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誰?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青天”包大人。
“包公臉是黑的嗎”其實是更高階位的“是否了解包公”的話題。而低階位的話題是:包公是哪里人?
從2019年開始的“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活動已經辦了六年,走進全國各地,到肇慶、開封、商丘、寧波、雄安、滄州、鞏義、紹興、運城、泉州、石獅等等全國許多地方,引起了全國轟動。全國許多城市的市民都驚訝地說:包公原來是你們合肥人呀。
5月13日~15日,新安晚報社和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承辦的“我從包公家鄉來”走進泉州惠安縣。
電視劇《包青天》剛火的時候,扮演者金超群來合肥拜謁合肥包公祠,他在當晚的晚會上獻唱了一首《包青天》的主題歌。
主題歌的首句為“開封有個包青天”,他改唱為:“合肥有個包青天”,立即贏得了合肥人民暴風雨般的掌聲。
是呀,合肥有個包青天,這是了解真實包公的第一步。
那我們來探討更高階位的“是否了解包公”話題:包公臉是黑的嗎?
真實的包公是不是一張黑臉?
清代長篇小說《三俠五義》中寫道,包公剛出生時,是個“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赤條條”不奇怪,就算是賈寶玉嘴里含通靈寶玉,那出生也是赤條條的,但“黑漆漆”、“亮油油”那就是黑的發亮了。
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先生播講的評書《包公案》中,包公乍出娘胎,竟然是一個圓滾滾的肉球,被他父親一刀劈開,從里面跳出一個小黑孩……
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制作的電視劇《包青天》那更是火遍中國和東南亞,包青天那兩道濃眉,眉間月牙,一張黑臉如同鑌鐵。
無怪乎,聊起包公的膚色,非洲喀麥隆小伙兒劉汴京在一檔電視節目里都會搶答了。
有一年春節,巴黎唐人街的彩妝文藝游行,“王朝”、“馬漢”挎著腰刀,黑面的“包公”居中而立,扮演者就是一位黑人青年。
很顯然,在大家印象中、一些藝術作品里,包公臉就是黑的。
不光黑,而且從明代開始,包公藝術形象還相貌極丑陋。
明代成化年間的《包待制出身傳》中說:“末遇三郎(指包公)生得丑,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見怒生嗔。”
包公到底是黑是白,是帥是丑?
作為包公的家鄉人,我們可以很確切地說,黑和他根本不沾邊!最重要的是,真實的包公皮膚白皙,完全是白面書生。
你或許要問,包公是古人,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為啥你這么肯定他皮膚白?
在合肥包公園里就有一副包公生前的的畫像模本,白面長須,慈眉善目。你也可以質疑說,流傳下來的生前畫像也不一定能真實反映膚色。
還好歷史上有對包公最簡單的描述:六個字,“面白皙,有豐儀”。
這條記載絕對可靠,為啥,因為這是宋朝人張田所寫,他是包公的門生兼兒女親家,最后還整理出版了包公的文集。
所以包公長得不但不黑而且很白,不但不丑而且“豐儀”。
包公臉是咋變黑的?
包公臉由白變黑,是漸變,不是突變。
宋代時,就已經有包公的話本了,比如《合同文字記》、《醉翁談錄》等,都沒有提到包公的長相。
元代時,包公臉也還沒有變黑。元雜劇中,包公形象出現很多次,不過這時主要是從性格上刻畫包公,說他聰明正直、剛猛嚴明,沒有過多描述包公的面相。不過這些劇本將包公形象不斷加碼,給他裝備了勢劍(相當于尚方寶劍)和金牌,具備了“晝斷陽間,夜斷陰朝”的超凡能力。
明代時,包公臉開始變黑,不過還沒有全黑,這時是“以丑為主”。
明代通俗文學作品中,開始出現很多包公相貌丑陋的描述,簡直是個丑八怪。
《珍珠記》說包公自幼長得丑,爹娘兄弟欺負他,由嫂嫂撫養長大(嫂子撫養長大也是胡扯,實際上包公父母俱全,包公極其孝順)。
《還魂記》中,有個人物罵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稀稀紅毛頭。”
《包待制出身傳》中說,包公父親嫌他丑,想淹死包公。這時,虛構的嫂子又出現了,認為包公長得丑,是“定國安邦”的異相:“三叔雖然生得丑,一雙眉眼怪雙輪。頭發粗濃如云黑,兩耳垂肩齒似銀。鼻直口方天倉慢,面有安邦定國紋。”
在明代《新刊京本通俗演義全像百家公案全傳》中,包公臉正式變黑。描述包公長相特征為“腦后有肉,一張大黑臉”。
自此,包公的“貌丑臉黑”的形象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
2020年11月,“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來到商丘市豫劇院,觀看了商丘豫劇《包青天》和四平調劇《小包公》。商丘豫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吳心平被稱為豫劇中的“活包公”。吳心平對大皖新聞的記者說:戲劇臉譜中,黑白紅綠藍黃等等各有寓意,黑臉表示忠心耿正直、鐵面無私。比如包拯、張飛等。白臉多表示陰險狡詐、善用心計,比如趙高、嚴嵩等。
2020年11月,“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來到商丘市豫劇院。
等到了清代,包公臉就黑得徹底了。而且,額頭上月牙也開始出現了。
包公形象演化史
包公臉為什么會變黑?
包公本不黑不丑,文藝作品為啥讓他變黑?為啥故意塑造的很丑?
劉備手臂出奇長,秦瓊臉黃如蠟,劉墉成了劉羅鍋,白眉大俠主人公徐良從小就長著一對雪白雪白的眉毛……奇人必有奇相,這是民間文學必備要素。
包公被刻畫的那么丑那么黑那么古怪,不是迎合審美標準,而是符合文化藝術規律。
從文化上,宋元文學作品開始,包公就開始被神化。
宋朝時有個宣傳佛教的作品叫《霍參軍》,說霍參軍在背誦金剛經時,地面裂開,包公出來了,向霍參軍宣傳“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的因果報應觀念。
元代時,雜劇說包公是星宿下凡。元雜劇《生金閣》中,有“南衙包待制,你本上天一座殺人星,除了日間剖斷陽間事,到得晚間還要斷陰靈”的橋段。這個橋段在包公形象演變中很重要,提出包公“星宿下凡”和“日審陽夜審陰”這兩個后來被沿用的特點。
明代時,戲劇中開始通用“包公是文曲星下凡”的說法。《包待制出身傳》、《包龍圖陳州糶米記》《劉都賽》等作品中,都說包公是“文曲星下凡”。
因為文曲星是“青面赤發”,“青面”就是“黑臉”,這可能是為什么明朝才最終把包公變成黑臉的原因。
從戲劇表演技巧上來看,因為包公“鐵面”的特點,沒法在視覺上體現出來,所以只能用臉譜來表現,一般來說,戲劇臉譜用黑色來表示人物忠正耿直,所以包公在戲劇中就是大黑臉。
而“白月牙”呢,也是從包公臉譜上演化過來的,代表著包公“夜審陰”,夜晚去審理陰間的案子。直到明朝,包公臉譜上還沒有白月牙,額頭上是一個夸張的大白眉毛。清末,白月牙開始出現,并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河南商丘包公廟鄉包公像
冰冷的熱力學第二定律說,一切孤立系統都朝向熵增的方向演化,并將趨向于更高的無序狀態。但歷史的神奇之處在于,有些歷史人物的演繹,卻不斷趨向于穩定、臉譜化。
這樣的歷史人物被稱為“箭垛式”人物,比如包公,比如關公。
在2023年“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走進運城的活動上,運城市宣傳部的常務副部長就說:你們合肥是包公家鄉,我們運城是關公家鄉,這是包公和關公家鄉的對話呀。
當天,大皖新聞還特意推出了“當包公遇上關公”的短視頻。
藝術照進現實,野史湮沒正史,幾百年來,包公的“黑臉形象”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
明末熊文舉在《紀包孝肅家乘》記載:“宋包孝肅為合肥人。兒時見村里演雜劇謂公判陰陽,像特精奇古怪……今日拜公家傳真容,居然一偉美丈夫也。”
意思是熊文舉小時候看戲,真以為包公長了一張大黑臉,后來看到包公家傳的真像,才知道包公是一個大帥哥。
清代鄧廷楨在《雙硯齋詩鈔》中說:“謁包孝肅祠,拜瞻遺像,疏髯秀目,白面書生也……”意思是鄧廷楨拜謁包公祠,發現包公是“疏髯秀目”的白面書生。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認為“包公”這名字是后世人給予其高度的肯定。其實在包公生前,人們就已經稱他為包公,他已名揚天下了。
合肥出土的《包公墓志》上說他“聲烈表襮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于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足見在他的晚期,人們便不再稱他“包龍圖”、“包學士”、“包樞密”,而同聲尊稱他“包公”了。
在宋代的王明清撰的《玉照新志》中就記載著:當時的遼、夏領國,也都知道包公是宋廷直臣。羌族有個小部落,在歸順宋以后,要求按照漢人風俗習慣,改姓為包。以此光榮。
“我從包公家鄉來”活動已經舉辦六年了,我們在全國各地追尋包公足跡,開展全國包公文化研討會并和全國專家交流,我們也在不斷汲取包公文化的養分,對于包公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無論是史實包公還是文學、戲劇中的包公或是人民心目中的包公,都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公文化是有生命力的生命體,始終與時代建立緊密的聯系。
最后用一位游客來到合肥看到白面包公后寫下的詩句結尾:
肖像滿天下,
舉世嘆失真;
剛方不在貌,
冠玉自驚人。
大皖新聞記者 周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