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2月28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重點局了解到,元旦假期,安徽省首座雙層文忠路高架包公大道至淮海大道路段計劃于12月31日22:00放行通車,為市民新年出行提供便利。
全省首座雙層高架文忠路高架
據悉,合肥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工程該工程為城市快速路,南起郎溪路與包公大道交叉口,北端終于少荃街,與少荃湖隧道順接,主線全長6.65公里,地面道路寬60米,雙向8車道,高架橋寬25.5米,雙向6車道,橋梁全長5648米,分為市政與涉鐵段。全線共設置包公大道、淮海大道兩座互通立交。文忠路高架包公大道至淮海大道計劃于12月31日22:00全線放行通車。
記者了解到,文忠路高架專業(yè)集成度高、工程規(guī)模大,是安徽省“首座”雙層式高架、“首座”路側式高架、“首座”P+R公園型高架。淮海大道互通是全國首創(chuàng)雙層高架城市樞紐互通立交,文忠路高架主線采用雙層疊合式設計,互通層次高,規(guī)模大,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共六層層高,互通最高點距離地面32米,為目前合肥市規(guī)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互通立交。比五里墩四層立交互通高出兩層(12米),匝道規(guī)模是五里墩立交的兩倍多。
育秀路至淮海大道段,受3號線高架橋及文忠苑小區(qū)建筑物的影響,創(chuàng)新性采用雙層高架設計,在有限的空間內將高架上下行疊合,避免了與3號線高架橋的2次交叉。雙層高架又屬于淮海大道樞紐互通的一部分,南向北置于下層、北向南置于上層,與互通匝道相連,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互通立交型式。有效解決了軌道交通保護、交通仿真評價、交通噪音控制、街區(qū)活力重注等一系列難題,在多個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合肥跨鐵路橋首個萬噸級雙轉體橋梁
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現狀包公大道互通立交為三路互通立交,與郎溪路南向實現快速連接,該節(jié)點缺少與北向連接的四條匝道。文忠路與包公大道交口將北向與東向兩條匝道設置于新海大道上,形成三角布局組合式互通立交,避讓小區(qū)和合肥軌道3號線。文忠路與包公大道交口北向西右轉匝道的布設,采用“右轉左繞”的迂回方式,避讓小區(qū),保障了附近居民生活。
文忠路上跨合肥東站轉體橋作為整個文忠路高架關鍵節(jié)點工程,是合肥跨鐵路橋首個萬噸級雙轉體橋梁。采用雙轉體合攏施工方法,一次性跨越鐵路站場8股道,施工難度大、控制精度要求高。主橋采用2.5萬噸和1.5萬噸球鉸進行雙轉體,實時精準控制轉體平面位置,實現了雙轉體橋成功合龍,
創(chuàng)新高架橋下綜合空間開發(fā)利用
記者了解到,通過前期規(guī)劃設計,充分結合社會功能及文化需求,將文忠路高架橋下方空間進行開發(fā)利用,構建“四線融綠意、兩卷鏈十園”的開放式綠地空間,使居民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市民打造內容豐富的公共活動區(qū)域,形成提高城市生活品質的綠鏈公園。
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工程是合肥市城市高架快速路網的重要一環(huán),通車后將既有道路提升為城市高架快速路,直通新站核心區(qū)域,向北連接北外環(huán)高速、滬陜高速,實現新站區(qū)與周邊各城區(qū)的直接快速對接。文忠路與郎溪路、南淝河路形成貫通南北的大通道,極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環(huán)境,對完善合肥城市路網,推動合肥高質量發(fā)展,加快合肥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意義。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