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小學語文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文章。11月27日,該文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受墨子沙龍之邀,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向大家介紹了恐龍化石發掘、恐龍演化進程、古生物學研究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被稱為“恐龍院士”
徐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并命名恐龍最多的科學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恐龍院士”。談及為什么恐龍化石具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徐星院士表示,自己喜歡恐龍不僅是因為可以享受科學發現的樂趣,還有機會在發現恐龍化石的過程中不斷探險、擁抱大自然,到野外去尋找隱藏在大地當中有關生命演化的奧秘。
科學家可以在哪里發現恐龍化石呢?徐星院士告訴同學們,科學研究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過去發現恐龍化石只能利用地質圖探尋、以往化石分布參考、當地居民提供線索等傳統方法,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科學家們也開始運用GPS數據、地質數據和計算機模型等全新方法,推測化石分布密集區,更好地尋找恐龍化石。
揭秘課文背后的故事
當天,徐星院士向大家講述了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背后的故事。
據介紹,千百年前達爾文的進化論研究表明,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來源于同一種生物。1868年,赫胥黎提出的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經過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最終得到了證明:恐龍確實是鳥類的祖先。
據科學家測算,50噸重的恐龍需要25000平方米的翅膀。體型巨大的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徐星院士不斷拋出科學問題,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一步步向大家揭示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與重要證據。
徐星院士也通過講述自身團隊提出“四翼恐龍”小盜龍的猜想、尋找化石證據、回應其他學者的質疑與批評、最終找到支持假說的決定性證據的科學研究過程,進一步啟發同學們對于科學精神的思考。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同學對科學感興趣,從事科學研究。希望你們未來的研究能夠出現在教科書上,為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講座的最后,徐星院士也向大家寄予期望。
墨子沙龍帶來科學之美
本次活動由墨子沙龍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中學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倡導、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
墨子沙龍面向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通過面對面的公眾活動和多樣化的新媒體平臺,希望讓大家了解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最先進的科學思想,探尋科學之秘,感受科學之美。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