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中唯一的城市內湖,八百里煙波浩渺成就了其獨特魅力,而位于合肥市肥東縣南部、南接巢湖的十八聯圩濕地,作為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不僅是一道水清岸綠的風景線,更是南淝河的“凈水器”,城市防洪安全的“蓄水池”。
十八聯圩濕地總面積約 27.6 平方公里,為保護巢湖、改善其生態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濕地一二三期工程均已建成,四期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于去年9月16日開工建設,如今建設一周年之際,大皖新聞記者探訪十八聯圩,看看其近年來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帶來了哪些喜訊。
京福(合福)鐵路穿過十八聯圩
立足三大功能定位 打造合肥最好的名片
十八聯圩由西部濕地凈化區,東中部濕地凈化區,中部滲濾凈化區,西南部濕地凈化區,東部林灌草恢復區,東南部濕地恢復區六大功能區組成。
南淝河邊一片水清岸綠 ,稻谷飄香之景
堅持“生態濕地蓄洪凈化區”總體定位,遵循“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科學理念,通過采用多項生態核心技術,因地制宜恢復近自然濕地,致力于構建“巢湖之腎、洪水之庫、百鳥之巢”,為“讓八百里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南淝河的旁路凈化系統,十八聯圩濕地設計計劃每天凈化南淝河來水80萬方,每年凈化2.9億方,削減氮磷污染20—30%。目前流入南淝河城市污水處理后的尾水總量約150萬方,濕地凈化處理約一半。計劃從沙河建閘引南淝河的水進濕地,凈化后從興隆河泵站抽排入巢湖。
而作為超百年一遇洪水前置庫,十八聯圩濕地去年已發揮功用,2020年7月19日13時,合肥市發布破堤蓄洪命令,十八聯圩濕地蓄滯約1.6億方洪水,對巢湖的防洪保衛戰,保護合肥城市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是功能區更是生態區
由于大量的圍湖造田,巢湖水面從歷史上記載的1000平方公里縮小至780平方公里。20世紀以來,巢湖流域更是出現水體污染、洪澇災害、藻類暴發、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巢湖被列為國家“三河三湖”治理重點。
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安徽省全面啟動巢湖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立環巢湖濕地群,實施巢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環巢湖濕地群中面積最大的濕地——十八聯圩濕地,應運而生。
恢復生態環境一大重要標志就是恢復生物多樣性,十八聯圩濕地靠近巢湖湖濱部分潛在鳥類數量較多,為恢復生態,結合項目區現有圩田肌理,恢復以蘆葦、雜交柳、杉樹為主的表流人工濕地及季節性草灘。除此之外濕地保育區內劃定了鳥類保護區,設立標識牌注明保護區域及水鳥種類及數量,不定期對鳥類保護區進行巡視,杜絕出現各種捕獵、盜獵行為。在鳥類保護區投放魚類、蚌類生物,供鳥類捕食。并在濕地內部栽植了一萬余棵鳥類食源性果樹供鳥類覓食,為濕地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生境。
在稻田邊,記者遇到了前來蹲守拍攝鵲鷂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鵲鷂的鳥類攝影愛好者夏先生,他從2015年左右開始進行鳥類拍攝,經常在巢湖周邊一蹲就是一天,也因此見證著巢湖周邊的變化。
合肥鳥類拍攝愛好者夏先生正在拍攝
“原來小天鵝不在這里過冬的,只從合肥空中過一下,或者在巢湖濕地稍微落一下,一有人干擾馬上就飛走了,但現在它不走了,冬天它在這里過冬。”夏先生介紹說:“還有去年來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從江蘇飛到馬鞍山又飛到巢湖,它發現這邊魚很多,環境實在是太好了,在這邊待了五十九天。”
除了鳥類,十八聯圩生態濕地內現有水稻、油菜、黃豆、小麥等農作物,菱角、芡實、茭白、蓮藕、蓮子、水芹等水生經濟作物和水產生態養殖。構建生境多樣、結構穩定、風貌自然的生態緩沖帶。
荷田與稻田交織
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童亞鋒表示,下一步十八聯圩將繼續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以生態高顏值推動濕地高質量發展,為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貢獻十八聯圩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