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原本用于救命的心臟起搏器,因感染變成致命的“兇器”。
近日,87歲的韋大爺因不小心抓破起搏器植入處皮膚,導致起搏器外露、電極感染,危及生命。安醫大一附院北區心血管內科醫生為其進行一站式手術,先拆除舊的心臟起搏器及導線,再植入新的無導線起搏器,韋大爺終于可以徹底擺脫由起搏器引發的“心”病。
心臟“馬達”引發全身感染危及生命
據悉,十幾年前,韋大爺曾因心臟病,在左側植入雙腔永久起搏器,后因起搏器電池耗竭,做了起搏器更換。沒想到,更換后囊袋部位皮膚出現發紅、潰爛、流膿。當地醫院移除起搏器后對囊袋進行了清創,并在右側將起搏器重新植入。
近日,韋大爺因睡夢中無意識抓破起搏器植入處皮膚,致局部皮膚破潰、流血,常有黃色分泌物流出,持續發熱。韋大爺輾轉來到安醫大一附院北區心內科就診。
入院時,韋大爺的感染已經波及全身,血培養結果顯示是路鄧葡萄球菌感染。該院心內科團隊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后,決定盡快給予起搏器電極拔除。等患者抗感染治療結束后,再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細菌已經通過電極線進入血液及心臟,威脅患者生命。”該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程自平介紹,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采用牽引技術成功拔除了起搏器及三個電極,并進行了囊袋清創術。經過一段時間的抗感染治療,確認患者的體內細菌已“清理”干凈,程自平團隊又從韋大爺的右側股靜脈順利植入無導線起搏器。
起搏器電極一旦感染須及時拔出
據專家介紹,感染是起搏器植入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旦發生起搏器感染,患者有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敗血癥的風險,局部清創及強化抗感染治療往往無效,目前國內外指南均建議盡早取出整套起搏器裝置,避免發生嚴重后果。
程自平提醒,隨著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廣泛開展,發生起搏器電極感染或損傷的病例也越來越多,拔除電極是有效的根治方法。起搏器如出現導線脫位、囊袋血腫、氣胸、心包填塞、皮膚破潰和囊袋感染等,須及時就醫,不規范的治療不僅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可能導致病情惡化,造成嚴重的臨床后果。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通訊員 錢倩倩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