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洪水來襲時,能當蓄洪“大水缸”,保護城市安瀾;平常年份里,能做生態“凈化器”,成為巢湖岸邊的生態風景線。去年9月16日,肥東十八聯圩四期工程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開工建設,也是全國首個生態濕地蓄洪區。時隔近一年,生態濕地蓄洪區建得怎么樣?大皖新聞記者進行了探訪。
濕地進水閘已經建成待驗收
8月9日,記者來到位于南淝河入湖口的肥東縣長臨河鎮的十八聯圩濕地。舉目遠眺,濕地水質清澈,草木豐茂,飛鳥翩翩,大片大片的荷花盛開,微風拂來,清香四溢,宛如鋪開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十八聯圩濕地風景如畫
在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各類大型機械來回穿梭,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場正在進行的是水田平整,將種植一些水稻和蓮藕,這也是屬于濕地項目的一部分。
四期生態濕地蓄洪區施工現場
隨后,記者來到濕地蓄洪區的最北邊沙河畔,發現濕地總進水閘已經建成,等待驗收。“進水閘的主要功能是滿足濕地日常進水需求,南淝河的水通過總進水閘流入十八聯圩濕地,通過多田濕地、沼澤濕地等對水質進行凈化提升,再通過十八聯圩沿線的各個泵站,將凈化后的水排入南淝河,最終流入巢湖,起到對南淝河巢湖的水質凈化作用。”十八聯圩濕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此之外,為了保證汛期排澇泵站能夠水下作業,位于生態濕地蓄洪區內的姚埠圩東站會進行拆除重建,而姚埠圩西站、馬新站、橋北站則將進行提升改造。
濕地總進水閘建成待驗收
在生態濕地腹地,一道從上游南淝河支流沙河通向巢湖岸邊,全長7公里左右的撇洪溝,正在全面建設中。據介紹,該撇洪溝將采用石籠駁岸的方式進行改造,也就是把卵石、碎石、砂礫土石等石材固定在溝渠護坡之上。“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石材間的縫隙有利于魚類棲息和水生植物生長,同時可以起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另一方面水面以上的石籠面,可填土栽植護坡草坪、護堤林,美觀的同時又增強了防汛能力。”
兼有生態和蓄洪的雙重功能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總面積約 27.6 平方公里,位居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為保護巢湖、改善其生態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濕地一二三期工程均已建成。據介紹,四期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列入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分為蓄洪區建設工程和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兩部分,設計蓄洪庫容1.09億立方米,治理生態濕地面積13.6平方公里。包括新建進(退)洪閘一座,改建、新建排澇泵站7座;新進濕地總進水閘1座,建設多田濕地、沼澤濕地、林草濕地等。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正加快建設“將生態和蓄洪結合在一起,全國是首個。當洪水來襲威脅城市安全時,啟用蓄洪區功能。平常年份沒有洪水時,則發揮生態濕地涵養、凈化南淝河入湖水質的作用。”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政介紹,“考慮生態和蓄洪的需求,我們在濕地種植的為耐水淹植物,被洪水淹沒退水后能夠快速恢復生長。”
此外,項目建有進退洪閘。“過去人工破圩挖堤要7天到10天,而退水排洪時,要15天到1個月的時間。有了進(退)洪閘,十八聯圩蓄洪區只需3天就能蓄滿洪水,最快7天可以將所有洪水排出。”李家政告訴記者,通過閘門開閉還能科學控制蓄洪量,能夠盡可能縮短洪水在濕地的淹沒期,盡快地恢復濕地植物生長。
據介紹,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建成后,通過進(退)洪閘、圩內排澇體系完善、圩堤加固和保莊圩工程的建設,可為南淝河超標準洪水提供蓄滯場所,同時相機分蓄巢湖超額洪量,掌握防洪主動權。同時,通過濕地與生態農業相結合,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并且兼顧水質凈化功能。
預計明年5月全部建成
記者了解到,如今十八聯圩濕地保護修復成效初顯,濕地水質凈化功能強大。建成后日凈化南淝河水量約為60萬m3,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55%,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出水水質在Ⅲ類以上,有效促進南淝河水質穩定達標。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
濕地還營造淺水區、深水區、濕草地、沼澤林、第二灘島、季節性草灘和生態滲濾島等多元性鳥類生境,累計構建鳥類棲息地面積410公頃。據監測結果顯示,十八聯圩濕地現有植物群類122種,較修復之初新增70種;鳥類117種,新增54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黃胸鹀、青頭潛鴨紛紛落腳十八聯圩。三期項目還入選中國山水工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成為鳥類天堂
李家政介紹,為了保護鳥類,濕地保育區內劃定了鳥類保護區,設立標識牌注明保護區域及水鳥種類及數量,不定期對鳥類保護區進行巡視。在鳥類保護區投放魚類、蚌類生物,供鳥類捕食。并在濕地內部栽植了一萬余棵鳥類食源性果樹供鳥類覓食,為濕地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生境。
“三年來已經修復濕地接近2萬畝,形成水下有草,水中有魚,水上有鳥的自然生態風貌,目前正在建設的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總蓄洪水量1.09億m3,預計明年5月全部建成。”李家政表示,應急蓄洪時,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約14cm;當南淝河出現超標準水時,可降低合肥主城區洪水位約20cm,能有效緩解主城區防洪壓力,力保城市安瀾。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通訊員 陳振 文/圖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