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勞動最光榮!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在“五一”這個禮贊勞動、致敬奉獻的日子里,大皖新聞啟動“與你‘同崗’——‘五一’職業副本體驗卡”特別策劃,安排多路記者“化身”垃圾清運工、軌道檢修員、外賣小哥等普通勞動者,用腳步丈量凌晨的軌道,用雙手感知清運工的不易,以親歷記錄那些支撐城市運轉的微光。這些沾滿汗水的故事,是對“平凡鑄就偉大”最生動的詮釋——勞動者的每一份堅守,都是時代最美的底色。
“我們一天要傾倒200多次垃圾,干我們這份工作一天都不能懈怠,要保證垃圾日產日清?!钡估俏覀兠總€人習以為常的小事,但對于這樣一群人來說,卻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敢有絲毫懈怠的大事。
時值“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大皖新聞記者走進合肥市廬陽區永青垃圾轉運站,沉浸式體驗環衛轉運工人的日常工作。
一個月至少用壞4、5把大掃帚
"我們清運垃圾的第一個環節是用垃圾車將垃圾傾倒進泊位,你可以上車跟著司機師傅感受一下。"下午3:00,在永青垃圾轉運站副站長潘慶龍的引導下,記者跟隨垃圾車駕駛員宋值文,在車內學著操作傾倒按鍵,"先按下這個鍵,燈會變綠,再長按另一個鍵,開始傾倒。"隨著垃圾車后箱打開,一車垃圾傾倒而下,"我們一天要傾倒200多次垃圾,轉運站一天的轉運量接近1000噸,夏季七、八月份的時候轉運量最大,最高峰能達到 1180多噸。"
完成了垃圾清運的第一個環節,記者走下車,看到了手持掃帚和鐵鍬的潘慶龍。"傾倒后泊位周邊還有一些殘余垃圾,我們要用人力把它清理干凈。"走到泊位旁,腳邊遍布垃圾,一股濃烈的臭味向我們襲來,即使戴著厚實的口罩,也難以阻擋垃圾散發出來的氣味。"潘站長,我來幫您吧。"記者拿起掃帚便開始清掃殘余垃圾,卻被走過來的潘慶龍打斷了,"你這樣掃的方式是不對的。要這么斜著掃,才能更好發力,掃得又快又好。"潘慶龍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大掃帚,一個月至少用壞4、5把。
記者體驗清掃垃圾
"我們清掃泊位大廳就像自己洗衣服一樣,要洗兩次,清兩次,保證干干凈凈。"潘慶龍告訴記者,傾倒完垃圾"善后"也很重要。"我們還要用水管沖洗地面、撒清潔劑去除地面油污,最后再進行刷洗作業。每次倒完垃圾都要把泊位大廳徹底清掃一遍。"記者跟隨潘慶龍一同用推水器將清潔劑沖刷干凈。潘慶龍一邊推水,一邊向記者感慨道,"我們這個大廳大概有500多個平方吧,每次清掃干凈,還挺有成就感的。"
大皖新聞記者(左)與潘慶龍一同推水刷洗地面
"干這份工作一天也不能懈怠"
不知不覺間,清運工作完成時已經是下午5點多鐘。"我們最后還要檢查下壓實器設備。"潘慶龍告訴記者,轉運站的垃圾會通過壓實器進行壓縮,而后運送至焚燒廠進行焚燒。
設備356天日日運行,而潘慶龍的工作也是這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往復。"我工作11年了,干我們這份工作一天都不能懈怠,要保證垃圾日產日清。"
"我們也有夜班,夜班的工作量特別大,基本上沒有休息。"當遇到市區有大型活動時,潘慶龍和同事們甚至會延長工作時間,全力保障活動產生的垃圾能夠及時清運,"比如合肥的龍蝦節,我們從上午一直干到夜里。"
潘慶龍說,自己剛接觸這份工作時,也會有抵觸情緒,"后來我就自己調整。而且我們單位的王忠還是合肥市勞動模范,在他的帶動下,我們也越發干勁十足。大家都意識到,這份工作很重要。"
"做這份工作,家人支持理解嗎?"聽到這個問題,潘慶龍笑著嘆了口氣,"其實一開始我家里人也是不理解的。我身邊很多人對我這份職業存在一些誤解。"潘慶龍告訴記者,為了讓家人從"不理解"轉變為"理解",他特意帶家人來轉運站實地參觀,"我帶他們看看我日常的工作,他們也覺得這份工作很不容易而且很重要。合肥的環境能這么好,其實我們環衛轉運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結束工作時,手套變"黑"了
記者手記:
結束了半天的沉浸式體驗,記者脫下已經被汗水浸濕的工作服,摘下滿是灰塵污垢的手套,胳膊上還留下了被蚊子叮咬的印跡。僅僅是半天的職業體驗,就已是十分辛苦,可想而知這份職業的不易。每一次轉運,每一次清掃,都是為了讓環境更美麗、讓城市更美好。
平凡亦有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感謝每一位環衛轉運工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辛勤付出,致敬每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者。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魏順順 王騰飛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