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合肥熱心市民歐陽林斌在包河公園北邊護坡綠化帶,發現一塊規整且風化程度較高的條石,猜測是合肥古城墻遺留物(詳見大皖新聞2月11日報道)。新聞報道后,包公園運營管理部門邀請多位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分析條石的來歷及是否有文物價值。
2月19日,包公園運營管理部門人員表示,看到大皖新聞報道后,他們很重視,第一時間將條石搬離保存起來。
為了搞清楚條石的來歷和價值,包公園運營管理部門于21日下午,邀請省文史館員、著名考古學家、凌家灘考古首任領隊張敬國,省文史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翁飛,省文史館員、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云勝,省文史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戴健,安徽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教授張愛冰,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汪煒等六位專家組成調研組進行考察。
26日,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經實地考察并舉行座談會,調研組得出意見如下:此塊條石是在包河腳印塘清理時發現,放置在附近包河綠化帶草叢。條石風化較嚴重,說明年代較久,且條石有多面加工痕跡,說明當時是為一定工程項目使用的:可能是包河護堤石;也可能是包河北沿岸環城公園路(即原合肥舊城墻基址)護基石。
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汪煒主任表示,市民發現條石后,包公園管理部門第一時間向文物管理部門匯報,并將條石收存保護起來,這種做法很好。
專家們一致認為,市民們的熱議反映了合肥人民對合肥城市歷史文化的熱愛,為合肥在城市建設中更加注重文物保護打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下一步,最好請有關文物部門予以鑒定,弄清條石真實年代和用途。
熱心市民歐陽林斌發現的條石。
座談中,專家們從一塊條石的發現,談到一座城(合肥古城)、一條河(包河)以及包公祠、香花墩的變遷,一致認為:合肥出了個“包青天”,包公作為有世界影響的千年清官典范,是合肥擁有的珍貴文化遺產和靚麗城市名片。在今天,要倍加珍惜,進一步做好包公文化,并就如何提升、助力包公園建設,提出許多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意見。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實習生 馬玲娜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