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前不久,安徽肥東縣撮鎮鎮先鋒社區的劉長堯的岳父過世,按照當地習俗為老人辦白事,免不了要辦桌席。劉長堯在社區的“包公家宴”小食堂定了10桌席。“每桌920元,該有的菜全都有,如果換成鎮上或是縣城的飯店,起碼得要一兩千塊錢。”劉長堯說。
當天“包公家宴”桌席場景
在肥東縣,“包公家宴”已經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平日里,劉長堯一家只要在飯店請客吃飯,都喜歡在小食堂里舉行,味道、環境和服務都不錯,離家很近,關鍵價格還很親民。“場地、設備等都是社區的,肯定要便宜。”小食堂負責人莢祥兵道出了價格親民的原因。
自2017年起,肥東縣推出“包公家宴”,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約定紅白喜事一切從簡。通過控制菜品數量、價格和操辦桌數,為鄉村人情消費和宴席酒菜設定合理標準。“我們用的是‘包公家宴’菜譜,60多道菜,分家常菜譜和禮賓菜譜,也可以自由組合,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我們會根據就餐人數控制他們點餐數量,原先動輒上千元的宴席,按‘家宴’的標準只要五六百元。”莢祥兵說。
“包公家宴”不僅節儉,還傳承了農村“一家有事百家忙”的人情文化。劉長堯到小食堂訂餐后,莢祥兵立即電話向社區進行報備,桌席當天,社區工作人員化身志愿者,客串臨時“服務員”,現場忙前忙后地洗菜、切菜、端菜……用志愿服務傳遞鄰里溫情。像這樣經濟實惠又溫暖的桌席,莢祥兵的小食堂一年至少要辦400桌,能為鄰里省下來20多萬元的桌席錢。
如今,在肥東吃“包公家宴”已經是一種時尚。肥東縣已經在橋頭集鎮、撮鎮鎮、包公鎮及石塘鎮等地試點建設“包公家宴大食堂”,目前已建成7家“包公家宴”大食堂,為群眾日常操辦紅白喜事的提供好去處。同時,發揮鄉賢能人的主觀能動性,組建志愿服務隊,為群眾提供幫助。據肥東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包公家宴”里的每道菜都有一個非常有文化的名字,還有大、小食堂這樣專門的舉辦場地和指定的食材基地,并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推出了“包公家宴”志愿服務項目,形成了一整套紅白喜事流程。歷經7年的發展,“包公家宴”不僅有效遏制了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的歪風邪氣,還實實在在為群眾減輕了經濟負擔,累計為群眾節省了6000余萬元的酒宴錢。
“包公家宴”的品牌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在1.0版基礎上,推出“包公家宴”2.0版。去年8月份,家住撮鎮鎮大費社區居民汪為一家就和縣里的1500多戶準大學生家庭一起,用2.0版的“包公家宴”為剛考上大學的孩子們辦了一場難忘的“集體升學禮”。現場,準大學生們向父母獻花表達感恩;登臺表演節目;聆聽學長學姐們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心得;走進企業提前接觸社會;參加志愿服務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而像這樣有意義的2.0版“包公家宴”,肥東縣已成功舉辦了4屆,依托覆蓋全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采用政府搭臺、準大學生唱主角、往屆大學生“傳經”、社區才藝達人和中小學生助興、愛心企業參與、群眾觀摩的方式開展,讓“集體升學禮”更有儀式感,已有數以萬計的準大學生和家庭從中受益。
下一步,肥東縣將持續做優做強“包公家宴”品牌,不斷豐富其應用場景和載體,惠及更多群眾,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走深走實,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通訊員 彭紅玲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