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初冬的合肥,已有些許寒意,但這兩天,人們卻被一段氣喘吁吁的奔跑所溫暖。
11月15日,合肥五里墩高架橋上,一名輪椅老人誤入車流涌動的高架,險象環生。千鈞一發之際,一位駕車路過的粉衣女孩將車停在路邊。她一路奔跑上高架,最終和交警一起將老人安全帶離。“善良的人就藏在我們身邊”“這段奔跑喚醒了全城的善意”……人們為這段善舉點贊的同時,也想知道她是誰。眼下,這個答案已經揭曉。
一路奔跑只為陌生老人
“她是位熱心腸的姑娘。”時隔十多天,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架橋大隊鐵騎隊員蔡曉健依然清晰記得當天出警遇到的女孩。11月15日下午1點多,他剛處理完一起警情,就接到指揮室通知:有人坐輪椅逆行上五里墩高架。監控顯示,老人似乎也意識到自己走錯了路不斷起身張望,過往車輛紛紛避讓,現場險象環生。
“前方就是拐彎處,車輛存在視線盲區,如果后面的車速過快,或者開車時稍微一分神,那就太危險了!”“粉衣女孩”李楊描述當時的場景時依然心有余悸。
那天,正在上班路上的李楊看到這一幕后,立刻就把車停到高架橋下方的輔道上。“我把車打了雙閃,又折返跑上高架,跑了三四百米,心里想把老人攔住,不要再往前走。”
跑高架橋上坡很累,她一路氣喘吁吁的。在距離老人大約100米時,她發現老人突然停下來了。
“他是不是有輕生的念頭?我很擔心, 又加快了速度想拉住他。”趕上老人后,李楊才發現老人只是在調整輪椅方向。
“爺爺這里是高架橋,而且您是逆向,很危險。” 終于來到老人身邊,她開始跟老人溝通,但對方說話她聽太不清楚。見此狀況,她趕緊將老人帶離。
鐵騎隊員蔡曉健也在忙著尋人。他從潛山路口上去一路搜尋,三分鐘左右,看到了輪椅老人和粉衣女孩,此時距離下橋口還有一百多米。
李楊小心翼翼地推著輪椅,蔡曉健打開警燈和雙閃,將老人護送到安全位置。蔡曉健聯系了五里墩派出所,最終將老人安全送回。李楊這才放心開車離開。
在大學期間就愛做公益
這段令人感到溫暖的視頻被合肥警方發到網上后,很快引發“全城尋找”。媒體和廣大市民的關注,讓女孩李楊不經意之間走入公眾的視線。
大家為這位“人美心善”的小姐姐點贊。有人說,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能被看見,那些不總被看見的“平常”細細想來,其實也挺震撼人心。
李楊今年22歲,是湖北宜昌人,2022年從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畢業。在安徽大學讀書時期,她參加過不少志愿者活動,看望和幫扶老人。她還擔任過導生,引導幫助大一學弟、學妹們熟悉大學生活。
在李楊的輔導員、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武銳老師眼里,這個姑娘成績不錯,認真努力,熱衷公益活動,獲得過“團學獎學金”“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她還多次參與學院組織的愛心義賣活動,為公益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在大學讀書期間,李楊是入黨積極分子,大四那年轉為正式黨員,她在目前的工作單位負責黨建宣傳。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00’后黨員,要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在社會中發揮正能量。”她告訴記者,自己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工作之后,她還在重陽節組織看望老人的活動——給高齡低保老人送米油,陪他們聊聊天。
喜歡合肥這座有溫度的城市
李楊把十多天前的那次援手定義為一次“舉手之勞”和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反而來自這座城市以及周遭同事的鼓勵和夸贊讓她很開心也很激動,“希望能影響到大家,帶動身邊的人做好人好事,為社會創造更好的環境。”
李楊的動人之舉讓蔡曉健警官產生了感慨。他想起,今年上半年也有一位誤上高架的老人,自己護送帶離時,一位出租車司機主動停車,決定免費將老人送回家。“好心人還是挺多的。”他說,十多年的路面工作中,他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
作為“新合肥人”的李楊,同樣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善意。她在安徽大學讀書4年,覺得合肥包容性強,發展機會大,在和湖北老家的親朋介紹起這座城市時,她不止一次提到這種感受。“我在合肥生活感覺很幸福,所以喜歡這座城市。”如今,她已經在廬陽區定居。
李楊計劃,過兩天去領取合肥警方特意為她準備的兩只“警察小熊”,那是穿著警服的小熊玩偶,擁有“一熊難求”的熱度,是警方送給為這座城市帶去溫暖的人。
“以后當然會繼續做好人好事了,發揮正能量。”李楊決定帶著更多人的祝福繼續前行。
記者手記:
一個人溫暖一座城的故事,在這個冬天到來之際,顯得格外觸動人心。在采訪中,真誠、熱情的李楊得到了網民們的一致稱贊。李楊沒想到,“自己的舉手之勞,得到這么多的鼓勵”。
于公眾而言,贊頌李楊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于社會而言,也需要通過獎勵宣揚這種正面典型大力弘揚正能量。我們也看到,在此期間合肥警方的積極找尋、各級媒體的多方跟進,讓這個溫暖的故事不斷激蕩著市民的心靈,也助推合肥這座城市的“溫度”不斷提升。
從一個人的善舉到一座城的溫暖,是許許多多個“李楊”共同匯聚的。采訪中,我們不斷感受到,作為“新合肥人”的李楊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認可。
去年,合肥新招引高校畢業生首超30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5萬人。當地圍繞創新鏈形成人才鏈,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干事、創業、生活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也讓越來越多的“李楊”留下來,為這座城市的發展不斷貢獻著青春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陳牧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