資料很多蔣光慈研究者估計都沒有看過,包括他同學給他的信、照片,學了哪些科目,都非常詳實。比較戲劇化的是,蔣光慈小學有位老師詹谷堂,是進步教師,影響了蔣光慈的人生路。蔣光慈從俄羅斯回來,又影響了老師詹谷堂走上革命路,這是師生間的佳話。還有,羅榮桓元帥的夫人林月琴,也是在詹谷堂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的。蔣光慈1926年出版的小說《少年漂泊者》是當時的超級暢銷書,國民黨當局的“禁書”,再版了18次,影響了胡耀邦、習仲勛、陶鑄等領導人,這個怎么能放掉呢?所以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的主體人物有80多位,后來我們采取打包方式,經歷過同一次戰斗的(打包到一起),群像式的,朋友圈一樣。重大節點不放過,搜集群像式小故事,6集梳理完了,每一集的人數是不均勻分配的,與每一集的主題相關。
紀錄片拍攝現場
徽派:這個統籌和工作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吳斯:第三集講紅四方面軍,聚集了20多位將軍。我們的分集導演一開始頭大,克服重重困難做下來。
徽派:大的框架搭起來,有主有次。
吳斯:對,這樣觀眾印象深刻。電視是畫面和聲音相結合的藝術,我的考慮是,沒有將軍們的第一手視頻資料,我想到用廣播劇的方式,用聲音進入,塑造將軍的形象和性格。翻閱了很多將軍的自傳和別人寫他們的書,用配音演員,都是給譯制片影視劇配音的,觀眾看畫面的同時,通過聲音的塑造來想象將軍的個性和人物特點,聲音的介入是我們新的嘗試。
女性導演不想正面戰場
小切口妙角度直指人心
詹大南將軍女兒詹化文給吳斯看老照片
徽派:框架和形式有了,如何傳遞情緒情感的部分,作為女性導演是不是更有優勢?
吳斯:宏大的題材,主要的氣質是陽剛氣,但是大的格局下,我們要體現女性導演的優勢,挖掘人性中美好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軍民魚水情,是我們要特別捕捉的,能更好地打動觀眾。第五集,紅二十八軍堅守大別山三年游擊戰,從我們得到的反饋看,大家都get到了那幾個動情點。
徽派:你有自己拍攝的初心?
吳斯:我們不想正面表現戰爭,從電視包括電影的表現方式,正面戰爭,我是女性我不關心這個,我關心戰爭背后的故事,戰爭前五分鐘,生死抉擇時的膽怯和猶疑,好多東西不能從正面攻。所以我們是小切口和巧妙的角度。
徽派:你有說過想把這部片子打造成有聲有色的面對年輕人的思政紀錄片,怎么理解?
吳斯:思政課很重要,特別對學生來說。學生不愿意接受硬邦邦的教育,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將士們的故事,讓他們感受那個年代先輩的付出和貢獻,感受到現在的和平來之不易,歷史、現實、未來,通過我們的方式讓更多年輕的觀眾感受到,紀錄片式的思政課。
劇照
徽派:除了配音還有什么特別的“聲音”?
吳斯:原創音樂,這次是非常成功的。兩位作曲,謝國華老師和他的學生徐興民,謝老師80多歲,他的專業和敬業,讓我們非常感動。起初我們考慮人選的時候沒有想到謝老師,從北京到上海到南京,沒有發現特別合適的,后來和南京特別出名的錄音師陳小東老師聯系,他就問你有沒有考慮謝國華老師,我說我做《嚴鳳英》時就是和他合作,我說他還在創作么?他說當然了,經常給我發國外影視音樂。謝老師有交響樂的基礎,對大別山又特別了解,80年代創作了一部舞劇《冬蘭》,就是大別山題材,他探尋我們的主題,我們想要達到的精神層面,人物脈絡,都會了解一清二楚,特別嚴謹認真。我給他的時間很有限,最初的靈感來自我跟他說的俄羅斯的故事,隔著電話用鋼琴彈給我聽,我說太棒了,我要國際范兒,也要民族特色,特別準確。謝老師擅長用竹笛,大別山特別適合用竹笛,一下子抓到片子的氣質,幾段主旋律寫得特別好,我非常滿意。
徽派:他的音樂思維是偏傳統的嗎?
吳斯:沒有老觀念、老思想。我們是用交響樂隊演奏的,有明亮的、抒情的、低沉的、急促的,有大提琴段落、小提琴段落、手風琴、口琴,草地夜行的時候用了一段口琴,音樂是不同的調性,我們的故事也要起承轉合,悲壯的、抒情的、肅殺的,不同的情緒在一起。
繪聲之外還有專業繪色
艱難困苦中顯偉大人性
創作團隊
徽派:“色”這一塊有哪些亮點呢?
吳斯:之前《中國文房四寶》是我們省第一部4K紀錄片,那個磨合之后,這部片子攝像團隊還是同一個北京團隊的??倲z影徐欣,是一個非常職業的攝影師,完全是投入的,敬業精神是很好的。咱們片子非常苦,非常艱險,第三集拍長征,一圈下來,他們整個團隊有一次去了30多天,從安徽到四川、云南、甘肅很多個點,徐欣牙齒發炎天天吃不了飯,研究鏡頭怎么捕捉和表現,始終和導演在溝通。攝像團隊是非常成熟的團隊。包括我們的航拍團隊,賀孝山應該是安徽最好的航拍攝影,前幾天我兒子抽空看了第三集、第四集,看到河南伏牛山,白雪皚皚的的航拍畫面,他說媽媽你們這個鏡頭可以和張藝謀媲美,我說你這個評價特別高。航拍不僅是俯瞰,很多貼近人物和環境,中景、小全的景別,畫面敘事性特別強,也是加分的,功不可沒。
徽派:以前不少紀錄片導演來過徽派,經常聽到很辛苦的一面,理念的融合,大家都要爭半天,你這方面有沒有優勢?
吳斯:我們這個團隊,老弱新,是這么個組合,我們開始參與調研的導演以女性為主,都是女漢子。有導演懷孕,不能繼續,另外一位部門調整,一位退休,都沒有留在這個項目,中間有青黃不接,后面陸續進來幾位導演,聽說我們做這樣的題材,有導演就退了,但是這幾位導演,韓德良、丁曉明都是知難而上,都是超過五十歲的人。老同志不怕艱難上,我們是老中青結合。從欄目、從新聞轉型紀錄片,兩位分集導演都是第一次。還有一位張俊楠導演從來沒有做過節目,我說我有點后怕,因為她當時主動要求想做,跟我要求很多次,我說帶著你嘗試一下。一開始完全不懂鏡頭,不懂怎么創作,三年下來,把節目能攢起來。自己的歷練和大家的幫助,離不開各位老師給她的幫助,一個小白被磨煉起來。其實挺危險的,以后不能這么做。我擔心如果片子成功了她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進步空間還很大;還有一種可能她被這種操作壓垮了,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團隊確實青黃不接了,沒有辦法。熬下來,是很大的收獲。
海報
徽派:熬下來就有收獲。你看成片時有什么感受?
吳斯:應該是這樣的,片子首先要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感動別人。有幾個故事,我每次看都會有眼睛一熱的感覺。拍攝過程中我們到了很多紅軍的墓園,你看一座座墓碑,很多沒有名字的,給我們觸動非常大的。四川通江王坪一個紅軍烈士陵園,1934年紅軍自己給戰友建的,現在兩萬多烈士安葬在那里,一萬多無名烈士。各種各樣規模的,山窩窩里的,非常簡陋的,都有。實際上,你看看那些埋葬在那里的人,震撼非常之大。他們也都是年輕娃娃,也就一二十歲,回不到家鄉,看不到解放。我們受到很大震撼。我們看似是在表現59位將軍,實際上我們在說10萬金寨兒女,在說鄂豫皖,在說大別山人,在說他們永遠聽黨話跟黨走。這部片子給我們創作者觸動,通過我們的故事,讓當下的年輕人受到感染,啟發他們更進一步的行動。除了央視紀錄和安徽衛視,我們小屏上也都有播放,學習強國和B站,我們就是想讓更多年輕觀眾看到,受到感染和啟迪,希望紅色基因能夠有所傳承。
徽派:剛剛提到你兒子,無論B站的年輕人還是你兒子,你會怎么安利《八月桂花遍地開》?
吳斯:我兒子也是我的忠實觀眾,現在高二,之前那部《中國文房四寶》,播出之前他已看了很多遍。這次他抽空看了第三集、第四集,一邊看一邊評論。他喜歡音樂和解說的聲音,還有對地圖感興趣,說你們地圖做得帥,能感受到革命前輩從敵人重重包圍之下穿出來,突出重圍,非常艱難,非常了不起。我們另外一位導演魯慧的孩子,小學生,每天按時在央視紀錄頻道追著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徽派:真好,看來你的初心和使命也算達成了,這是當代最挑剔的一批觀眾,也是他們最需要的。讓他們看到艱難困苦中的堅定信仰和忠誠情懷。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文 薛重廉/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