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微信號消息,11月1日上午9時40分,隨著施工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一座重1.3萬噸的轉體橋在牽引設備作用下,開始逆時針緩緩轉動85度到達指定位置,實現精準就位,標志著貫通合肥市南北大動脈的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工程向年內建成通車目標邁出了關鍵性一步。
項目介紹
文忠路上跨合肥東站轉體橋是目前國內首座非對稱變寬掛籃施工轉體梁,標準段橋面寬29.5米,變寬段最寬處34.1米。該橋所跨越的淮南線、羅東線等8條線路為合肥東站最繁忙的貨運線路,轉體橋總跨度達257米,總重3.4萬噸,分為兩座轉體梁,其中45#墩懸澆梁長91.3米,重1.3萬噸,46#墩懸澆梁長143.2米,重2.1萬噸,采用先懸澆后平面轉體施工。
此次完成轉體施工的45#墩轉體,為縱向非對稱橫向變寬豎向變高異形懸澆結構,主墩為矩形門式墩,借助上下承臺間的球鉸裝置,在120分鐘鐵路封鎖的“天窗點”時段內,緩緩轉動橋梁85度,使梁體從最初平行于鐵路線路的狀態,轉體后成功到達設計指定位置,實現精準就位。
NumberBIM技術助力精準轉體
橋梁轉體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為確保轉體安全和對接精準,市重點局、安徽上鐵地方鐵路開發有限公司與中鐵二十四局等參建單位提前謀劃,采取先小后大,分兩次轉體方式完成梁體對接,再通過鋼殼法在鐵路站場上方完成合龍。
在主橋施工期間,參建單位采用BIM技術和三維可視化交底等新技術、新工藝,克服了鄰近鐵路深基坑、上跨既有高架橋梁、高強度大體積混凝土、高精度球鉸安裝、異形(縱向非對稱橫向變寬豎向變高)掛籃懸澆等施工難點。Number鐵路“笑臉”監測系統實現安全運營為確保封鎖點內施工安全可控,參建單位以確保鐵路營業線絕對安全作為生命線,精心編制施工方案,科學統籌安排,通過信息化手段解決鄰近鐵路營業線施工的急難險重問題,采用基于BIM+GIS+IoT的鐵路“笑臉”監測系統,通過全天候毫米級沉降分析預警,確保橋梁主墩承臺與轉盤基坑開挖過程中鐵路的運營安全。
在轉體施工時,采用基于遙感傳輸技術的轉體過程橋梁姿態實時監測及預警系統,實時對轉體過程梁體姿態進行跟蹤監控,超限時及時預警,確保了轉體過程安全平穩,實現了零誤差精準對接。
此次45#墩順利轉體,為下一步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參建單位將及時總結復盤45#墩轉體過程,為重2.1萬噸的46#墩轉體做好準備。
項目意義文忠路(郎溪路-少荃街)工程是合肥市城市高架快速路網的重要一環,建成通車后能將既有道路提升為城市高架快速路,直通新站核心區域,向北連接北外環高速、少荃街,實現新站區與周邊各城區的直接快速對接,并與郎溪路、南淝河路形成貫通南北的大通道,極大地改善了周圍市民的出行方式,方便沿線居民出行,同時對完善合肥城市路網,推動合肥高質量發展,加快合肥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具有重要意義。(圖:張正朋 劉楊 王牌/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