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嚴禁源頭分類后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運及處置;鎮村兩級應建立廁所糞污治理“一站兩體系” (農村改廁管護服務站,廁所維修體系和糞污清掏體系);村內主干道應100%硬化,次干道宜全面硬化,宅間道路應平整……6月11日,記者了解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指南》合肥市地方標準正在公開征求意見。
嚴禁源頭分類后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運及處置
指南顯示,要優先整治貧困村以及村民最急需、農村最基本的設施和相關項目。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科學合理安排整治任務,采取適合本地實際的工作路徑和技術模式。注重保護、留住鄉愁。保護村莊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重塑鄉村原生態的農耕文明關系。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權益,宜通過政府幫扶、村民自主參與、社會力量介入相結合的形式,建立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共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范圍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垃圾治理、廁所糞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面積較大、人口較多、垃圾產生量較大的村莊可采用 “點一車一站”模式。面積較小、管理能力較強的村莊可采用“車一站”模式。垃圾清運頻次較高、距離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較近的村莊可采用“點”模式。
可回收垃圾納入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有害垃圾單獨收集,鄉鎮轉運至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設施進行處理。易腐垃圾采取家庭堆肥或收集后于鎮村集中堆肥等形式處理。灰土采用村莊自行就近就地回填處理,不具備條件的村莊,可運至鄉鎮或縣(市、區)填埋處置。其他垃圾應送至市、縣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進行處理。嚴禁源頭分類后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運及處置。
鎮村兩級建立廁所糞污治理“一站兩體系”
廁所糞污治理方面,指南明確農村新建公廁應具備完整上下水道,采用水沖式廁所,糞污通過三格式化糞池等處理設施無害化處理后還田或接入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應做好防滲處理。宜建設在所服務區域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處,且與集中式給水點和地下取水構筑物的距離大于30 m。
城鄉結合部、中心村等有條件地區宜采用完整供排水系統的農村廁所。一般村莊宜采用三格化糞池式廁所和雙甕漏斗式廁所等無害化衛生廁所。裝配式三格化糞池和雙甕漏斗式化糞池應具有省級以上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檢驗合格證明。應有門、照明、通風及防蚊蠅等設施。廁屋宜“進院人室”,優先建在室內。化糞池選址應避開低洼和積水地帶,遠離地表水體。生活灰水不應排入化糞池。鎮村兩級建立“一站兩體系”(農村改廁管護服務站,廁所維修體系和糞污清掏體系),做好廁所維修和清掏工作。利用農戶小菜園和種植大戶建立儲糞罐收集糞污進行資源化利用。
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指南指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中,戶內處理設施與公共管道應通出戶井連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依據村莊所處區位、人口規模聚焦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點和排放要求,因地制宜選擇納管處理、集中處理或分散處理等形式。優化黑灰水處理路徑,探索黑灰分離、黑灰合流、雨污分流、污水源頭減量、尾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黑水可就地處理資源化利用,生活灰水可單獨采用生物或生態方法處理后資源化利用。
村內主干道應100%硬化,次干道宜全面硬化
村容村貌提升方面,指南指出,房前屋后、庭院內外應保持干凈整潔、無雜物。村內無發黑發臭水體,河、湖、池塘等無堆放和漂浮垃圾,池塘溝渠無淤泥堆積、無雜草、垃圾堵塞,水系通暢。村內外無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村內道路、公共場所不應出現養殖糞污。村莊房前屋后、道路兩側無殘垣斷壁,無破壁建筑物及違章建筑,無亂堆亂放。
柴草堆、建筑材料等應有序堆放并碼放整齊,不應占用村莊道路、活動場地并適當遮擋。農用機械和生產工具存放不應影響交通和人員通行。村莊應設置文化墻、公示欄等,及時清除影響村莊風貌,與環境不協調的墻體廣告、違規牌匾、廢舊廣告牌等。
指南還明確,村內主干道應100%硬化,次干道宜全面硬化,宅間道路應平整。宜設置專門的停車區域,滿足停車需求。應因地制宜開展村莊綠化,對街道、村道、學校等村莊公共用地進行統一規劃。以農戶庭院為單位,結合農戶意愿、地方特色開展庭院綠化。結合農田林網建設,對鄉村道路、渠道、河流兩岸開展路渠綠化。利用村莊周圍閑置土地、廢棄土地和溝坎坡地,營造成片的用材林、經濟林或風景林。結合村莊自然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特點和鄉土文化,在村口、水邊、河道、樹下、庭院等位置開展體現村莊特色、人文特色的美化小品。村莊主干道和公共場所應安裝路燈并定期維護,以滿足照明需求。次干道和宅間道可根據需求設置路燈。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