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古有都江堰,今有淠史杭”。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歷史背景下,淠史杭工程于1958年夏開始動工,歷時14年始基本建成,形成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全國最大灌區。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講席嘉賓將為大家介紹淠史杭工程建設的艱辛歷程,涌現的感人事跡。
淠史杭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一千余萬畝,是紅旗渠灌溉面積(54萬畝)的約20倍,至今仍是安徽中西部的主水源,保障一千余萬人口的飲水安全,是安徽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淠史杭工程之復雜程度和難度為中國水利建設史上前所未有,故有“水利工程博物館”之美譽。講座將介紹淠史杭工程建設的艱辛歷程,涌現的感人事跡。
本場講座將于10月15日下午3時開講。屆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安徽省圖書館東二樓學術報告廳現場觀看。
講席嘉賓簡介:
傅敏,皖西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歷史學博士、教授。安徽省大別山革命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領軍人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主編24冊大型文獻史料,獲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在《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