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她是老師,也是公益行者;她十二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奔波全省各地,如今帶領團隊每年資助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400余名;她就是合肥公益達人王磊。
“老師是育人,做公益是助人,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播撒愛與希望。”談及公益之路,王磊如此說道。
公益達人王磊
“做公益既是幫助他人,也是療愈自己”
3月7日下午,在合肥廬陽區一家古色古香的茶舍內,記者見到了王磊。今年54歲的她衣著得體,舉止優雅,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據介紹,她目前在安徽建筑大學圖書館工作,做公益閑暇之余,她常常會和朋友在此相聚,舉辦讀書會,喝喝茶,感悟人生。“既是幫助他人,也是療愈自己。”回憶起做公益的初衷,王磊這樣說道,話語間透著一絲哲學意味。
王磊說,她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2012年,因家中出現一些變故,又加上孩子去上大學,空閑時間相對較多,為了“做點事”,同時也是尋找心靈寄托,便走上了公益之路。
起初,她是跟著別人一起獻愛心,后來加入了公益團隊,如今已是該團隊“純善少年”項目負責人,職責是資助全省各地品學兼優但家境困難的學生,每年資助學生400余名。
王磊與孩子交流。(受訪者供圖)
“除了物質層面資助,也注重心理幫扶”
“除了物質層面的資助,我們也很重視心理方面的幫扶。”王磊告訴記者,在上門走訪過程中,她發現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存在自卑等心理問題,迫切需要溝通,讓他們打開心扉。
讓王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和團隊去山區一名學生家走訪時,發現女生在哭。一問原來是該女生的母親早年離家出走,父親精神出現問題,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年邁的奶奶操持。特殊的家庭結構和老人家常年抱怨,讓孩子產生了自卑心理,不太愿意與人溝通。
得知這一情況后,王磊趕緊上前抱住女孩,溫和地勸說孩子,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努力的方向,要盡快成長起來,好好學習,創造自己的價值。一番心連心的對話,讓女孩敞開了心扉,眼中也逐漸有了光芒。
“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可能平常很少有人會這么對她說,她們需要的是平等的溝通與真心的關懷。”王磊說道。
孩子們同樣有自尊心,弱小的心靈也需要格外地重視。考慮到孩子們的心理,王磊和團隊將資助轉化成為表彰的形式,通過獎學金代替資助金、慰問金,去激勵孩子們。
為了加強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王磊和團隊還通過走訪和開展夏令營、研學等形式,組織城里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互動交友,相互促進提升,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生活,努力學習。
令王磊欣喜的是,在此過程中,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逐漸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回歸童年應有的活潑天真。
“帶著使命感,收獲價值感,最終有了滿滿的幸福感”
從2012年至今,王磊的公益之路走了12年。起初,父母和孩子看到她整天忙忙碌碌,不圖回報,還總往外搭錢,并不理解她的舉動。為此,她常常帶著家人一起實地走訪,讓他們親身感受做公益的意義,體會傳遞真善美帶來的價值感、幸福感。慢慢地,家人理解了她,并成為她公益之路的支持者和公益理念的踐行者。
如今,王磊的父親、兒子、侄兒每年都會資助一個孩子,身邊其他親友也紛紛加入其中。
在與記者的對話中,老師出身的王磊提到最多的就是“孩子”“希望”“愛”。在她看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孩子就是希望和未來,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只不過有些孩子可能被特殊家庭、困難等因素暫時局限,而做公益就是要給這些孩子們裝上遨游世界的翅膀,去展翅高飛,實現人生理想。
王磊告訴記者,近年來,各地對相對困難的家庭和孩子的幫扶力度越來越大,公益團隊也越來越多,她和團隊將逐漸轉變模式,將工作重點放在搭建平臺、鏈接資源上,輸出有益經驗。
王磊上門走訪(受訪者供圖)
已是“知天命”的年紀,王磊坦言,她越來越覺得做公益既是利他,也是利己。因為她堅信樂于助人、樂善好施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不僅能夠幫助他人,也有利于和諧家庭乃至和諧社會。因此,她是帶著使命感在做這件事,同時也收獲了成就感、價值感,最終有了滿滿的幸福感。
回首12年做公益的心路歷程,王磊總結為兩個字“值得”。
展望未來,她表示,還將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和團隊一起去經歷、去感受、去播撒。“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公益人,都有公益心,只有人人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王磊說,這是她的心聲,也是她的動力,更是她奮斗不止的目標。
大皖新聞記者 韓喻 攝影報道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