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晶流量最大的一件作品,肯定是新橋機場航站樓的《黃山勝景天下奇觀》。5月16日,“紀念賴少其先生誕辰110周年——皖韻徽風·師晶藝術展”開幕,作為師晶首次個人展,此次展覽強調的不是流量,而是賴少其、師松齡和徽派版畫的傳承。在師晶看來,徽派版畫的榮光可以從過去射向未來,因此他愿意成為一木一石,銜鐫刻于心的“木石精神”印章,用最樸素的做法去實踐這種精神,成為一個為推廣徽派版畫盡綿薄之力的人。
打造沉浸式藝術空間
徽派:籌備這樣一個畫展也挺不容易的,這次個人藝術展為什么選在這個時候推出?
師晶:今年的5月16號是賴少其先生誕辰110周年,用展覽形式向賴少其先生致敬,是我多年的愿望。這次我的個人藝術作品展,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安徽省美術館、合肥市文化館、賴少其藝術館共同主辦的,5月16號到6月6號在賴少其藝術館展出。展覽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從1959年到1978年安徽新徽派的經典代表性作品,包括從1959年開始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創作的作品,還有安徽廳再次裝飾的時候,創作的表現安徽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工農業方面題材的部分大幅版畫作品。
徽派:我看有一個館里有不少徽風濃郁的作品,還跟源泉博物館聯動,擺放了很多徽州老物件,就特別有那種沉浸式的感受。
師晶:是的,這也是展覽的一個特色,就是讓藝術更多地融入生活。另外兩個廳,其中一個廳叫徽風廳,主要是我創作的表現徽州風情的版畫和油畫。30多年來的創作,選了一部分代表性作品,其中有“徽州歌謠”系列。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以寫生為主的,在這幾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我深入徽州人家,每每被這些徽州生活的景象和狀態尤其是生活中的老物件深深地感染和打動。所以我在想,我辦展覽的時候能不能上面放我的作品,下面安排相匹配的老物件來襯托,讓觀眾有走進徽州的沉浸式體驗?承蒙安徽源泉徽文化博物館支持,他們精選了60多件徽州生活的代表性典藏,布置進了徽風廳。
徽派:這也是藝術館和藝術館之間的一種聯動了。
師晶:對,讓觀眾有一種走進徽州人家的感覺。不僅僅是看墻上平面的畫,可能每一件小物件,都會產生很多的聯想。其中有一幅作品《徽州歌謠》,下面就布置了一套徽州人家的廳堂,桌椅板凳案面一應俱全,讓觀眾能近距離地走進去打卡,增強體驗感,情景交融,珠聯璧合,就感覺能進到畫中一樣。
徽派:這次展覽里邊也暗含著一條線,就是從賴少其賴老到您父親師松齡大師,再到后面包括您在內的新徽派版畫的翹楚們,傳承的脈絡和意味還是很清晰的,包括您布置的一些新徽派版畫珍貴歷史資料,都明顯地體現了這種傳承性。
師晶:新徽派版畫創作,體現在一個“新”字上。古代徽派版畫,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輝煌。在那個時代甚至更早期,古徽派版畫傳到了歐洲,比歐洲彩色印刷術還早了一百多年?;诊L廳里面還有2010年我在《美術》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從徽墨對徽派版畫的影響,徽墨四大墨譜怎么傳到歐洲去,怎樣跟西方藝術上溝通,尤其是版畫的溝通,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中間的展柜放了很多我們徽派版畫代表傳承人黃勇提供的木模構件。我們徽派版畫是2006年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勇提供的這一批老的木模構件,正好配上了我的這篇研究性論文,相得益彰,感受更深。
有這么一句話,世界版畫看中國,中國版畫看安徽,安徽版畫看黃氏。在明朝萬歷年間,歙縣虬村黃氏家家戶戶都是以雕版和印刷為生,整個村莊都是,出了很多的名家,當時被喻為“雕龍手”,這都是有史可查,有地方志和族譜記載的。魯迅先生提倡新興木刻,屬于創作性版畫,不同于古代徽派版畫由三方合作完成?;张砂娈嬍怯尚掳伯嬇纱硇援嫾移鸶遄?,交由歙縣虬村黃氏一族,由“雕龍手”們將畫家的創作精神轉化為木刻的語言。我們四大名著里面的這些插圖,多數都是徽派版畫,這些書籍隨著很多墨譜傳遍全國,走向世界?;张砂娈嬀褪沁@樣走向了世界。
將“木石精神”傳承下去
徽派:您這次畫展不搞研討會,這20天您都在這里,向來看展的人推廣新徽派版畫,這也是您自己比較有匠心的設計吧?
師晶:這也是我的一個心愿。我是第一次辦個人展覽,恰逢賴少其先生誕辰110周年這個契機。賴少其先生晚年作品,上面都刻有一方印,叫木石齋,他自己也提出以木石精神自勉。魯迅先生1935年曾給年輕的賴少其回過一封信。當年賴少其把他的很多木刻畫寄給了魯迅先生,其中附了一封信,求教于魯迅先生:現在比較彷徨,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魯迅先生在回信(這封信收在了魯迅全集第十卷)中說: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
徽派:咱們賴少其藝術館的外立面,好像也是一木一石的理念。
師晶:這個造型就是采用木頭片、石頭片做成,既是一個紀念,也是設計上的一個理念。像我辦這個展覽,剛才您提到的不搞開幕式,不搞研討會,就是希望集中精力在有限的展出期,把這次展覽、這個展館變成版畫推廣的道場。歡迎廣大的師生到這里來開展交流活動。你看這個展廳里面拆掉了幾面墻,放一些我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在這個皖韻廳里面最主要的位置,是我們皖山,這幅畫兩次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畫6米寬2米高,這是第一次在安徽拿出來進行完整的展示。這幅畫我先后做過三個尺寸,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就是6米×2米的尺幅,把這里騰出這么大的空間,我們還要搞體驗活動,以導賞為主,開展公共教學活動。
徽派:這也是“一木一石”精神的實際操作和具體表達。
師晶:展覽一進大門的第一張,應該要掛我最主要的一件作品。但我掛了木石精神,用海報設計的木石精神,用53張照片組成了一個大大的“師”字,我本人姓師,同時也肩負師道傳承的責任。這53張照片,是我近十年來和版畫同道們在全省進學校、進社區開展版畫推廣活動的照片。新徽派版畫要想更好發展,把老一輩賴少其先生的木石精神傳承下去,最主要的是靠人,靠人來傳承。我們應當給青年人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條件。我本人盡了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從亳州到黃山,我進15所高校進行過宣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高校開設版畫專業。因為我們徽派版畫是非遺項目,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輕人不參與,那怎么會出作品呢?人才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我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會造就出一批新徽派版畫的傳承人,也必然能夠創作出更加優秀的弘揚中華先進文化的版畫精品。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