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6日,紀念賴少其先生誕辰110周年的“皖韻徽風·師晶藝術展”在合肥市文化館(賴少其藝術館)迎來收官日。這場持續二十余天的文化盛宴,以徽派版畫為核心,串聯黃梅戲、徽劇等多元文化元素,開展首日便刷新文化館單日入館人數紀錄,在“古與今”“刀與木”的碰撞中,書寫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篇章。
從刻書附庸到藝術覺醒的千年嬗變
安徽版畫的根系深植于徽州刻書業的土壤,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版畫在明代創造了中國版畫藝術的黃金時代。
在明代,徽商崛起帶動刻書業井噴,古徽州歙縣虬村黃氏刻工的崛起,使徽派版畫成為我國古代版畫最輝煌的部分。歷史上不少畫家如丁云鵬、黃應澄、吳廷羽、鄭重、陳洪綬等人均為版畫繪圖,再由黃氏高手鐫刻。
藝術展展出的部分木刻作品
明萬歷年間,徽州刻畫家采用套印法印出朱墨本《閨范》。同時,徽州刻畫家們采用涂板與套印相結合的方法,印出了《程氏墨范》一書,共著色5種,是當時施色最多之本。1606年,黃一明捉刀梓雕《風流絕暢圖》等,都是雙色乃至多色套印,比歐洲彩印本插圖要早100多年,故有“世界版畫中國之最,中國版畫徽派之最,徽派版畫黃刻之最”之美譽。
在本次展覽中,展廳內還同步展出關于新徽派版畫歷史資料、60件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精選的徽州老物件及清朝以前的徽州墨模木刻,帶觀眾穿越千年,細品傳統藝術的肌理之美。
新徽派版畫與徽州文化的血脈互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6月6日下午,《天仙配》唱段在賴少其藝術館響起,安徽省、市、區戲劇家協會成員的表演,將觀展氛圍推向高潮。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并非“皖韻徽風·師晶藝術展”首次與傳統藝術牽手。
師晶的作品《如夢》便融入了戲劇元素
“展覽期間,徽劇、廬劇、黃梅戲演員多次觀展,共探新徽派版畫的傳承路徑。”師晶介紹,在他的日常創作中,也時常融合徽州歌謠、古建筑等徽派元素。本屆展覽也匯集了師晶徽派美術創作的版畫、油畫等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黃山勝景 天下奇觀》《天柱神韻》《巢湖頌》《徽州歌謠》《一條大河波浪寬——引江濟淮工程禮贊》《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多幅巨制。
師晶正在創作版畫(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師晶長期致力于安徽社會文明建設題材的徽派美術創作,專注于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弘揚民族精神,創作上著力表現祖國山川之美,頌揚新時代精神,為美麗中國、美好安徽作了精彩代言。
徽州版畫“木石精神”在高校中薪火相傳
在安徽藝術學院版畫教室,教師張婷婷常手把手示范刻刀技法:“不同刀具、力度,能呈現迥異的畫面質感。”她常以師晶系列版畫《徽州歌謠》為例,講解創作構思和肌理刻畫等。
作為省內唯一開設繪畫專業版畫方向的高校,安徽藝術學院的傳承脈絡清晰:張婷婷自畢業后隨師晶學習,參與創作的世界制造業大會、天柱神韻等作品,既融合傳統版畫技巧,又創新繪畫手法,更留下師徒共署的落款。
張婷婷與師晶等人共同創作的世界制造業大會主題作品
“本屆藝術展期間共有13所省內高校來館參觀學習,并舉辦了多場與觀眾交流活動。”師晶坦言,他始終踐行魯迅對賴少其“做一木一石”的寄語,致力于新徽派版畫在大中小學的實踐傳承。教學中,他鼓勵青年人創新,“刻刀是有體溫的,傳統技法不是枷鎖,而是讓今人觸摸歷史的媒介。”這種“守正創新”的理念,讓安徽版畫在高校工坊中,完成從“技藝傳遞”到“精神共鳴”的跨越。
師晶正在向學生傳授版畫技藝(受訪者供圖)
從唐宋刻刀下的經卷插圖,到當代高校里的數碼版畫,安徽版畫始終在“刀與木”“古與今”的碰撞中生長。它既是徽州刻工的匠心沉淀,也是現代版畫師們“以刀代筆,刻繪時代”的精神延續——那些深淺不一的刀痕里,藏著安徽文化的筋骨,也映照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生生不息。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