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由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三度梅”獲得者沈鐵梅領銜主演的《江姐》上周獻演合肥安徽大劇院,川劇在黃梅之鄉引發熱烈反響。重慶市文聯和安徽省文聯日前共同主辦“沈鐵梅表演藝術的當代價值”研討會,蔣建國、李龍斌、王長安等眾多安徽戲曲名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沈鐵梅和川劇藝術,進行了交流和碰撞。
“《江姐》很多劇種都演繹過,我們劇院也改編成《紅梅贊》演出過,但鐵梅的詮釋尤其震撼,《江姐》是當之無愧的經典。”安徽演藝集團原副總經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原院長、梅花獎得主蔣建國表示,重慶市川劇院的《江姐》嚴謹有序,大氣磅礴,將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和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有血有肉,讓人看到了一個更加鮮活立體的英雄形象。”
“鐵梅對江姐的塑造,為我們當代戲曲提供了一種遵循和參照,我想,包括黃梅戲在內,其他兄弟劇種的院團和演員都應該回到這個基本點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藝術創作。”蔣建國直言,一類題材容易被限制為一種概念,“主題的凸顯往往更多拘泥于文本創作方面,從而忽略戲曲本體,而這個本體,正是今天我們討論的表演藝術的價值。無論是川劇還是黃梅戲,戲曲作品真正能讓觀眾感動并且能讓這個作品演得久、立得住的,最終還是表演藝術。”
蔣建國認為,沈鐵梅不僅有一副“金嗓子”,更重要的是以心理體驗為塑造人物的核心,“我們不少同行往往從單方面去追求發揮唱腔、音色優勢,片面強調舞臺形象、身法體態等等技術的發揮,但我以為,真正的技術最終還是為表演藝術服務的,表演藝術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刻畫人物。”
《江姐》讓蔣建國捕捉到了沈鐵梅對川劇藝術的守正創新,他尤其強調了傳統戲曲的程式,“鐵梅對江姐的塑造不是表演程式,而是把程式化為人物的行動,這就是她的高級演繹。戲曲,特別是地方劇種,特別是演現代戲,搞得不好就成為了‘話劇+唱’,戲曲的程式丟失了,那就麻煩大了。”蔣建國特別提到江姐在得知彭松濤犧牲那個瞬間,足有8到10秒的停頓所表達的復雜心理。
“過去我曾認為,以黃梅戲和川劇為例,可以看到地方戲的兩種可能性:黃梅戲贏在了市場,川劇贏在了賽場。什么意思呢?前半句容易理解,后半句是表明,五腔共和兼容并包的川劇博大精深,就舞臺藝術的呈現來說領先于兄弟劇種。是鐵梅的《江姐》改變了我的看法。”蔣建國直言,《江姐》迄今完成的180多場巡演足以說明問題,“川劇不但在表演上技術一流,而且可以成就深受市場認可的佳作,贏得了雙豐收。”
沈鐵梅與團隊創作的《金子》《李亞仙》《江姐》等等劇目都成為了當代的經典,蔣建國認為,現在老說戲曲行業不景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戲曲工作者主動放棄了很多優勢,“以黃梅戲為例,現在更強調文本,但黃梅戲如果不講音樂和表演,那優勢就無法體現,當年嚴鳳英、王少舫等大師在《天仙配》《女駙馬》等作品中塑造人物的能力,至今令人折服。我們必須堅守陣地,堅守藝術的本體。”蔣建國認為,《江姐》如同一面流動的紅旗,它是革命先烈事跡的舞臺活化,也是戲曲守正創新的典范,“作為全國僅有的7位‘三度梅’之一,領軍人物必須率領團隊沖鋒在前,鐵梅為當代戲曲界作出了表率。”
安徽省劇協原主席、一級編劇王長安:
沈鐵梅表演藝術的當代價值,我想有三個層面可以討論。一是紅色傳統的當代價值,這是歷史傳統一個重要分支,是當代中國人精神和靈魂塑造的很重要的原材料,江姐故事來自《紅巖》,體現的正是紅色傳統的當代價值;二是紅色經典的當代價值,《江姐》這個戲從歌劇算起已經60年了,常演不衰,是被各大劇種移植最多的作品,是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經典;第三是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沈鐵梅的川劇表演藝術,在高腔戲的傳統之下融入現代審美塑造英雄,實現了手段和目的的一致性,傳統文化在現代戲中得到了發展和再創造。
安徽省徽京劇院原副院長、梅花獎得主李龍斌:
川劇是地方戲中最有“玩意兒”的代表劇種之一。劇種特色是演出的生命,鐵梅的《江姐》將傳統川劇特色完美融入現代戲,無論是她的演唱,還是鑼鼓、幫腔,都極富川劇味道。戲曲是以表演為中心的角兒的藝術,鐵梅的表演藝術受她的父親、京劇大師沈福存先生潛移默化,她在舞臺上的一切唱腔的節骨眼兒都是提前設計好的,這個非常重要,尤其對于古老傳統劇種來說。真正好的演員、高級的演員,其功夫不在劇中,而在劇外,你得運用其它一切有益手段來豐富劇種。在《江姐》中,我們看到了鐵梅和她的團隊對藝術的信念和敬畏。
安徽省劇協副主席、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夔:
沈院長的《金子》《李亞仙》《江姐》三部曲貫穿了一個字,就是“新”。《金子》改編自話劇,要解決戲曲化問題,用一種全新的詩意表達融合傳統戲曲技巧實現了對人物的塑造;《李亞仙》是以古典故事擁抱現代審美,注重在細節中把握人物心理的外在表現,將程式與當代戲劇的真實、細膩融合,實現一種全新的傳統和現代的交匯;《江姐》則突破了眾多經典對于江姐的塑造,打破了紅色題材人物扁平化的弊病,塑造了全新的獨屬于川劇的《江姐》。三部作品都在求新,現在提倡守正創新,但我更愿意講“返本創新”,這個本就是戲曲傳統,尊重傳統,回歸傳統,發揚傳統,這就是所謂的本。《金子》的詩化表達、《李亞仙》的擁抱當代、《江姐》的尋找個性,都是建立在對戲曲傳統的尊重上,有了新意,有了新生。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