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當具有合肥地方特色的傳統戲曲廬劇和科技創新的題材相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智能機器人在戲劇舞臺上又有怎樣的表現?日前,全國首部科技創新題材的舞臺戲曲《逐夢》在合肥大劇院首次面向觀眾試演,獲得強烈反響。6月26日,該劇總導演翁國生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講述了這部劇誕生的過程和背后的故事。
《逐夢》總導演翁國生(右)接受記者采訪
最另類最獨特難度最大的戲
廬劇現代戲《逐夢》以AI的誕生為故事背景,講述了芯片領域科學家潘星辰和郭大海夫婦二人與昔日同窗好友向無恙,在智能芯片的研發探索過程中爭奪“未來”智能機器人控制權的故事。該劇采用戲曲的敘述方式和結構樣式,展現中國當代科學家“逐夢未來”的滿腔熱情,彰顯智能領域中國科學家愛國愛民的赤子情懷和勇攀高峰、潛心研究的創新精神。
“這是我目前為止導演的最另類最獨特也是難度最大的戲。”翁國生坦言,如何通過“土里土氣”的傳統戲曲廬劇來展現合肥這座科創名城“科里科氣”的城市氣質,難度很大,但是這個題材對他而言,富有挑戰性,非常吸引他。
“故事的創作靈感來自我們在安徽創新館的一次采風經歷。”翁國生回憶在安徽創新館采風時,一排小機器人吸引了他和團隊成員的注意。“一排非常可愛的小機器人,用整齊劃一的動作表演舞蹈,給人的沖擊非常強。”翁國生萌生了將智能機器人、AI技術應用在戲劇舞臺上的念頭。
“用小劇種小倒戲演繹大題材大科技,不僅題材新穎獨特,我們在戲劇表現手法上也進行許多創新性的使用。”翁國生說,例如劇中有一幕是男女主角乘坐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合肥的高架橋上,就使用了傳統戲曲中“以鞭代馬、以槳代舟”的手法,用一個方向盤表現劇中人物駕車的場景。“劇中人物手持道具方向盤,結合翻滾、騰躍等傳統戲曲動作表演,帶來更大的戲劇張力。”
《逐夢》劇照
讓傳統廬劇煥發科技魅力
在導演翁國生看來,《逐夢》應該被定義為一部現代廬劇音樂劇。“《逐夢》中唱腔、念白、動作等都保留了傳統廬劇的特色,但作為國內首部科技創新為題材的舞臺戲曲,表現手法上更有科技感,唱腔上也有新突破。
“要將傳統的廬劇基因和合肥的科技元素很好地交融,演員們在舞臺上表現的是滿臺的青春朝氣,和時尚新銳,但又保留了戲曲的本體‘唱、念、做、打’。”翁國生說,將戲曲中的趟馬、起霸、圓場等各種技巧,與現代的機械舞、霹靂舞進行組合交融,融入機器、重金屬的音樂元素,讓傳統廬劇擁有了“新時代的表達”。
翁國生說,在舞美制作上,《逐夢》也運用了大量的聲光電來體現未來科幻的氛圍,呈現舞臺的現代酷炫效果,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在戲曲唱腔中融入了現代潮流元素,并首次在舞臺廬劇中使用主題歌。“劇中使用了3D全息景觀技術,多維的展現劇中背景,讓觀眾如同與劇中人物身處同一時空。”
“這部戲是完全沒有可以拿來借鑒的藍本,不僅創作難度大,演員演繹上難度也非常大。”被稱為“魔鬼導演”的翁國生,對演員的表演要求非常苛刻,大到唱段情節修改,小到演員表情拿捏,可謂是“精雕細琢”。“為了力求完美的舞臺效果,有時候一場戲排練數十遍才能通過,演員們也為此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他介紹,在車禍那場戲當中,合肥市廬劇院院長、演員段婷婷曾在輪椅上摔下來,手臂骨折。
《逐夢》劇照
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
“傳統戲曲的傳承需要不斷創新,而創新也并不意味著要丟掉傳統,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夠既保有戲曲的底蘊,又能打開新的發展空間。”翁國生說,傳統戲曲通過創新的表現形式,更容易走向年輕觀眾,通過創新加深他們對傳統戲曲的認識程度,進而接受和喜愛。
“廬劇作為地方戲曾一度被認為很土氣,但這次《逐夢》以科技創新為題材,并且在劇中首次將智能機器人作為人物主角,體現科創這一主題;在唱腔上也更有現代感,更加時尚,滿足年輕人的審美品位。”翁國生說,用合肥傳統戲曲來講合肥的科技創新故事,希望用這種創新形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廬劇、喜愛廬劇。
如何才能在傳承戲曲的過程中尋找到平衡點?翁國生認為,要帶動年輕觀眾來欣賞和熱愛戲曲,在創新中敬畏傳統,無論如何都不能舍棄戲曲傳承中的核心元素,而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探索多元化的途徑,這樣中國的戲曲才會永葆生命力。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編輯 徐海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