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1月3日上午,合肥中院發布了合肥法院涉上市公司商事審判白皮書(2020-2022)。大皖新聞記者從會議現場獲悉,2020年-2022年,合肥法院共受理上市公司民事訴訟案件68386件,結案68457件。受案數逐年增長,年均增長24%。其中,銀行業收案最多,共計40881件,占比59.8%。
現狀:金融合同類糾紛案件最多,超4萬件,占比約6成
在會上,合肥中院民二庭庭長張虹具體介紹道,2020年,合肥法院受理18198件,結案18261件(含舊存);2021年受理22163件,結案21624件;2022年受理28025件,結案28572件(含舊存)。
會議現場
從案件類型上看,收案類型涉及民商事案件各領域,收案排名前三位的案由分別為:金融合同類糾紛案件40881件,保險類糾紛案件17603件,知識產權類糾紛案件3008件,公司類糾紛案件2830件。
從行業分布來看,銀行業共計收案40881件,占比59.8%;保險業共計收案17603件,占比25.75%;證券業共計收案365件,占比0.53%;其他行業共計收案9517件,占比13.92%。
特點:銀行、保險機構涉訴案件占比較大
白皮書分析了涉上市公司商事案件的特點,首當其沖的是銀行、保險機構涉訴案件占比較大。
上市公司所涉商事案件占比較大的為金融合同和保險類糾紛案件。圍繞金融案件審理特點,合肥中院已通過發布金融審判白皮書和全市法院金融審判典型案例等方式予以司法實踐指引。
此外,還有知識產權類糾紛類型較為集中。由于上市企業在知識產權風險控制方面機制不完善,對知識產權風險的識別和預防不足,導致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不斷成為企業利益沖突的焦點和糾紛導火線。
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特征,這會導致上市公司易出現知識產權權屬、侵權方面的風險,同時在權益受損后不能得到及時、充分救濟,如核心業務崗位職員離職導致的商業秘密泄露、職務發明專利權權屬及發明人署名權糾紛等。
同時公司在開展業務前未對潛在的侵權風險進行檢索、評估,也會導致侵害他人專利權、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產生。
張虹指出,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占比較為集中的多為商標權侵權案件。
同時白皮書揭露,公司內部治理糾紛多發生在用工風險領域,比如在企業用工方面,在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履職盡責方面以及競業禁止方面。
還有,日常經營糾紛多集中在商品買賣和建設工程等領域。比如,在商品買賣方面,合同主體的識別障礙在司法實踐中多發,常見于公司員工代理公司簽訂買賣合同等情形,企業員工職權范圍不清晰、對外代理業務開展的事項不明、公章管理失范、資金財務往來不規范等導致合同主體不明,上市公司應當強化對簽約相對人職權的審查,建立穩定的上下游供應鏈關系,以避免此類風險。
在建設工程方面,由于建設工程合同發包、承包及施工過程中存在大量的沒有資質、超越資質、借用資質承攬工程,層層轉包、分包等不規范行為,使合同主體和法律關系十分混亂,給建筑類上市公司造成重大經營風險,建筑類上市公司應加強項目管理,避免他人掛靠而給自身造成嚴重損失。
最后,還呈現有非公司主營業務所涉投融資風險加劇,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糾紛呈現新變化等特點。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