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記者來到安徽博物院,和志愿者代表分享了這一份充實精彩的履歷。啃書本,查資料,全國各地“刷館”,安徽博物院的志愿者們,因熱愛而來,又因學習而成長,在豐富知識提升自我的同時,或幽默風趣,或熱情洋溢,或娓娓道來,或全英文講解,讓來自國內外的觀眾發現安徽,了解安徽,感受徽風皖韻的源遠流長。
因熱愛而來
劉毅,2017年成為安徽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者,目前主要承擔常設展覽徽州古建筑的講解服務。“到這來,一是自己有多余的時間,二是愿意服務大眾。”懷著初衷入門,劉毅感慨,榮幸地是遇見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同行,大家因為熱愛而來,介紹的點都要親自去過,并在志愿者群里踴躍分享在全國各地的“刷館“心得。
劉毅
2020年參與志愿服務,劉露被大家稱為”全能型選手”,主要承擔常設展覽安徽文明史陳列的講解,同時參與各類臨展的講解。“其實,之前我是一名小白,什么都不懂。”劉露笑稱,想成為志愿者是源于對歷史的熱愛,剛開始接觸文物,她只覺得是“黑乎乎的,有的還很丑。”
4年的學習和講解生活,劉露說“越講越有興趣,越講越喜歡。”她直言,大家到博物館來,通過文物可以看到遙遠的生活和人群 ,感受古老的情感和故事,更有溫度地觸摸到歷史的脈動。
因學習而成長
因熱愛而來,經過筆試面試和展廳考核的嚴格選拔,“不停地學習”是大家成為博物院志愿者后的共識。劉毅坦言“這是大家共同的自我要求。”
徽州古建有哪三絕?要怎么看?去哪里看?憑借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劉毅幽默風趣的講解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尤其是省外的觀眾,他們來安徽,一開始覺得沒什么好玩的。”他說,作為一名講解員,就是要挖掘館里的亮點,“將值得自豪的推薦給觀眾,讓大家對安徽文化有了解。”
劉露
梁賀維與劉毅同一年入館,除承擔常設展覽徽州古建筑的講解服務外,也承擔臨展講解,“臨展雖然展期短,但準備的學習資料很多,挑戰更大。”
在準備“璀璨星光——凌家灘文化展”的講解前,他專門從省圖書館借了十幾本書“惡補”,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就講解的感受來看,我覺得還有進步的空間。”雖然該展覽已結束一年多,但他經常在腦海里“復盤”,讓積累的知識,更精益求精地落實在講解服務中。
2018年正式成為志愿者,辛宏主要承擔常設展覽江淮擷珍的講解,該展覽目前在展文物約31件,有20多件是國家一級文物,“我講的,都是寶貝,比如大家熟悉的鎮館之寶—鑄客大鼎。”她直言,如果觀眾互動的氣氛好,該鼎講解時長能達到25分鐘,前世今生都可以講得酣暢淋漓。
“你把(講解)線索理好,講解也就自然而然蓬勃而出。”辛宏告訴記者,她文科理科都擅長,因此不僅能講青銅器的工藝和審美,傳遞文化信息,還穿插了青銅器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等理工科知識,“你的講解熱情,語言表達自然,迸發的自豪感很容易感染觀眾。”
為觀眾而“變”
溫文爾雅的梁賀維,在“雅·尚——旗袍與女性文化展”的講解中,以一身長衫亮相,與平日身著的志愿者小馬甲截然不同。“不少藏品較為珍貴,因此不能觸摸。”梁賀維告訴記者,長衫和旗袍的結構工藝類似,“以我身著的長衫進行講解,展示得更形象,觀眾的感受更直觀。”
梁賀維
而梁賀維還有一個“寶藏”技能,精通英語和德語,也是一名英語講解員。“也是機緣巧合吧,2016年,我帶著國外跑友到這里參觀,聽了講解很感興趣。”2017年,他加入志愿者團隊,這一年親自給跑友們全英文講解徽州的古建筑,“他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但你不能用平常太專業的術語講。”他解釋,可以嘗試簡單但抓關鍵詞的方式,也可尋找中外生活的共通點來幫助其理解,“比如講榫卯,他很難理解,但你將其概括為凹進去凸出來咬合緊密”,他可以聽得懂。
“觀眾不同,你的講解方式就要變化。”辛宏之前做語文教師,她描述講解和教師類似,是找到觀眾已有掌握的知識,再講解新的知識,讓觀眾有興趣有共鳴。“比如接待年輕觀眾,你的講解就要緊跟時尚潮流,用一些網紅的語言。”而針對孩子,穿插成語典故、漢語知識互動,孩子有成就感,家長也高興。“如果是老年人,一般講的淺顯些,時間不宜過長(考慮到體力)。”
辛宏感慨,在一次講解中,當她講到吳越青銅劍,一年級的小觀眾們不約而同地喊出了“臥薪嘗膽讓她非常高興。
而劉露也表示,大家一般認為志愿者服務是單向的付出,“其實,這是一種雙向的學習,是對自己生活的豐富。”
上崗要過“三關”
安徽博物院““皖風徽韻”志愿者團隊負責人陳雯介紹,團隊成立于2007年4月,現有志愿者159名,團隊成員中大部分為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職工、中小學教師和學生,“主要開展‘展廳義務講解’、‘導覽咨詢服務’、‘公益社會教育’、‘歷史文化宣講’四大主題服務。”其表示,團隊每年定期招募志愿者,報名者需經過面試、筆試、展廳考核,通過后方才正式加入志愿者團隊,“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優勢,志愿者將被安排至不同的崗位。”
辛宏
近年來,安徽博物院也開展了一系列博物館教育的創新工作。其中即依托博物館講解工作,推出“安博小講解員”隊伍,依托博物館宣講工作,打造青少年團隊“青葵宣講團”,依托博物館研學工作,實施特色研學體驗項目,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大學校”。
記者采訪了解到,2023年,安徽博物院推出精品特展14個,上線數字展16個。完成講解6200余批次,受益觀眾16萬余人。智能導覽服務觀眾2.4萬人。全年開展各類社教活動超400場,受眾738萬余人次。
值得一提地是,為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為全院各項業務發展提供學術科研支撐,2023年該院正式啟動籌建安徽博物院非建制研究中心。記者獲悉,目前,制度建設正在推進。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