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今天,恰逢合福高鐵開通運營十周年,大皖新聞記者跟隨“合福高鐵安徽行”采訪團一路走訪合福高鐵安徽段各站點,感受十年間的萬千變化,見證中國速度讓“流量”變“留量”的動人時刻。
從14趟到528趟,合肥南站運力提升37倍
十年光陰流轉,合福高鐵的開通運營讓合肥南站的線路范圍逐漸擴大,連接起中原、江淮、長三角等區域的核心城市,基本形成貫通東西南北的“米字型”格局。
6月27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南站,人潮涌動,熙熙攘攘,往返旅客有序出行。談及合福高鐵開通運營這十年里的變化,上鐵集團合肥南客運車間主任顧軍感觸頗深。
“十年來,合肥南站的線路由最初的2條增至7條,開行列車由建站之初的14趟增加至如今高峰期528趟,運力足足提升了37倍。”顧軍告訴記者,自2015年合福高鐵開通后,商合杭高鐵北段、南段,京港高鐵安九段相繼開通運營,密集的高鐵網絡為居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大幅縮短了合肥與國內其他城市的時空距離。
“(合肥南站)逐步形成了輻射全國24個省、20個省會城市,客流由十年前的幾千人,到如今日均到發旅客超10萬人次的格局,不斷刷新著建站以來的歷史記錄。”顧軍說。
合肥南站候車大廳
從8小時到4小時,首發照片記錄中國速度
2015年6月28日7時58分,G2621次列車作為合福高鐵首發列車駛離合肥南站。時任廣播員的張純君親歷了這一歷史時刻,站臺上揮舞著的旗幟、相機閃爍的閃光燈、窗外掠過的新站房......一幕幕過往,令她記憶猶新。
“首發當日經過南陵站,當地村民很少見過高鐵,他們在那里駐足觀望,向我們招手揮舞,我們到站時還會與我們合影留念,我到現在都記得當地的村民的淳樸。”如今的張純君,已經是上鐵集團合肥客運段高鐵一車隊列車長。回憶起合福高鐵首發列車的情形,張純君向記者展示了兩張照片。
“這張是2015年6月28日G2621次列車到達福州站時我們班組拍的一張合影。另一張是在首發列車上我們進行的文藝匯演,主要演了黃梅戲。”張純君說。
合福高鐵的開通運營,將合肥至福州的行程時間從原來的8小時縮短到4小時。“合福高鐵彰顯了中國速度,縮短了很多人從家到工作地的距離,為人們往返家鄉、陪伴父母提供了便利,返鄉的游子也越來越多。”張純君感慨道。
乘務員展示合福高鐵首發列車照片
給時間“打個折”,讓“流量”變“留量”
被譽為“最美高鐵”的合福高鐵,自開通運營以來,不僅拉近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也牽動著流量、激活著文旅、賦能著產業,日漸成為連接區域經濟的大動脈。
6月28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福高鐵黃山北站。一位從黃山北站出站的詹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常年往返于合肥、黃山兩地,深刻感受到了合福高鐵開通運營十年間為出行帶來的便利,“以前去合肥坐綠皮車要6個半小時,現在只要一個多小時。”
給時間“打個折”,使遠途成咫尺,更讓“流量”變“留量”。記者從黃山北站出站后,一路沿綠樹清溪來到黃山市西溪南鎮。“以前的石橋村很偏僻,交通不便。合福高鐵開通后,我們村迎來了新機遇。村民出行更便捷,外出求學、經商、旅游等都更加便利,甚至還有很多人返鄉創業開辦民宿。我們的村民既是旅游參與者,更是發展成果的共享者。”西溪南鎮石橋村黨支部書記吳柏枝說。
吳柏枝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之前去上海只能途經杭州一路坐大巴車過去,要坐10個小時。現在從家門口坐高鐵直達上海虹橋,不到3個小時。我們現在可以在家里吃個早飯,然后去杭州吃個午飯,再到上海吃個晚飯,吃過晚飯當天還可以回家。”
十年間,合福高鐵的開通運營為沿線地市留住了發展機遇。無為市發展改革委鐵路辦專職副主任趙淼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自合福高鐵開通運營以來,助力無為形成了“半小時到合肥、兩小時抵滬寧”的交通圈,使無為全面融入了長三角“同城化”發展格局。“高鐵極大改善了交通條件和營商環境,有效破解了企業的發展瓶頸,使無為的產業生態更加優化,成功構建了電線電纜、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綠色食品、羽毛羽絨、大數據等現代產業體系。”趙淼說。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行駛在合福高鐵安徽段線路上。 張衛國/攝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魏順順 記者 劉旸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