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外觀并不“高大上”,館內卻“別有洞天”。走進位于合肥市肥西縣高店鄉新河村的江淮民俗博物館,上世紀的票據、古時的雕花木床、農耕器具等映入眼簾,這些頗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可都是當地村民王世準從各地一件件“淘”回來的。“入坑”收藏的十幾年間,王世準從養殖戶成為專職的農民收藏家,館內收藏物品已有5000多件,并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館內展示的木犁有50年歷史。
從收集票據入門收藏
江淮民俗博物館以“農耕老物件、農耕記憶”為展覽主題,分為兩個展廳, 占地約2000平方,包括生活用品、家具類展廳以及農業生產類展廳。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進入展館,首先來到的就是生活用品、家具類展廳, 一張張頗有年代感的票據被整齊擺放在收藏柜內。
“我最早收藏的就是票據,還有一些銅制工藝品。”在王世準看來,這些票據是新中國發展的見證者,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回憶,也能從中了解到社會和商業的發展歷程。“你看,這是社員的勞動工分登記簿,俗稱‘工 分賬’,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合肥公交車票、布票、糧票、鹽票、煤油票。”王世準介紹,在這些票據中,一張1953年的賣牛稅票是他收藏的年代最早的票據。此外,還有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地契同樣來之不易,被他精心裝裱了起來,“為了收藏這張地契,前后和持有人溝通了兩個多月,最后還是托了關系才收到的。”
王世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充滿了情感。多年前,肥西縣整村推進大建設時,許多村民在拆遷搬家的過程中將生活、生產所用的家具和農具丟棄在路邊,他看著十分心疼,就將一些較為完整、品相不錯的“老物件”撿回家中。至此,王世準對收藏的熱愛一發不可收。“記得當時我開著三輪車,幾乎跑遍了肥西縣的各個鄉鎮,淘來了數千件農家用品。”王世準告訴記者,以前他在當地養殖肉鴿,隨著收藏的“老物件”越來越多,他便將養殖大棚改造為收藏室, 現在,不光是養殖大棚,家中住房也都擺滿了藏品。2017年時,王世準生了一場大病,治愈后干脆關停了養殖場,全身心投入到收藏事業中來。“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為什么要收藏這些‘老物件’呢?可能還是緣于我對農村的熱愛吧。”
農業生產類展廳里擺滿了各類農具。
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館內5000多件藏品中,除了極少數為無償捐贈外,幾乎都是王世準有償收購來的,這也幾乎花去了他所有的積蓄。“收藏雖然給我帶來了喜悅和滿足,但 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王世準坦言,遇到不愿意賣的持有人,他不僅要托親朋好友幫忙,有時候還需要村、鎮干部從中調和,幸好最后都能妥善解決。
在收藏過程中,讓王世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明末的二等官員睡床,這也是館內最大的藏品。“床是5年前收來的,說起來也巧,是我的朋友在電視節目上偶然看到了,認為很有收藏價值,就告訴了我。”王世準說,這張床是深紅色的,頂部有雕花,底部有踏板,上去之后才是床體,外觀十分大氣。像這樣的 “老物件”對他十分具有吸引力,很快他就前往壽縣,聯系到了床的持有人。王世準得到這件藏品,可謂一波三折:前后三次前往壽縣,歷時近三個月,才最終 說服了持有人。
此外,還有一張從合肥大圩淘來的木床,也深得王世準的喜愛。與那張官員的睡床不同,這張床雖然沒有踏板,比較簡單,但整體十分秀氣、養眼。王世準說,他看到這張床的第一眼就決定要把它帶回去。
在展廳內,除了木床,還有木箱、木制梳妝臺、木制臉盆架、木桶等木制家具,都是幾十年前老百姓家中的常見物品。為了讓參觀者更好地感受年代特點,王世準還收藏了一些手工制作的粗布衣服,“很多前來參觀的年輕人都沒 見過這樣的家具和衣物,常常會向我詢問。”王世準告訴記者,他是這些藏品的收藏者,也擔任著館內的講解員角色,自博物館創辦以來,已經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生活用品、家具類展廳。
“老物件”引發共鳴
離開生活用品、家具類展廳,記者來到了農業生產類展廳,這里就是王世準以前的養殖大棚改造而成的,擺滿了木犁、木耙、水車、織布機以及各類小型農具。
“這個木犁有50年了,耕作時,將木犁前端固定在牛身上,人則在后面握住犁把。”王世準解釋說,犁完地后,要用犁耙粗略地整理一下土地,再用木耙壓 平。繼續往前走,記者看到了一個類似于木制水桶的器具,據介紹,這是一種給稻米脫殼的農具,人們將稻谷從上方的入口倒入,之后旋轉外側的木把,谷殼就會從器具中掉落出來。“這個器具是兩年前從霍山縣收來的,親戚朋友都知道我喜歡收藏,遇到這種有趣又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都會告訴我。”
諸多農具中,一張木桌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桌子上擺放著生產隊時期記工分的紙張、煤油燈、馬燈、算盤、手電筒等物品。“這是我特意擺在這里的,想增 加展廳的氛圍感,事實證明效果還不錯。”王世準說,特別是一些老年人來到這里后很有共鳴,都會在木桌這里停留,聊起以前生產隊時期的往事。
現在的王世準已經將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博物館藏品的收藏和維護中,由于養殖場已經關閉,他偶爾會做些零工,只要有些積蓄,就全部用于藏品收藏。再加上定期需要專業人士維護,肩上的壓力確實不小。盡管如此,王世準還力所能及地帶動部分村民的就業。“老物件的搬運和維護都需要人手,目前在我這做過活的村民有三四十人,長期跟著我的有五六個人。”王世準告訴記 者,針對他面臨的困難,村鎮計劃建設新的場館并加強管理。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