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公婆先后患病臥床,弟弟、弟媳身患殘疾,將侄女接回家中撫養長大……53歲的付守琴是合肥市三十崗鄉汪堰村蔡南組村民,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她用幾十年如一日的樸實行動書寫著為人媳、為人女、為人姊的大愛故事。近期,付守琴被推薦為“廬陽好人”,她孝老愛親的點滴事跡打動著身邊的人。
床前盡孝 悉心照料父母公婆
付守琴的丈夫是一名木匠,多年來,靠著做木工撐起了這個家,她在當地打些零工貼補家用,一家人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也還算安穩。
多年前,付守琴的婆婆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后期只能喝流食,為了給婆婆加強營養,她幾乎每天都要熬上一大鍋骨頭湯,并配合奶粉、米湯等。長期流食很容易餓,付守琴還會做一些軟軟的餅,或者讓她啃啃骨頭解饞。七八年前,婆婆去世,留下了80多歲的公公和付守琴夫妻二人一起生活,“丈夫是家里的老小,從結婚的時候,兩位老人就一直和我們住在一起。”付守琴說,她和公婆的關系非常好,幾十年來從來沒有拌過嘴。
每天上午出門前,付守琴都會先把菜做好,再將淘好的大米放在電飯鍋中,公公只需要按下煮飯鍵,就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因為公公年事已高,付守琴擔心他摔跤,每次公公洗澡的時候,她都會守在浴室門口。就這樣,付守琴堅持悉心照料了十多年,去年年底,公公病重,付守琴放棄工作,每日精心護理,今年3月,公公以94歲高壽辭世。
在贍養公婆的同時,付守琴還一邊照顧著自己的母親。付守琴的母親有肢體殘疾,前幾年,母親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變成危房,她曾把母親接到自己家中,一邊張羅重建房屋,一邊照顧母親。如今,付守琴的母親也已經82歲高齡,新建的房屋和付守琴同在一個村民組。“騎車過去的話,也就一兩分鐘,不算麻煩。”付守琴說,父親去世之后,她基本上每天都要回家看看母親,送點飯菜,給她洗澡。
撫養侄女 一晃就是15年
有一句老話:麻繩專挑細處斷。不僅要照顧老,付守琴還得照顧小:原來,付守琴的弟弟智力三級殘疾,弟媳智力、肢體、語言多種殘疾,二人日常生活起居也需要照料。特別是2008年,弟弟的女兒出生后,小侄女的撫養成為家里的大難題。
“記得侄女小慧剛出生十幾天就因為生病住院,弟弟和弟媳的情況擺在那,我和姐姐都很擔心孩子今后的生活。”付守琴說,由于姐姐患有皮膚病,妹妹的孩子也很小,都不太適合照顧小侄女。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付守琴沒有退縮,而是和丈夫一起挑起了照顧侄女的擔子。“那時候,我家兒子已經大了,不用太費心,也和公婆提到了撫養侄女的事,沒想到兩位老人一個‘不’字都沒說,非常支持我的決定。”每當回憶起那一刻,付守琴對公婆總是滿滿的感動。
付守琴常在工地上打些零工。
將小慧接回家中后,付守琴就把她當做女兒一樣對待,還特意跑到商場買了好的奶粉,生怕她營養不夠。隨著侄女漸漸長大,二姑的辛苦全都被她看在眼里,便經常幫助做些力所能及家務活,減輕二姑的負擔。現在,小慧已經從當初的小嬰兒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而付守琴由于常年在工地做小工,雙手已布滿老繭,兩鬢也上了微霜。
幾十年來,付守琴幾乎沒有睡過一個懶覺,每天起早貪黑,種菜、打零工。不過,樸實樂觀的付守琴仍然對生活心懷感恩。去年,付守琴的兒子光榮退伍,在城里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也已成家立業。付守琴則仍在堅持著自己對家人的責任,繼續照顧母親、弟弟一家。“我沒什么文化,也沒做什么大事,只要家人平安健康,生活就有盼頭。”付守琴說。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通訊員 彭森磊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