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25日19時29分,安徽合肥市肥東縣發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經省地震局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聯合會商研判,本次肥東3.8級地震為9月18日肥東4.7級地震的余震。
9月25日晚,安徽省地震局在微博上發表視頻科普震后余震活動特點及防范措施。
視頻中指出,地震發生后,能量釋放有一個持續和衰減的過程,所以在大多數較強地震發生后,在震源區及其附近會發生的震級較主震相對低的地震被稱為余震。
余震總體特點之一是,在多數情況下余震活動強弱與主震大小相關,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動就越強、次數越多;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余震活動會隨著時間在強度和次數上逐漸衰減,但不同構造區域的余震活動持續時間會有很大差異,有的持續幾個月,而有的可能持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
在我國,根據地震的頻率和釋放能量的不同,通常將地震分為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和多震型。孤立型地震是指一次大地震之后,余震強度相對很弱,數量不多。主震余震型是指余震強度相對很弱,數量較多。多震型是指主震為幾次強度接近的事件,而且余震數量很多。
統計表明,在我國大陸地區,80%的中強以上地震為孤立型地震和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就是說,大約80%的5級以上地震之后,后續余震的震級和活動水平都不會高于主震。
余震來了該怎么辦呢?專家提醒,地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掉以輕心。一是要嚴防次生災害發生,例如山體滑坡、水庫潰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在搭建臨時避震場所時必須遠離這些區域。二是要防范危房進一步破壞傷人,主震后余震持續不斷,在專業部門尚未對房屋進行安全鑒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最后也不要貿然進入或居住。救援人員和互救人員在震后短時間內的余震密集活動期間必須要有一定的防護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識和技能,減少余震傷亡。
大皖新聞記者 龔潤澤 劉旸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