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6日晚9時,合肥。95歲抗美援朝戰地記者、長津湖戰役親歷者張崇岫,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詳地走完了這一生。
終了,他穿上了定制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服,似乎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他曾拼過命的戰場。“那是父親的榮耀時刻。”
九旬妻子深情吻別丈夫
9月6日晚上9時許,張崇岫在合肥逝世,享年95歲。
9月7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張崇岫家中,十多位親戚已經從各處趕來悼念、安慰,幫忙料理后事。
時隔一年,記者再見到張崇岫老人,已是在照片里。
照片中,老人穿著抗美援朝老兵服裝,閉目安詳地躺在病床上,他已九旬的妻子陳同蓮在女兒的攙扶下,輕輕吻別著她摯愛的丈夫,用自己的形式,表達不舍,與他告別。
2021年大皖新聞記者采訪張崇岫老人。(資料圖片)
“老頭子也是個苦命的人,從小吃了不少苦,遇到難受的事也不對外露,都放心里。”張崇岫妻子坐在沙發中,兩個女兒陪伴在左右,陪著說說話,翻看著老人生前的照片和相冊,懷念著,“老頭子待我好啊,很好,我都知道。”妻子聲音已有些哽咽。
今年,是老兩口結婚68周年,前幾日,子女們還為老人慶祝。張崇岫二女兒張女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父母攜手走過幾十年風雨,感情深厚,父親在住院期間,每天下午都堅持坐輪椅回家陪伴母親一小時。“其實,兩個人聊天也聽不見,但就是把手握著手拉在一起,講講話,看看電視,吃點水果。”
“有時候母親好忘就問,你爸還回不回來了?我就跟她說,你放心,我爸下錐子都要回來的。”張女士一邊說著,也一邊像父親一樣,將母親的手握在手中。
張崇岫老人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所拍的照片。(資料圖片)
“父親最后的時光過得還是很愉快的,因為他想做的事情都慢慢一點點實現了,住院期間還寫了四首七言敘事詩。”張女士對大皖新聞記者說,今年5月底,父親因突發腦梗住院,后來漸漸又康復了。“那時候我爸在電話里叫我回來了,說不然看不到他了。”
張女士辭去了工作安排好后,8月份,從海外回到了合肥,近身照顧父親。“這一個多月,每天和父親在一起,就能感覺到他已經是做好準備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的,該吩咐的也都吩咐了。”
拍下一兩千張抗美援朝戰爭照片
在張女士眼中,父親是一個完美的父親形象,兩位老人就像一塊磁鐵,將一家人緊緊地吸在一起。父親年輕時的光輝歲月,她也是從小耳濡目染,聽著父親的故事長大的。
“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下一代就要打。”2021年國慶節,年度力作《長津湖》刷屏,和電影一起刷屏的還有張女士的父親——抗美援朝戰地記者張崇岫,這位長津湖戰役的親歷者,記錄者,用相機鏡頭、三卷膠卷,拍攝下真實的長津湖戰役。
張崇岫老人。(資料圖片)
近幾年間,大皖新聞記者曾多次采訪張崇岫,老人1929年出生于當時的安徽巢縣,13歲那一年,張崇岫就加入了抗日戰爭的隊伍,此后,又經歷了解放戰爭。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張崇岫接受安排,奔赴朝鮮戰場。那一次,他是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入朝。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苦卓絕,非親歷者不能言,忍饑挨餓的張崇岫,入朝隨軍作戰2年多時間,攜帶著一部相機、幾十卷膠卷,拍攝下了一兩千張戰地照片。“膠卷很珍貴,拍一張就要成功一張,長津湖戰役我只用了3卷膠卷。”
張崇岫說,搞攝影,一定要膽子大。在張崇岫的攝影集里,有一張美兵從坦克中爬出來投降的照片,他還記得,那張照片是當時美軍部隊撤退的混亂中攝下的。“子彈、炮彈都沒停,一般人沒膽子,那他不敢下去拍,那就抓不到這個場景了。”
1952年11月25日,中國第一套志愿軍郵票《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二周年紀念》發行,全套郵票共計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擊敵人》、第四枚《勝利會師》的畫面均采自張崇岫的攝影作品。
而“勝利會師”也是張崇岫在拍攝抗美援朝戰爭中,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為了拍下這張照片,張崇岫獨自一人,冒險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用鐵腳板走了七八個小時,才到達咸興港,追上了先頭部隊。“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險,我也不知道,當時也算是抱著‘有去無回的心’去的。”
“照片不老,照片里的故事不老”
2023年,張崇岫獲得中國文藝界最高獎項——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
他曾在《張崇岫攝影作品集》的扉頁上寫過這么一句話:“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死亡者和他們沒有姓名的墓碑。我是把對勝利的渴望,對所有我方戰士的尊重以及為他們壯舉的驕傲和自豪,都用相機一一記錄下來了。我老了,但是照片不老,照片里的故事不老。”
2024年9月初,張崇岫二度腦梗,昏迷了兩日后,于9月6日夜間與世長辭。張崇岫的遺體告別儀式定在9月12日上午,在合肥市殯儀館舉行。
“父親走得很安詳,沒有痛苦。”大女兒張雯雯說。
父親逝世當晚,張雯雯回家為他找出了一套收藏著的抗美援朝的老兵服裝,為父親換上。“父親生前時常說起那段抗美援朝的往事,說他在戰場上拍照片的故事,父親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
張雯雯說,就讓父親穿著抗美援朝老兵的服裝走吧,這應該更能稱得父親心意,讓他回到那段崢嶸歲月,拼過命的戰場吧。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江振煥
編輯 許大鵬
審核 童建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