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合肥“香花墩”地名引熱議:“香花墩”很古很神奇,而且是移動的

大皖新聞訊   “香花墩”是合肥的老地名,被視為合肥包公祠的永久駐地,它承載了合肥古城諸多歷史印記。大皖新聞2月12日報道后,引發廣大讀者的關注與熱議。

“香花墩是從城內移址到城南外的地名。”“香花墩在縣橋即老市政府南。”一時間,讀者們議論紛紛。

那么,“香花墩”這一名稱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它與包拯有何歷史淵源?香花墩和包公祠最初坐落在哪里?帶著上述疑問,2月13日,大皖新聞記者繼續深入采訪。

圖為2005年,經過合肥市圖書館的努力,《香花墩志》由中華書局仿古石印出版

香花墩名應該比明代要早,可能宋元時期就有了

研究包公文化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江淮文化遺產和歷史地理學者張靖華表示,明代崇禎時期有一種說法,認為香花墩是包拯在合肥城內讀書的地方。后來在城外水中的墩臺修建包公祠時,便把香花墩的名字從城內搬到了城外。但他認為此說法可信度不高。

至于香花墩的來源?張靖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明代開始,情況就不太清楚了,各種說法都有。有一種說法是香花墩是以前包拯在合肥城內讀書的地方,后來連名稱一起轉移到城南的水中墩臺上。還有人認為,香花墩是北宋時期小鳳凰橋邊的一個墩臺,位于金斗河中間。這些都是推測,因為明代已經不了解香花墩名稱的來歷。從這里就可以知道,香花墩的出現應該比明代要早,可能在宋元時期就有了。他認為,香花墩或許因附近建有佛寺而得名。”

圖為李恩綬《小鳳凰橋巷訪包孝肅故宅》(謝丹供圖)

為了進一步探究香花墩的由來,2月13日中午,記者采訪了合肥歷史記憶搜尋者謝丹先生。他表示,張靖華博士認為香花墩有可能出自佛教用語的觀點很新穎,他查閱了明清時期的資料,比如清末李恩綬版的《香花墩志》,有關于香花墩是包拯的讀書處和原來位置在城內的記載。

此外,謝丹還查詢了明朝的地方志,明朝萬歷《合肥縣志》記載:包孝肅公故宅,在鳳凰橋巷,今為民居。明朝崇禎《廬州府志》記載:包孝肅公故宅,有讀書臺,呼為香花墩。“我查了這些方志,香花墩應該最早在城內,鳳凰橋巷,后來移到城南外的。”不過,謝丹也表示,他查詢的這些資料,距離包拯生活的時期也過了幾百年了。

“香花墩”在古廬州可能“移動”過

2月13日,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戴健,他介紹,包拯生于肥東縣包公鎮老家,其父在合肥城內購宅后,包拯幼時便在城中家宅之香花墩讀書。天圣五年(1027年),28歲的包拯“一舉甲科,拜八品京官”。從38歲正式踏入仕途輾轉各地,到63歲病卒任上,包拯德行兼備,被朝野上下褒揚。

傳說包拯將要退休時,皇上要給他封地。包拯推辭不掉,于是只要了家鄉合肥護城河南岸一段水面,說讓子孫后代自食其力,在這里種菜養魚,維持生計,又不好分水面。這里后來稱為包河、包家池。

包拯在合肥大約生活了40年(38歲以前,加任廬州兩年)。南宋淳熙九年(1183年)臘月,詞人韓元吉在《廬州包馬二公祠記》提到:“公之舊宅毀于兵火,而表臺巋然獨存,號為節婦臺云。”即包氏家宅在節婦臺前。萬歷《合肥縣志》載:“包孝肅公故宅,在鳳凰橋巷,今為民居。”崇禎《廬州府志》則補了句包孝肅公故宅在“鎮淮樓西”“有讀書臺,士人呼為香花墩”。嘉慶《合肥縣志》中“合肥縣傅郭城圖”則明確標注了“包公舊宅基”。《續修廬州府志》亦添加“瀕淝水”語,這里“淝水”指城內金斗河,為南淝河故道。

圖為清嘉慶《合肥縣志》中廬陽八景之鎮淮角韻圖(戴健供圖)

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中的包公池(戴健供圖)

戴健考證后認為,“香花墩大致位置在縣橋,即原市府廣場一帶。準確地說,在今徽州大道與安慶路交口丁字路東。少年包公曾隨家人居此城內家宅,亦在香花墩讀書。香花墩后來名移城南包公祠,那是后話。”

圖為合肥包公祠內的“廉泉”

圖為合肥包公園內的包拯戲曲蠟像

包拯去世第四年,合肥城內有了最早的包公祠

歷800年滄桑,合肥故城面貌大改。光緒《香花墩志》刊李恩綬《小鳳凰橋巷訪包孝肅故宅》,其中有:“謙老(王尚辰,號謙齋)邀予訪其處,徘徊久之”“巷內陸,近為葉提督(葉志超)所購。橋側向有小碑,勒'包家故宅’四字,今不復存”,應毀于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交戰時。

關于包公祠,戴健介紹,宋治平三年(1066年),也就是包拯去世的第四年,合肥城內有了最早的包公祠。《輿地紀勝》記載:“包孝肅公祠堂,在興化寺,治平中太守張環作記”。當時廬州郡守張環曾作《孝肅包公祠堂記》。張環的《孝肅包公祠堂記》后來刊存于《包孝肅公奏議》中。“記”中載:“公昔為鄉郡,有佛寺曰興化寺,僧仁岳嘗被公遇,今以其居之西偏屋辟而為祠,立公之像”。包拯生前好友、崇敬其為人的仁岳和尚建祠供奉包公。

《孝肅包公祠堂記》對包公的業績和影響有獨特的評述:“宋有天下,復逾百歲,其名于時者:若皇甫君選之學識,不及于顯,馬忠肅公亮之材,不盡其用,其全者,包孝肅公拯一人而已。”張環認為,皇甫選雖學識淵博但不夠顯赫,馬亮雖才干過人卻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惟具備經天緯地之才又能充分施展的,“拯一人而已”,全面贊譽包拯。“公行也備,才也果,言也誠,志也忠,自出仕逮于考終命,其節未嘗少衰變。”

戴健介紹,歷宋、元、明三代,合肥先后建包馬二公祠(祀包拯、馬亮)、三賢祠(祀包拯、馬亮、王希呂)、五賢祠(祀漢代文翁,宋代包拯、馬亮、王希呂,元代余闕,其中蜀郡太守文翁被譽為中國公學創辦第一人,包拯、馬亮、王希呂、余闕皆進士),祠址分別在縣橋東、府學西、縣學內。合肥曾是抗金前線。“經歷宋金兵亂,城內的包氏家宅毀為廢墟。”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馬玲娜

編輯 彭玲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包河公園發現疑似古城墻遺留物續:香花墩承載了合肥哪些歷史印記?

除了與包拯、包公祠相關外,香花墩是包拯幼年讀書的地方嗎?香花墩承載了合肥古城哪些歷史印記?2月12日,大皖新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比如县| 长兴县| 个旧市| 惠安县| 龙陵县| 武穴市| 汨罗市| 都安| 甘泉县| 濮阳县| 梁河县| 容城县| 东港市| 嘉祥县| 仙游县| 凤山县| 阿合奇县| 来凤县| 勐海县| 新龙县| 丘北县| 郧西县| 江安县| 缙云县| 巴青县| 麻城市| 灯塔市| 沈丘县| 合江县| 玛纳斯县| 辽宁省| 利辛县| 永州市| 九龙坡区| 秀山| 连州市| 皋兰县| 新泰市| 睢宁县|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