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伴隨一聲清脆的鑼響,二胡、中阮也緩緩拉響,演員們從幕后逐一登臺亮相,紅色題材大型廬劇現代戲《江姐》第一場:看長江正式拉開序幕。2月18日下午,為了慶祝合肥玉蘭廬劇藝術團二十歲生日,一場廬劇盛宴正在廬陽區三孝口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三樓精彩上演。
在現場,大皖新聞記者看到合肥廬劇非遺傳承人丁玉蘭老人(點擊見詳細報道),雖然年逾九十但依舊精神矍鑠,一邊和老朋友、老戲曲迷一同合影,一邊安排自己的徒弟,在臺上為嘉賓呈現最好的表演。
二十年春華秋實,二十年風雨兼程,合肥市玉蘭廬劇藝術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廬劇愛好者。
鮑有鳳:已演出不下百場
正在化妝的鮑有鳳老人已是玉蘭廬劇團的老人了。“從劇團成立的第一天我就入團了,風風雨雨一塊走過了二十年。”鮑阿姨說,聽廬劇長大的她也曾有機會進入合肥市廬劇團,但因為當時家人的偏見而最終放棄,這也成為藏在心中一致的遺憾。“退休后我在合肥市老年大學學習古典舞,后來聽人介紹丁老師也在這里教授廬劇課程后,一下子我就轉去跟著丁老師重新學起廬劇。”
隨著老年大學的廬劇課程越來越受到歡迎,甚至還會接到一些表演邀請,丁老師便決定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一批廬劇愛好者,于是玉蘭廬劇藝術團應運而生。
鮑阿姨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廬劇團成立后,每周丁老師都會帶她們上一次課,雖然一周僅安排一次授課,但劇團成員們總會自發的聚在一起反復排練。“現在出去參賽或者演出代表就不僅僅是個人,更代表的是廬劇的臉面。”
從剛成立時20人,發展到現在的40余人,中間或有人加入或有人選擇退出,但憑借著一腔熱愛鮑阿姨始終如一陪伴著玉蘭廬劇團成長壯大。
鮑阿姨說,敬老院、中小學校園、合肥周邊的鄉鎮都留下了她們的足跡。“我少說也已經跟隨劇團出去演出不下百場了。”鮑阿姨自豪地向記者訴說著她的演出經歷,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公益性演出,并不收取報酬,“我們劇團的同志們大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現在還去演出,只是想推廣廬劇,讓更多的人認識、喜歡上我們的地方特色戲劇。”
王繼紅: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劇團
王繼紅阿姨正在一旁角落反復默背臺詞。她雖然是合肥人,但在退休前卻從沒有接觸過廬劇。從剛開始的一竅不通到如今入團17年,雖然不是團齡最久的,但卻憑著出色的唱腔和身段,被丁老師委任為劇團副團長。
王阿姨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入團這些年自己主演老生和小生,最拿手的廬劇曲目便是《樓臺會》扮演梁山伯。“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切身感受到了廬劇的發展進步,也對廬劇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入劇團輸送新鮮血液,讓玉蘭廬劇團走過下一個20年。”
丁玉蘭: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看著臺上弟子和劇團成員的精彩表演,坐在臺下的丁老師滿眼都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廬劇團創立至今是我心血澆筑,看著臺上的老朋友們將廬劇薪火相傳,我由衷的高興。”
回想起二十年的一路相伴,廬劇團就像孩子從襁褓中成長,這一路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只有丁老師自知。“初建劇團的時候,我們一分錢也沒有,沒有道具沒有服裝沒有排練的地方,大家沒有半點怨言。”丁老師回憶著當時的困難,夏天夜晚在公園小樹林排練,每人帶著芭蕉扇,一邊打蚊子一邊練戲,如果不是劇團成員對廬劇的熱愛,玉蘭廬劇團也無法走到今天。
丁玉蘭(右二)與現場演員合影。
丁老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她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為廬劇的傳承人,我唯一想的便是將廬劇傳承推廣下去,在這二十周年之際,我也希望玉蘭廬劇團能夠不斷吸收新鮮‘血液’,我現在也老了,團里的老同志們也都七十多了。廬劇的傳承靠我們已經遠遠不夠了,年輕人才是我們廬劇發展的中流砥柱。”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